永和会师及长沙会战

乐观达人

<p class="ql-block"> 作 者:乐观达人</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7210653</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9日上午,有幸参加辖区组织的本月主题党日活动。2台大包车从长沙出发,历时近2小时,到达浏阳李家大屋参观红一方面军旧址。接受红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共建美好家园。</p> <p class="ql-block">一、湖南浏阳永和会师,是中央红军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  1930年8月23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李家大屋实施战略会师。</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两军团合编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担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彭德怀、滕代远分任副总司令和副总政委。</p><p class="ql-block"> 此次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成为中央红军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根据中央的决定,两个军团合并成立了红一方面军,并在李家大屋召开了成立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正式组建。</p> <p class="ql-block">  1930年夏,以红5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红3军团,在彭德怀率领下两次攻打长沙。其中,7月27日第一次攻占湖南的省会长沙,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红3军团主动撤离长沙之后,与赶来支援的红1军团于8月23日在浏阳县永和镇会师,成立了当年全国红军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第一方面军(即后来的中央红军)。长沙及其附近发生的这两件党史上的大事,足使“赤色高潮一时震动全省”。</p> <p class="ql-block">  红一军团 和 红三军团 在浏阳会师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整合红军力量,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 1930年, 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工农红军经过近三年的艰苦斗争,已经发展壮大至13个军,6.2万多人。为了应对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1930年4月, 中央军委 发布了《军事工作计划大纲》,明确提出要集中组织、统一指挥,成立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关。</p> <p class="ql-block">  红一方面军,也被称为“朱毛红军”或“中央红军”,是毛泽东和朱德亲自创建的主力红军。这支英雄的队伍起源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等武装起义部队,孕育于井岗山、赣南、闽西、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指引下,这支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战斗和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红一方面军斩关夺隘,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始终是我党依靠的最重要军事力量。</p> <p class="ql-block">  红一方面军是全国红军最大的主力部队,永和镇李家大屋遂成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诞生之地,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当年,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和平江起义是红一方面军的源头,这支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暴动,从井冈山根据地走下来的部队,有着优良政治和军事素质,其指战员大量来自湘鄂赣地区尤其拥有众多湖湘子弟。</p> <p class="ql-block">二、红3军团横扫湘北首战长沙。</p> <p class="ql-block">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按照彭德怀的部署,红3军团除了留一部分兵力在鄂南坚持斗争以外,主力南下攻打长沙。1930年7月3日,红3军团由鄂入湘,首战岳州,消灭守军王东原旅大部(余部由帝国主义兵舰掩护逃往洞庭湖君山岛)。红3军团一鼓作气占领湘北重镇岳州,切断了武汉与长沙之间的水陆交通。此役缴获长短枪500余支,机关枪18挺,野战炮4门、山炮12门。</p><p class="ql-block"> 7月4日,武汉行营急调长沙的第15师一部,咸宁的罗霖部和钱大钧部,向红3军团反扑。红3军团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退出岳州,返回当年举行平江起义的老根据地休整。平江守敌望风而逃,彭德怀率部进城。平江城内万人空巷,四乡民众奔走相告:“平江起义的老部队回来了!”红3军团前委和湘鄂赣边特委在平江县城召开紧急联席会议,分析了敌我形势,认为刚发生蒋介石与李宗仁、张发奎之间的内斗,湖南军阀何键的主力调往广西攻打桂军,省内防御兵力薄弱,长沙城只剩下7个旅约3万人防守。红军数量虽不及敌军,但在打下岳州之后斗志旺盛,可以一战。</p> <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27日,红3军团攻占长沙。</p> <p class="ql-block">  中共湖南省委立即派人到平江,在县城设立湘鄂赣边工农兵军事暴动委员会,由赖汝樵担任总指挥,发布《为实行湖南总暴动告全湘民众书》,动员边界各县赤卫军20万人,配合红3军团作战。7月22日,平江县城天岳书院(今平江县第一中学)广场,一万多军民举行了纪念平江起义2周年和攻打长沙誓师大会。彭德怀、滕代远、赖汝樵在会上讲话,号召打到长沙去,实现湘省总暴动,在湘鄂赣边工农兵军事暴动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湘鄂赣边境各县赤卫队2O多个团以及担架队、运输队近20万人,自带干粮,拿着土制武器,纷纷向长沙郊区集结,仿佛回到了马日事变时十万农军攻打长沙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湖南军阀何键闻讯,急调第15师危宿钟部3个旅及第19师罗树甲旅,分三路向平江进攻。7月22日,敌先头部队第一梯队开到平江县双江口和瓮江镇,第二梯队开到长沙县金井镇,第三梯队开到长沙县春华山,摆成一字长蛇阵。红3军团抓住敌军在进攻部署上首尾不能兼顾的弱点,于23日拂晓前在瓮江镇截敌。红8军从正面进攻,红5军向两侧迂回夹击,激战两个小时,活捉敌团长侯鹏飞。为扩大战果,红3军团抽出部分兵力赶至金井镇,击溃敌第二梯队。7月24日,红3军团继续进攻春华山之敌,击溃敌第三梯队。此役,红8军第4师师长何时达、第6师政委郭一清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瓮江、金井之战,湘军主力损失过半,而在湘桂边境的湘军正与广东军阀张发奎部酣战,不能抽身增援长沙,形成了红军攻打长沙的有利时机。7月25日,红3军团以红5军为前锋,在㮾梨镇架设浮桥,强渡浏阳河。由于敌人约5个团在七里巷、乌梅岭构筑防御阵地,不宜强攻。彭德怀命令后卫部队第8军绕过㮾梨镇,从杉木港迂回。敌人遭到两路夹击,放弃浏阳河防线,逃回长沙。</p> <p class="ql-block">红3军团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红3军团突破了敌人多层封锁线,包围长沙。7月27日傍晚,红8军在军团参谋长陈毅安指挥下,先头部队2个团首先从年嘉湖、韭菜园、小吴门、浏阳门等处攻入市区。接着,多路大军突入城内,捣毁了省政府、法院,占领了发电厂、江岸、码头、火车站,夺取了营盘街的军火库。湘军溃不成军,余部退往湘江西岸。晚10时左右,红3军团完全控制了长沙,彭德怀将军团指挥部设于长沙东南角城墙的制高点——天心阁。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唯一攻下的省会城市,对红军指战员来说,许多人头一次进长沙,喜悦心情自然无法用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红3军团前敌委员会决定滕代远、邓萍、袁国平、何长工率红8军留守长沙,彭德怀亲自带领红5军主力向长沙城南易家湾追击,红16军与平江、浏阳的农民赤卫军则在城郊协防。易家湾是长沙的南大门,敌人许多物资来不及搬运就被红军缴获了。</p><p class="ql-block"> 红军占领长沙以后,从监狱里释放了几千名政治犯。他们当中有第二天将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如向仲华、唐延杰、唐近仁、郭鹏、乐天宇、曾佑生、许建国(又名许力清)等。把他们从狱中救出来,补充到红军政治工作部门和参加筹备省、市两级苏维埃政府。红3军团的指挥部和政治部,分别设在浏阳门正街的德国侨民韩理生公馆和吉祥巷的大吉祥旅馆,对外挂牌办公。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1930年7月29日下午4时,10万民众在教育会坪举行大会,庆祝红军攻占长沙。</p><p class="ql-block"> 7月30日,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宣布成立。公布了湖南省临时苏维埃政府成员名单,颁布了《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暂行婚姻法》等法令,并在纱厂及各行业成立赤色工会56个。省苏维埃政府驻地设湖南省商会(今长沙市黄兴路步行街,已拆除),因政府主席李立三在上海未到职,由王一芬(王首道)代理,杨幼麟为副主席,彭德怀、滕代远、袁国平、何长工、李宗白、张启龙、赖汝樵、胡筠等13人为委员。共产国际发文评价:在长沙成立的苏维埃政府是“整个东方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红色灯塔”,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是世界革命的一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在红军攻克长沙的当日,红3军团政治部任命左基忠担任《红军日报》主笔。他于7月27日夜组织人员接管皇仓坪原《国民日报》报馆,于29日清晨编印出版红军第一张铅印报纸《红军日报》(省苏政府的《苏维埃日报》也在此出版)。左基忠在《红军日报》创刊号发表了题为《克复长沙以后目前我们应注意的是什么?》的社论,副刊上发表了题为《开场白:红军的使命》等文章。社论指出:“《红军日报》是无产阶级的喉舌,只有他能替无产阶级说出一切要说的话。”红军这朵火花,“是一朵对资产阶级无情之火,旧世界的一切陈腐是要被他燃烧尽烬的!”红军占领长沙前后只有10日,左基忠领导报社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编印了6期《红军日报》。长沙《大公报》撰文称赞:红军在戎马倥偬之际,“犹如此注重报纸宣传,不稍疏懈,吾人对之,宁无愧色乎?”《红军日报》和《苏维埃日报》的出版,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布告、法案。</p> <p class="ql-block">  8月23日晚上,新成立的红一方面军继续开会,遵照党中央的指令,商讨了发动第二次攻打长沙的部署。红军的两个军团虽有3万多兵力,但缺乏攻坚的装备、技术和经验。8月28日午后,朱德、毛泽东在浏阳镇头发布了《红一方面军攻击长沙的命令》,要求红1军团向小吴门方向、红3军团向浏阳门方向进攻长沙城。此时何键已调集大军来援,武汉行营也加派了数师兵力入湘,从平江、浏阳方向包抄长沙城外红军的后路。长沙守军增至31个团,城外的防御工事还设置了电网。德国也派了军舰在湘江上游弋,伺机配合。形势对红军越来越不利,尽管红军从8月29日下午打到9月12日上午,弹药给养消耗极大,仍然没有破城。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说服了随军督战的党中央和长江局代表以及两个军团的干部们,主动撤出了进攻长沙的战斗,经株洲和宜春返回赣南根据地。此后,彭德怀率红3军团在江西投入了保卫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p><p class="ql-block"> 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之役,“围攻十六天,大战数昼夜,战线延长三十余里”,虽然歼敌2个团,毙伤敌1000余人,俘敌1000余人,但红军也受到较大损失。彭德怀后来总结这一段军事行动:发展革命的步骤和主观策略,应该是先促成全省政权及消灭敌军主力部队,再发展几省胜利。“对天上有飞机,陆上有火车、汽车,水上有兵舰、轮船,且有电讯、电话等现代化交通运输与通讯联络的敌军作战,没有根据地是不行的;不实行耕者有其田,也就建立不起根据地。”以上这些认识表明,更多的共产党人接受了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攻打长沙无功而返,毛泽东对此记忆犹新,后来在延安对斯诺说:“如果把第一次占领作为一种暂时的行动,并不企图守住城市,不想固守这个城市,并在那里建立政权的话,那么它的效果也可以认为是有益处的,因为这对全国革命运动产生的反响是非常大的。企图把长沙作为一种根据地,而不在后面巩固苏维埃政权,这在战略上和战术上都是错误的。”毛泽东的这番评价,是对长沙之役以及“立三路线”军事冒险主义的最好注脚。尽管如此,却在党史上留下了两笔遗产,即中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和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成立。</p> <p class="ql-block">三、几位重要人物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邓萍:遵义烽火中的不朽英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邓萍参与组织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年仅20岁的他肩负起协助彭德怀领导红5军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  1935年2月24日,彭德怀、杨尚昆、邓萍等率部急行军,到达通往遵义城的要隘——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娄山关是遵义的大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要取遵义城,必先攻克娄山关。此时,国民党军已抢占了娄山关。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命令所属部队:“此次不仅要拿下娄山关,打通去遵义的通道,还要将山上的敌人全部消灭,避免其溃逃进入遵义,给我军下一步攻城增加困难。”</p><p class="ql-block"> 为了打好这场战斗,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命令一个团从左翼迂回到山后断敌退路,两个团分别从正面和右翼进攻,并集中军团的迫击炮,向娄山关的敌人阵地进行齐射。战斗从25日清晨一直持续到下午。红军共歼灭和击溃敌军4个团,顺利占领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27日,红军乘胜推进到遵义,敌军残部退入城中固守。为迅速拿下遵义城,邓萍主动要求随担任前卫任务的第11团行动。在战斗中,邓萍高呼:“同志们冲呀!追呀!追到遵义去。”红军一鼓作气攻占了遵义新城,直逼遵义老城城下。</p><p class="ql-block"> 邓萍随即向第11团和第12团的营以上干部传达了军团党委的作战决心,“一定要在今晚拿下老城。”</p><p class="ql-block"> 当日黄昏,邓萍率第11团政治委员张爱萍等人,隐蔽在遵义老城北门外的草丛中,用望远镜观察地形和敌军的守城布防情况。经过观察分析,邓萍决定先派侦察排过河,在老城通向新城的大桥边警戒。随后,侦察排迅速过河,并到达指定位置,很快构筑起简易掩体。不一会儿,第11团第3营也顺利过河,来到城墙下面。</p><p class="ql-block"> 天快黑时,邓萍下达命令:“3营和侦察排都在原位置上不动,今晚发起总攻时,再从那里登城。”</p><p class="ql-block"> 邓萍一边观察,一边对张爱萍说:“你们先钳制住守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今夜发起总攻,一定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情况紧急,明天增援遵义的敌人薛岳部就可能赶到……”话音未落,敌人的一颗子弹飞来,击中邓萍的头部。他当即壮烈牺牲,年仅27岁。</p> <p class="ql-block">  邓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经地方党组织介绍到彭老总团里工作。彭德怀入党,邓萍还参加了仪式。</p> <p class="ql-block">  邓萍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最高级别指挥员,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 <p class="ql-block">陈树湘:断肠明志的英雄师长。</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撤离苏区开始,陈树湘率领34师开始执行后卫任务,在湘江战役中,敌人重兵压境的情况下,担任全军总后卫。陈树湘指挥着红34师沉着应战,与十几倍于已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渡过湘江。而红34师被截断在湘江以东,陷入敌人的重兵包围。陈树湘率部东返湘南,遭遇地方民团袭击,突围中,陈树湘伤重被俘。在敌人押送前往长沙的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将手从伤口处伸入腹部,抠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道县保安团第一营长何湘他们发觉的时候,早就来不及了。即便这样,何湘还是抬着他到长沙去邀功。</p><p class="ql-block"> 12月20日,敌人非常残忍地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了下来,放到篾笼里,挂在长沙小吴门外的石柱灯上示众。</p><p class="ql-block"> 在小吴门城墙的对面有几间矮草房,陈树湘生病的母亲就躺在那儿。他的妻子陈江英守在病床边,每天都盼着,可盼来的重逢却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中,陈树湘身经百战,屡建奇功,逐步成长为红军的一位优秀指挥员。</p> <p class="ql-block">‌ 韩伟将军‌在临终前交待后人一定要找到 陈树湘 的遗体,并将其骨灰安放在 闽西革命烈士陵园 ,与6000名闽西子弟共长眠‌12。</p><p class="ql-block"> 韩伟将军是开国中将 ,他的儿子韩京京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这一遗愿,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在2013年找到了陈树湘的遗体安葬地。韩京京在陈树湘烈士墓前深情呼喊:“大爹爹,我们来看您了!”从此,每年的清明,韩京京都会和亲人赶赴湖南道县祭奠陈树湘‌烈土。</p> <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0日,陈树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杨岳彬:被撤职的高级干部叛变投敌。</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岳彬参加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并跟随工农革命队伍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红四军的建设等工作。红四军成立之后,杨岳彬担任了前敌委员会宣传科科长,是红四军前敌委员会的干部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9年,杨岳彬跟随红四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与闽西等地。在这之后,他逐渐受到重用,1930年6月,杨岳彬担任了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市的李家大屋完成会师,红一方面军正式成立,杨岳彬改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是红军的高级干部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这之后,杨岳彬投身中央根据地的反“围剿”战斗中,1933年9月,他因作战不力被撤销了职务。不久后,杨岳彬身负重伤,因此,主力部队长征时,他被留在了根据地。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留守红军的条件非常艰苦,最终杨岳彬没有经受住这份考验,1934年年底,他叛变投敌,加入了国民党阵营。</p><p class="ql-block"> 叛变之后,杨岳彬被任命为河南桐柏县县长,他也的确有一定的水平,把桐柏县治理成模范县,自己也成为了模范县县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岳彬回家乡探亲,明媒正娶了一位大家闺秀,并把新夫人带到了桐柏。不过,新夫人到桐柏后,才发现杨岳彬还有妻室,杨岳彬的两位夫人也不断吵闹,最终大夫人秘密杀害了二夫人。</p><p class="ql-block"> 二夫人的三个哥哥都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将军,得知妹妹的遭遇后找到陈诚,在陈诚的帮助下直接把杨岳彬告到了蒋介石那里。蒋介石下令逮捕杨岳彬,1949年,杨岳彬被处决,终年41岁。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说杨岳彬活到了建国后,作为叛徒的他在1950年被处决。</p> <p class="ql-block">  他曾跟毛主席齐名却背叛红军,成为模范县长后为老婆顶罪而死。</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唏嘘的是,俘虏他的国民党将领余汉谋,与杨岳彬早年相识,算是老熟人。在余汉谋的劝说下,信仰早已动摇的杨岳彬最终选择了背叛革命,于1934年底投降了国民党。其实,早在井冈山时期,杨岳彬就曾发出过“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这足以表明他对革命缺乏坚定的信念,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着动摇和迷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