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萍:上海二、三日

秀萍

<p class="ql-block">一提大上海,马上眼前浮现出的是外滩那辉煌的夜景,狭窄弄堂里浓浓的上海腔调。可是斗转星移,大上海脱去了旧世界的尘埃,换上了多姿多彩的新颜,已经难以一言以蔽之了。</p><p class="ql-block">这次去上海 于我是时隔十多年的再访。所谓的上次也是一段短暂旅程,去东方电视台做节目,因为不理解上海的快节奏,其他嘉宾有当日就回的 我却在做完节目后住了一个晚上。只记得地铁缓慢,浦东机场遥远,晃悠了那么久才到。所以印象不是很好。打车又不敢,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滴滴,回国打车对我就是噩梦。总是被骗。记得曾经在北京,得知妈妈得了认知症,离开的时候坐上出租泪流满面。司机不但不同情,还偷着乐。他知道悲伤的人顾不了那么多,所以绕了很长一段路。我也确实没心思和他纠缠,认他幸灾乐祸。可他那毫无同情心的样子,却把他定在了我脑际的耻辱簿上,让我至今对出租司机缺乏信任感。到任何地方,只要有公共交通可以利用,就不乘出租。此次上海之行也同样打算,没想到地铁、滴滴的便捷大大改善了我对上海的印象。同时庆幸不好的出租体验真的成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是让我慕名已久的街区。那个曾经叫做石库门的地方,弄堂多多,很有老上海的氛围,也是了解上海市井的窗口。走进狭窄的巷子,立刻被低矮的排房所吸引,老旧的氛围犹如时光穿越,唤醒童年记忆。一瞬间不知今夕是何年?有多年久闻大名的剪刀张 ,也有美食鸡汤豆花的老牌店。一角居然是清代时期的原貌。一位大娘似有疲惫地招呼着,希望来往行人能坐下来吃一碗她的豆花。可惜并非饭口,实在是有心无力 。况且接下来还有朋友夫妻备下的大餐(感谢于心),自然不好轻易落座。不过她懒散的表情倒是和背后的老屋绝配。除了豆花庄 再深处一点就是酒吧,低矮幽深 ,虽然还没有顾客 ,那古旧的内装让人仿佛听到了船工,下船后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田子坊很大,几乎成了外国游客的天堂 。和远处摩天大楼的奇拔相比,这里矮小拥挤喧闹,但是却魅力十足,十分适合于怀旧。咖啡小店各具风情,服饰店主打国风。更有礼品店让你流连。走走停停,忘记时光 。田子坊是一个有趣难忘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田子坊代表了上海都市的市井文化,那么周边的朱家角镇和新场镇就是乡村历史的活化石。在朱家角镇遇到了一位大娘很值得大书特书一番。这位大娘的小店就在朱家角清代邮局景点的对面。走累了,一回头看到了小店门口写着绿豆粥,倍感亲切,赶紧问门口坐着的老大爷,是有绿豆粥吗?大爷看我高兴的样子,自己也笑得露出了满口豁牙,他没想到居然有人带着那么大的惊喜,确认是不是有绿豆粥。给了我确定回答后,他赶紧招呼里面一位大娘。我也满心欢喜地走进店里。大娘慢悠悠地站起来,开始忙活。我说可以稀一点。然后找个角落坐了下来。店不大,但也干净。一看菜单 ,不由惊讶。一碗绿豆粥才六元钱,最贵的其他,小吃等也就15元。在一杯饮料都将近二十好几的当下,这样的小吃真心不贵。好奇就和她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大娘说她的小店月租三千人民币。在村儿里租的房子月租500,自己住。她说本来在上海工作,就是干的饮食店。退休后先带着孩子做餐饮, 孩子完全独立后,自己就到朱家角养老来了。她说乡下空气清新 ,物价便宜。所以开这个店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有个营生。她还说早起洗洗就来开店了。八点就得准备,九点开店。晚上一般也九,十点才收工。回家冲个澡就睡了。电视都不看。开店最大的好处是有人能说话。听了不觉黯然。老年人的孤独问题确实深刻。因为想和她多说说话,还闹了个大乌龙。我问她门口坐着的是老伴儿啊?因为那位大爷很是悠然地坐在店门口 ,自然得就像家一样。我也就想当然了。可大娘赶紧摆手否认,还略带娇羞地说他是房东。我也不由得笑了。大娘说老伴儿早逝,自己独身很多年了。所以才来农村开店。这里是景点最后一家了。再走就离开老城区了。听得有些唏嘘,赶紧道谢后就离开了。大娘还有些不舍地问 :再给你加点儿吧?我赶紧谢绝。那么一大碗本来就想剩下的,不忍心就几乎喝干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你恰巧读了我的这篇后去了朱家角,希望你也能和老人多聊聊天。</span>愿天下老人晚年不再寂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都说中国古镇千镇一面。也确实。朱家角和新场镇很多相似,但是相对而言新场镇却意外的印象深刻。这个千年古镇,最让我动心的就是天然的旧。虽然和朱家角一样,有条不大的河贯穿老城区,但是朱家角经过修缮,多了几分华美 却少了烟火气。而新场镇的大半地区都是原始状态,斑驳陆离的白墙,一眼望去就凝聚着事世沧桑,粽子老店的炊烟,猪头肉逼真的猪脸,还有看着十分新鲜的咸肉 ,冒着炊烟的肘子 ,一看就不是专为游客做的。还有童年只见过几次的云片糕。家家透着老铺食品的从容。和过去不同的是如今的商品被装在了塑料盒子里。服装店也不都是那种糊弄老外的粗货。有几家颇让人心动。</p> <p class="ql-block">新场镇也有小桥流水人家。那种独特的白墙灰瓦独栋房,一家连着一家,间或墙角或门口有花朵露出一线婀娜 ,让整个镇子都生动活泼起来。和北方的大红大绿不同,南方的古镇古色古香,十分淡雅。总觉得看南方的古镇有一种亲切感,也许因为这就是汉文化的原点,我们心灵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上海不仅有传统与古老,还有摩登与现代。东方体育场 是一个似乎从一片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重建的所在。体育场就在车站不远处,摩登的设计,简洁的线条,给人以看到了就想拿起相机的美感。而以地铁站为中心打造的商业区已经成为观光景点。不远处有纽约大学的中国分校。商业中心里面设施齐全应有尽有,商场宽大舒适。就是什么都不做,仅仅散步就十分惬意。高档的料理店,神秘古朴,茅草竹子装饰有返璞归真风情。门口的菜单却很法式,精致量少,却也适中。常常感觉中餐虽然好吃,但是还停留在以吃为主的层次。其实去饭店吃饭应该除了菜要好之外,还有一层境界,那就是为了超越现实,如果会友则需要更温馨的氛围。好在如今国内这样不单纯为了吃的店多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东方体育场车站商业区还有一个书店,本店在日本。叫鷲屋书店。很早几年就采访过,因为他们在日本也是创新前沿的企业。通过把书店变成了综合设施,让人们可以读书,也可以饮茶,更可以住宿或者按小时休息。对书虫来说,这里就是乐园。如今在上海的这家也是非常舒适有趣的书店,属于进去了就不想出来的那种。首先书目种类繁多,从艺术到哲学,从纪实到小说,应有尽有,关键是印刷都极为精美,还有很多进口书,看封面就很涨姿势的那种。其次是视觉盛宴,除了书籍,杂货柜台也非常出色,都是极具美感的精品。还有恰到好处的读书椅,小巧可人的咖啡桌。渴了就可以点饮品,这对于一个现代书屋来说似乎不可或缺。</p> <p class="ql-block">偶然的机会,得以一窥上海的最前沿,崭新的理念,最人性化最全的综合商业设施,可以说这一角代表了上海市井文化的前沿。</p><p class="ql-block">短短上海两三日,既领略了古镇风貌,又接受了现代的洗礼。所谓上海腔调,就是中外文化古今东西的融会贯通,也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p><p class="ql-block">再见 ,上海!</p><p class="ql-block">图片:铁龙&秀萍</p><p class="ql-block">旅行日:2025年5月27日到29日</p><p class="ql-block">记于6月20日于荷兰的列车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