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午参观完郭永怀纪念馆、逛了荣成海洋文化博览中心,午餐过后我们马不停蹄又去了东楮岛村。</p><p class="ql-block"> 快到村子时看到海边地上一片片晾晒的鲜海带,让我们惊讶不已。领队韩云云老师告诉大家,这就像我们北方人路边晒粮食那么平常的事,一点都不稀奇。</p><p class="ql-block"> 吃了多年的海带居然不知道它原产于日本北海道、朝鲜和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过去人们吃的海带大部分是进口来的。1927年日本侵略中国,运来木材的轮船把海带从海里带过来的,所以称为“海带”。从此沿海地区就有了海带养殖区域。养殖海带、扇贝、海蛎子都在浅海海平面下,犹如我们家家在田地里种玉米、谷子、大豆一样。</p><p class="ql-block"> 荣成虽然是个县级市,可是海带养植总产量能占全国40%的比例。上午刚补充的海带养植知识才知道它是往下长的。人工养殖的海带6-8个月就能长到2—3米,甚至更长。而野生海带生长在深处,受到阳光的照射有限,长大不仅需要两三年光景,还只有半米多长。</p> <p class="ql-block"> 据村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芦氏祖由附近宁津镇、宁津所村迁徙来此,因村位于楮岛,村子就以岛命名。而到了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年),毕氏、王氏祖先由附近村子也迁来定居。</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说法,明朝万历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日本实权统治者丰臣秀吉派遣9万大军入侵朝鲜半岛,爆发了历史上长达七年之久的“壬辰倭乱”。朝鲜半岛自然民不聊生,难民纷纷乘船浮海外逃。不过有一船遭遇风暴,被刮至今天东楮岛村东南海滩。安顿下来的难民认为这是上苍庇佑,就在登陆处建了一座祭祀海神的庙宇,还在岛上种满楮树。从此茂盛的楮树便成为小鱼村的标志,由此取名东楮岛村。</p> <p class="ql-block"> 三面环海,宛若一把长勺伸入海中,那个“勺子头”位置就是东楮岛村。 如今村里共有144户人家,尚存630间原汁原味的海草房。以前我还以为海草房就像我们过去麦秸房一样。闹半天是用一种近海野生藻类晒干后,层层叠加做成的。</p><p class="ql-block"> 这些海草含有盐分和胶质,晒干后柔韧且耐腐蚀。最大的特点是阻燃。触摸下就像编织袋材料一样感觉的海草,用打火机能烧断却点不着。</p><p class="ql-block"> 过去管盖海草房手艺人称之为苫匠。苫海草也需要一层压一层的往上铺,直到屋脊用水泥或者沙子灰压匀称。海草房最厚部分有的能达4米。屋顶坡度一般在50度左右,看着就非常陡峭。这样雨水根本就存不住,很快流落下来。</p> <p class="ql-block"> 海草房四周墙体都是用石头砌成,虽然有点像山村石头房子那么粗犷原始,石头却不是横平竖直的样子,而是给人一种堆砌地顺其自然的美。小渔村一般都是三合院,三、四间北屋,左右两间厢房,一个小门楼,一个厕所。六座尖尖的山墙倒是特别高。</p><p class="ql-block"> 每座海草房室内布局都那么紧凑。进门一间客厅摆放一张八仙桌。桌椅后是一条案板,摆放座钟一类物品。两把带靠背椅子左右分开。客厅两侧都是隔开的单间,门开在中间。进门窗台下是土炕,对面为橱柜,中间宽度正是单扇门距离。</p><p class="ql-block"> 房梁是碗口粗的三角木质结构的,一般三间房子要用四架大梁,其中有两架都在两侧山墙上。檩条是十公分粗木头或者一根根长竹竿。檩条上是黍秸箔或者苇箔,这样就能构成一个牢固的海草房顶。一尺多厚石头墙壁,海草做的屋顶冬天冻不透,夏天晒不透,所以冬暖夏凉,非常适合居住。</p><p class="ql-block"> 一座海草房有的能住几百年都没问题,最多翻拆下屋顶。我老家以前是九寸土坯的草屋。虽然不冷不热很保温,可是就怕年岁久了下大雨石头基础以上被水泡了。土坯泡了就容易坍塌,毕竟泥巴不如石头坚硬。</p> <p class="ql-block"> 土坯砌成的土炕是渔村冬天特有的取暖设施。做饭炉灶的烟火顺着烟道通往土炕下面,循环一周才排出屋内,一点热量都没浪费。烟囱均由一节一节一米多长陶管对接构成,不仅保温还没有消防隐患。睡土炕比有地暖房间都舒服,温度也适宜,人也还能消除劳作一天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渔村大部分为缩入式门洞,双扇对开黑油漆木质门居多。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无论大门还是屋门都设计比例低,1.75米左右个头进出门都得低头。既然这么设计肯定就有他的道理。要么节约材料,要么为了保温,要么为了消防安全,要么为了防止台风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 丁字路口对着那户山墙中间,也会有青石或者青砖碑刻文字“泰山石敢当”,来化解路冲的煞气。自古以来所有风水都讲究直则无情,曲则有意。</p> <p class="ql-block"> 看着村里舂米的石臼磨损的样子估计也得有一二百年了。在没有电的年代,石碾、石磨,石臼是最常见的农具。如今石臼也成为记得乡愁,留住记忆的老物件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约1992年,我在红外线车间时,听同事老凯讲过一个故事,没想到竟然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传说后周时期,在东楮岛海湾处,斥山火塘寨杨姓人家看好这里有一处风水宝地,就派一个叫赵得鱼的武士,将赵家骨灰安葬于此。据说赵得鱼这人不仅武功高强还水性极佳,能在水里用腮呼吸。</p><p class="ql-block"> 赵得鱼回家和他母亲说起这事,老人心眼多,就让儿子把他爹骨灰做成饼子放骨灰坛子里,想偷梁换柱。</p><p class="ql-block"> 等到赵潜水找到龙口,看好机会,刚把他爹骨灰放龙口里,准备再把挂龙角上杨家骨灰坛子塞进去时,龙口忽然要闭上。他赶紧塞进木棍想撬开龙口。可是别断木棍也没能成功。从此赵家出了皇帝赵匡胤,杨家出了杨基业“这挂角将军”还世代舍命地保着大宋江山。</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三十多年了至今我没忘记。</p><p class="ql-block"> 据说埋葬赵家那礁石离岸边1.5公里,高13.3米。正面看像笔架山,西南方向看像艘军舰,东北方向看却是一顶小轿。不过这里还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呢。有时候像动物,有时候像植物,有时候像亭台楼阁,十分神奇。</p> <p class="ql-block"> 看到海边巨型海螺,那首 “小螺号滴滴的吹,海鸥听了展翅飞”陪伴我长大的优美旋律至今在耳畔常常响起,我们又仿佛回到了幸福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宋斌,笔名知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铁路货车检修工程师,美篇生活领域优质作者,齐鲁壹点情报员,微头条首发创作者。从2016年开始写美篇加精到855篇。齐鲁壹发布文章752篇。2024年1月获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2023年度影响力创作个人》荣誉证书。2023年6月,2024年8、9月获得优秀个人壹点号。2025年又荣登壹点号4月份风云榜。6月份又获得母亲节优秀征文奖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