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读徳州农校”记述详尽,与曾任学生会干部,又留校工作有关。回忆当时,甚感自己幼稚甚至愚眛。对于毕业分配,完全听之任之,好坏标准只有一个——离家越近越好。现在看来,留校生是学校領导优选的。分配到省农业厅的三十多人,也肯定是学校首选,省厅审定的。全校三名党员,二名党员(刘玉升,刘恩庆)分到省厅。至今我不明白,我为什么分到省厅。在学校我只是个普通学生,只当过小组长,默默无闻。如果与武城中学有关,潘校長不定认识我。只有一种可能,毕业考试,除一门功课四分,其余全部五分。真实原因至今不明。</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1956年7月23日离开学校去济南的。离校大会上,学校領导宣布:今天就是参加工作日。即工令从此祘起。到济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二次分配到省畜牧兽医局(刘恩庆,单俊山,马茂骞,我等六人)。住在纬十二路省畜牧兽医院,白天让我到省局抄写宋長生合作社(阳谷县)养猪经验。7月31日,我和单俊山去了广北马站,广北羊场。二三个月后,羊场,马站併入广北农场,从此开始二十五六年的农垦生涯。</p><p class="ql-block"> 锡昆详细介绍过我们所学的各门课程。实践证明,的确学以实用。一年后实习期满定级时,我们和三年制同样定为农技16级(工资34元),而我还高定一级——15级(工资39元)。据我所知,分配来惠民地区的七八十人,一直工作到退休的不过三分之一(有的升学,有的当兵,有的生活困难时期回了老家……)。在滨州市直机关工作的四人中,付厅级一人,正处级二人,付处级一人。在县区工作的,多是农业局的領导或技术骨干。由此可见,徳州农校教书育人是成功的。</p><p class="ql-block"> 八,“欧洲六国行”,古稀之年走出国门,看看世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看看发达国家怎样实现的现代化。思路清晰,格局宽大。建国后的前三十年,乃至旧中国上百年,想出国,出不起,因为穷。想出国出不去,因为禁。長时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现在,民富国强,四五十年走完了西方几百年的路,得益于改革开放。</p><p class="ql-block"> 九,我们经历了“土地改革”运动,接着,夺取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建设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到1952年前后,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书中记述的家中种植六亩花生,是家庭富裕的表现。这时不少家庭过上了小康生活(当时的标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1953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急于求成,1954年互助组,1955年初级社(地劳四六分成),1956年高级社(完按劳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由于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结果生产力不断下降,产量逐年減少,直到吃不饱,饿死人。1961年中央“七千人大会”本来找到根本原因,但为维护大局,掩盖了问题真相,暴露了矛盾的实质,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禍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