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史老师《[黄钟·节节高]竹》一点体会 </p><p class="ql-block"><b>原玉:</b></p><p class="ql-block">[黄钟·节节高]竹</p><p class="ql-block">气节天赞,素颜人见。青山静养,苍松久盼。你我他,诗书画,亭院滩,共品刚直再三。</p><p class="ql-block"><b>冀建新学曲</b></p><p class="ql-block">古人咏竹作品不少,且各有风味。如杜甫在《严郑公宅同咏竹》中写道“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一“净”一“香”,从视觉和味觉上写出了竹子经雨洗涮后的洁净与清香。苏轼在《於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借竹子,表现自己高洁品格。刘孝先在《咏竹》中写道“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通过竹子的自然特性,暗喻君子的气节与操守,凸现清高耿介的品格。。郑燮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展现了石竹顽强的生命力。史老师这首小令,抓住竹子“刚直”的品质,回答了刘孝先的“无人”,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首二句直接破题,形神对比,突出竹的风韵。语意“含而不露,意到即止”,“情在意中,意在言外”(清·梁廷枏《曲话》)。人看到的是朴素外表,天赞美的是它的气节,人、天各异,“人”、“天”具体指谁?读者去体会吧!一个“赞”饱含激情,统领全曲。</p><p class="ql-block">三四句紧承一二句,正面与侧面写“竹”,彰显竹的品质。“静养”写竹远离尘嚣,修心养性,不与白杨争高,不与绿柳媲美,竹的高雅、情趣尽在不言之中。“松、竹、梅”人称岁寒三友,代表坚韧不屈精神。此处用“苍松久盼”告诉人们,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久盼”与宋方壶[中吕·红绣鞋]叹世“懵懂的怜瞌睡,鹘怜的惜惺惺”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五、六、七句,每句三个字,自成一体,又层层推进,从不同角度蓄力,既是前面的延伸,又很自然地引出下文。</p><p class="ql-block">所以,尾句“共品”紧承五六七句,一个“共”,写出了全体,喜欢的不喜欢的,都在品味着竹子的“刚直”。“刚直”照应首句“气节”,“再三”状语后置,强调“共品”程度,更凸现了人们对“竹”敬佩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散曲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对仗,有“逢双必对”之说。首二句,三四句合璧对,五六七句为鼎足对,且对仗工稳,用词精准。前四句还用了拟人手法,“天赞”、“静养”、“久盼”赋予人的情感,意象更形象生动,富于情趣。</p><p class="ql-block">总之,小令虽然八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颇有张小山“清而且丽,华而不艳”的风格(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八句三十一字,合韵合律,无一衬字,堪称“意新语俊,字响调圆”(明·王骥德《曲律》)。此外,八句无一处用典,也是符合黄周星提出的“少引圣籍,多发天然”的主张。达到了“作者得于心,读者会以意”的效果(梅尧臣语)!很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冀建新,榆社县小学教师。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社员,榆社诗词学会会员,漳源散曲社社员。作品发表于人世情丛书,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还有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散曲》、《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楚天散曲》、《难老泉声》、《咸阳诗刊》等。在白雀奖季度赛中偶获小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