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百年 | 乐林泉展 之雅集

王曼毓(圃毓洛荧)

<p class="ql-block">乐林泉展,在开展的第二天就来看了,到现在快闭展还没做整理,除了懒没有别的理由。若不是文徴明的《东园雅集》意外被雨淋,可能还会拖延下去。其实所谓整理,也只是把当时拍的照片罗列出来而已,因西雁翅楼关闭维修中,该展厅展品照片倒显得弥足珍贵了,故而抓紧时间整理好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本展共展出200余件/套中外文物,包括11件宋元书画珍品‌,涵盖中、美、法三国的园林文化瑰宝‌,真正的一场中外园林文化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乐(yuè)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故宫 午门正殿 及 东西雁翅楼</p><p class="ql-block">‌展期‌:2025年4月1日至6月29日‌</p><p class="ql-block">‌主办方‌:由 故宫博物院 与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联合主办,并获公益机构支持‌</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长河中,园林,伴随了人类几千年。各个文明,各种园林风格之间,随着时间推移,相互影响,不断演变。可谓异彩纷呈。</p><p class="ql-block">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固然多种多样,但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则是大体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富有自然意趣的理想家园,都必然包含着亲近自然的追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游憩需要。</p><p class="ql-block">“乐林泉”,取自清代乾隆帝弘历为李世倬《皋涂精舍图轴》题写的诗塘。“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而“乐”于“林泉”,则是人们赋予园林的寄托和期许。</p><p class="ql-block">人在园林中的游憩活动,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展览选取了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与畅音这六项典型园事,大致涵盖了人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兼顾呈现中外园林的部分典型面貌,以期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古今中外对园林的丰富表达,以及人在园中的精神追求。园林,映射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心绪。</p><p class="ql-block">希望大家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平和安恬的心灵花园。</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分六个单元: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雅集</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西园雅集与东园图卷邂逅;</p><p class="ql-block">战国羽殇与古希腊酒杯相遇</p> <p class="ql-block">宗白华先生曾有言: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p><p class="ql-block">山林之中,蜿蜒水滨,那场一千六百余年前的雅集,在中国文人心中投下永恒的涟漪。觞咏之所融入园林,风雅名篇俯拾皆是。</p><p class="ql-block">客从桃源游,爱此玉山好。清文引佳酌,玄览穷幽讨。当我们感怀兰亭、西园、玉山等雅集中高士们留下的诗文时,丝绸之路西行的路上也回响着萨迪、哈菲兹等波斯诗人的篇章。他们在象征天堂的花园,藉由美酒、花鸟、山水与静夜,探讨爱、自然与生命。</p><p class="ql-block">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雅士们在此汇聚,园林成为孕育美与哲思之地。</p><p class="ql-block">文明中的优雅,自此永续。</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临柳兰亭诗卷</p><p class="ql-block">董其昌是明朝著名的大臣、书画家,在书画领域造诣深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年出生于松江华亭,自幼聪颖,十三岁成为松江府庠生,十七岁参加府学考试因书法不佳屈居第二,自此发奋研习书法。万历十七年考中进士,在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官,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尚书等职,期间多次授官不赴任或乞休归家,潜心书画艺术。1636年八月,董其昌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文敏。</p><p class="ql-block">- 书法:董其昌书法自成一家,与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合称晚明四家。他的书法以秀逸、淡远、爽俊为美学特征,创作集中于楷、行、草三体。其用笔“虚灵”,转折处提笔暗转,重视用墨技巧,喜用枯淡之墨,章法上讲究疏密相间,形成疏朗的调子。 </p><p class="ql-block">​- 绘画:董其昌在绘画领域承前启后,奠定了水墨山水发展的基石,形成了正统画派。他师承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前辈,不拘于写实,更注重笔墨情趣,追求古雅秀润的风格,强调洒脱秀逸和生拙的笔意。 </p><p class="ql-block">董其昌主张“南北宗”论,以禅宗南北派来划分山水画派,推崇南宗为文人画正脉,贬低北宗。他认为绘画要“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强调笔墨的重要性。还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画家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游历经验,以提升创作境界。</p> <p class="ql-block">修禊图卷,尤求</p><p class="ql-block">修禊 是古代风俗,指每年三月上已日。人们到水边嬉戏洗浴,以此消除不祥,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记载了公元353年,江南十人聚集在会桥山阴之亭,行曲水流的雅集。图绘山林景,文士各具情态。山石以枯点染集,人物用白措,笔法简洁。</p> <p class="ql-block">- 以白描技法还原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兰亭雅集的盛景,将东晋兰亭雅集这一历史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折射出明代士大夫对慕古的精神追求。</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市井烟火与山林雅趣并存,既描绘了崇山峻岭、溪流蜿蜒、竹叶层叠等自然景观,也刻画了众多文士列坐曲水两岸,或执杯沉吟,或提笔赋诗,亭中还有人凭栏执笔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 线条运用:人物发丝、竹叶脉络等微观刻画极为精细,以细若游丝的线条勾勒人物衣纹,突破宋代李公麟铁线描传统,衣纹线条柔中带韧,兼具顾恺之高古游丝的圆润与周臣钉头鼠尾的顿挫。</p><p class="ql-block">​- 墨色运用:全卷未施重彩,仅以墨色浓淡构建空间层次,山石以枯墨点染皴擦,溪水波纹以淡墨晕染,虚实相生间营造出惠风和畅的春日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从人物服饰和器物细节来看,文士宽袍大袖保留晋风,但腰间玉带、案头犀角杯等器物细节折射出明代的鉴藏风尚,实现了历史题材与当时文化风尚的古今交融。</p><p class="ql-block">​- 作品不仅是对东晋兰亭雅集这一文化盛事的再现,也反映了明代苏州地区雅俗共赏的城市文化特点,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尤求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其《修禊图卷》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后世誉为仇英之后劲。</p><p class="ql-block">​- 作品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明代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技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园雅集图卷》是明代画家陈洪绶和清代画家华喦接力完成的一幅名画。</p><p class="ql-block">- 陈洪绶部分:笔法古逸天成,线条宛转流畅,又富于精妙变化。所绘山石以淡墨晕染为主,不设皴擦,画面较具装饰性。</p><p class="ql-block">​- 华喦部分:用笔偏于紧劲,得其清旷而古厚稍逊,多传统文人山水画用笔,皴法丰富,笔触松秀,富有物象轮廓的虚实变化与画面的空间感。</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角度看,此画展现了明末变形主义宗师陈洪绶与清代新罗画派巨匠华喦的笔墨交锋,体现了不同时代画家的艺术风格和技法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从文化角度讲,以北宋西园雅集为题材,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趣和文化交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和文人生活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园雅集是北宋驸马王诜在其汴梁府邸“西园”举办的一场文人盛会,苏轼、黄庭坚、米芾等16位文坛巨匠齐聚,北宋画家李公麟以白描技法记录这一盛事,成为后世创作模板。</p><p class="ql-block">​- 《西园雅集图卷》原为陈洪绶晚年未竟之作,是秋声馆主人符之恒藏品,雍正乙巳年(1725年)夏,华喦应符氏所请续成此作,前后相隔七十余年。</p> <p class="ql-block">- 长卷描绘了四组人物,各组人物之间以树石分开。第一组是陈洪绶完成的部分,奇峻的山石之间,两位高士对坐,一人正弹奏乐器,一人侧耳倾听。</p><p class="ql-block">​- 从第二组开始是华喦完成的部分,第二组五位高士或坐或立在一张大条案周围,居中一人持笔蘸墨,将要在铺开的宣纸上作画;第三组四位高士也或坐或立在一张大条案周围,背对画面的一位高士坐在树藤编织的椅子上,微微向前倾,手执毛笔写字;第四组两位高士在一块巨石前,其中一位正在石上写字,旁有小童捧砚。</p> <p class="ql-block">此图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东园图卷,明·文徴明</p> <p class="ql-block">东园, 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庄园</p><p class="ql-block">画心依次可分三个场景:起首越过石桥,石径上二士人相呼步入园中;视线随即转入室内,主宾相聚一堂,似乎在唱和或是玩赏书画;越过池塘,临岸有一水阁,中有两人对弈。周围假山高树,竹林方塘,布置精巧,为典型的江南园林景色。</p><p class="ql-block">据卷后湛若水撰写的《东园记》,可知东园的主人为徐天赐,字申之,号东园,为第六代魏国公的少子,官至锦衣卫佥事,能文章,喜宾客,素以造园为乐。</p><p class="ql-block">“东园”典出秦末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王世贞就认为“锦衣自署号曰‘东园’,志不归也”。但这位东园公子并非隐居之人,而是雅好诗酒唱和,东园雅集频繁,是当时知名的社交场所。东园现为南京白鹭洲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