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又回西安,仍去碑林,意外发现在一处地下建筑里新开一个《石刻艺术馆》,兴致盎然,馆不大,这边进去,兜一圈那边出来。<div>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其源头可追溯到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当时为保藏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颜真卿、柳宗元等人的书法名碑而兴建。</div> 石刻展厅门口碑亭内的“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唐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释并书写。 石刻艺术馆位于碑林博物馆内,是自建馆以来最大的单体项目,被列为陕西省政府重点文化项目。2008年3月9日项目奠基,201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精品佛教、道教等石刻文物百余件。<br><div>这个石刻艺术馆主要展示长安地区的造像碑和单体造像。</div> 碑林石刻艺术馆入口两侧摆放的是一对东汉石雕走兽,1960 年出土于咸阳市秦都区沈家村,俗称为“辟邪”和“天禄” 。这对神兽融合狮子和老虎的特点,曲腰疾走,雌兽辟邪右爪踩一只羊,主镇墓、除凶。“辟邪”本义即“辟除邪祟”,双角,造型威猛,任务是用凶猛之势将一切妖邪挡在墓域之外,确保墓主灵魂安宁。<br>二者成双配对,既护亡灵,又示尊荣,更寄寓“驱邪纳福、永享天禄”的理想。 雄兽颌下留有长须,昂首挺胸,张口吐舌,镇守门庭,驱除邪恶 。主赐福、迎祥,天赐福禄。“天禄”独角(或亦作双角,文献记载不一),谐音“天鹿”,含有“上天所赐之福禄”之意,象征给墓主及其子孙带来永享的富贵吉庆。<div>二者成双配对,既护亡灵,又示尊荣,更寄寓“驱邪纳福、永享天禄”的理想。</div> 入门。 新馆陈列定名为《长安佛韵》,共展出了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由碑林博物馆300多件造像中精选而成,大部分首次展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件。朱奇兄弟造像碑(512年)与朱辅伯造像碑(531年)同为北魏时期、同出土于陕西渭南支家村,现藏西安碑林,但二者在年代、形制、题材侧重、造像风格等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显著差异,二者共同见证了北魏时期关中地区从佛道并存到佛教独尊、从清瘦到丰腴的风格演变轨迹。 陈列区主题第一部分众生祈愿主要集中展现了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碑的艺术特色。造像碑石佛教造像中与中国传统的石碑造型相结合的独特石刻形式,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尤以陕西为众。北朝时期造像碑多为宗教和结邑的宗教组织集资造像,不仅内容丰富,反映出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诸多历史问题,而且艺术特征鲜明,其型多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式,构图紧凑,刀法娴熟,这种碑刻形式至隋唐仍有流传。<div>第一部分“众生祈愿”以造像碑为主,展出晖福寺碑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 朱奇兄弟造像碑 北魏延昌元年(512)、 朱辅伯造像碑 北魏普泰元年(531)、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西魏大统六年(540)、 邑子廿七人造像碑 西魏大统十三年(547)、 四面造像碑 北周保定四年(564)、 范令造佛立像碑 北周保定五年(565)、 马苗仁造像碑 隋开皇二年(582)等29件文物,藻饰华美、雕凿精湛,包含重要历史信息,反映了当时邑社、家族、佛教组织等情况,展示了关中地区造像碑的特点和风格。 </div> 朱奇兄弟造像碑 北魏延昌元年(512),1959年陕西省华县瓜坡出土。<div>朱奇兄弟碑是北魏中期佛道融合的早期典范,风格清秀,规模适中,宗教功能突出。</div> 朱辅伯造像碑 北魏建明二年(531年),1959年陕西省华县瓜坡出土。<div>朱辅伯碑是北魏末期佛教造像的宏构,规模更大,世俗气息与家族展示意味更强,风格开始向更繁复、丰腴的东魏—北齐样式过渡。</div>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 北魏熙平二年 吕建崇造像碑,北周建德三年(574年) 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 (西魏) 北魏邑子六十造像碑 北魏释迦弥勒造像,1951年西安市西关出土。 杨美阿千佛造像碑 (北魏) 朱法曜造像碑是北魏普泰元年(531年)的作品,其上雕刻了大小佛、菩萨近百尊。碑阳的千佛龛、倚坐佛像与胁侍菩萨,以及碑阴的千佛造像,都彰显了佛教艺术的精湛,1959年陕西省华县瓜坡出土。 朱黑奴造像碑为北魏晚期作品,四面造像,1959年出土于陕西华县支家瓜村。碑上共雕大小佛、菩萨近百尊,佛像面形瘦削秀丽,菩萨装饰多变。造像下部铭文中的“像主朱黑奴” 等供养人姓名,反映了家族的宗教信仰。 陈列区主题第二部分宝相千颜以中古单体佛教造像为主题,通过小型单体造像、安国寺造像、大型单体造像和佛教头像造像四个单元呈现出佛教影响下的艺术元素,向我们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同时也是研究佛教造型艺术发展脉络的珍贵实物。<div>“长安佛韵”第二部分“宝相千颜”集中展示了北魏至唐代的单体佛教造像,重点展品包括:<br>小型单体造像《皇兴造像》(北魏皇兴五年)、《和平二年释迦造像》北魏中期代表作、<br>《唐观音菩萨坐像》、《唐残菩萨立像》;<br>安国寺造像(唐代密宗)《菩萨头像》(1958年安国寺旧址出土)、《金刚造像》(唐代)、《十一面观音像》(新增);<br>大型单体造像<br>北周五佛立像<br>佛教头像与特殊题材<br>《降三世明王像》、《文殊菩萨像》、《马头明王像》;<br>新增精品:北周保定五年《范令造佛立像》、唐《力士像》《法藏佛座》等。</div> 唐残菩萨立像 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残躯仍显优美神韵。 <br> 交脚弥勒菩萨像 (隋)<div>1950年西安市南郊塔坡清凉寺出土<br>高185厘米,宽90厘米,此尊弥勒着菩萨装,交脚坐于莲花座上。头戴宝冠,其上用连珠、莲瓣、火珠文组成精致的纹饰,宝缯自双耳后飘垂。颈戴华丽项圈,身披璎珞,天衣贴体下垂覆盖台座。宝冠、璎珞、项圈等都留有多处圆孔,原本应镶嵌有饰物。弥勒面容圆润,双眼微睁下视,神态安详,似在聆听信徒们诉说苦难。头部较大,体态丰满,具有北周遗风。造像以陕西蓝田所产的黄花石雕刻而成,通体晶莹如玉。<br>拍到这尊菩萨像非常喜欢。</div> 马头明王像 (唐) 三头八臂,头戴马头,莲座与岩座结合罕见,象征观音化身。 列于墙壁两侧大型单体佛教造像区展出了十九件北周至隋唐的大型佛、菩萨圆雕立像,其中以2004年5月在西安东郊灞桥区湾子村出土的五尊大立佛为代表。 “北周五佛”(西安灞桥湾子村出土),五尊大佛连座高度均在2.5米左右,丰颊方颐,螺髻低平,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衣角,北周长安典型样式,应为当时寺院所供奉的造像。 "长安佛韵”是感受佛教艺术的殿堂,是传承中华文明的津渠。穿越千年时空,欣赏品味这独具特色的一百五十余尊古代佛教造像。无论是雄伟的北周大佛,还是唐安国寺精美的密宗造像;无论是北朝古朴苍茂的道像碑,还是琳琅满目的单体龛像,都美轮美奂,矞矞皇皇,折射着古代长安的帝都气象,凝聚着古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展示了雕刻者的高超意匠。让我们徜徉在石刻佛像的庄严之间,领略佛教艺术之辉煌。惟愿每位观者感悟艺术,欢乐吉祥。 <p class="ql-block">碑林博物馆院内。</p><p class="ql-block"> 2025.8.2补做</p> 其中4幅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