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杜甫草堂

滢心

<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公元760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辗转至成都,在严武、王十五等资助下,选址浣花溪畔上游营建草堂并居住四年。杜甫离开后草堂破败,唐末诗人韦庄寻得旧址重修。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扩建,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等主体建筑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庄重对称。</p> <p class="ql-block">园林区等园林景观,面积广阔,竹树掩映,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大廨:位于草堂旧址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清嘉庆十六年命名,体现了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堂内有杜甫塑像。</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是旧址的主体建筑,因杜甫诗歌真实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而得名,堂正中塑有一尊古铜色杜甫立像。</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中轴线上的第五重建筑,杜甫曾被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称其杜工部,故而得名。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两侧分别是陆游和黄庭坚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碑亭:位于工部祠东侧,清雍正十二年,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题“少陵草堂”,镌刻成碑,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茅屋景区: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经过一座木桥可到达,这里基本还原了杜甫当年的成都生活场景,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杜甫的诗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