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何绍基(1799—1873)作为晚清书法巨擘与诗人,其生平与酒文化深度交织,酒不仅是其生活雅趣的载体,更渗透于艺术创作、社交交游乃至精神世界。酒是其书法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作品常以酒入题:何绍基独创“回腕法”书写,运笔时“通身力到”,写完常“汗湿襦衣”,其笔势的纵逸跌宕与饮酒后的酣畅状态神似,曾国藩评其“艺通于道”,或暗含酒意与书道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何绍基与酒的故事,交织着名士风流与济世情怀。酒是其艺术的催化剂、友情的纽带,更是劝世喻理的载体。从纵情杯盏到以联醒人,从抵债题字到诗酒论道,皆映照出一代鸿儒在沉醉与清醒间的智慧平衡。</p><p class="ql-block"> 何绍基七访浙江,尤爱绍兴黄酒,常借酒结交同道:1850年何绍基母丧南归,客居杭州净慈寺。六舟和尚以金石拓本与酒宽慰,二人品鉴至“蚊蹲于鼻、汗流被髁而不知”,足见痴迷。</p><p class="ql-block"> 何绍基虽好酒,却主张“酒德”与节制。他在《酒德歌赠赵恕庵》中强调“缓急迟速谨节度”,以酒喻政,主张“惟刚济宽柔济猛”,呼应儒家“中庸”之道。</p><p class="ql-block"> 何绍基诗中常借酒抒怀,展现其豁达心境。</p><p class="ql-block"> 对何绍基而言,酒是困顿时的慰藉、创作时的催化剂,更是文人雅士身份的标志。其书法中的“颤笔”韵律、诗词中的疏狂意气,皆与酒神精神相通。酒意浸透的不仅是他的艺术,更是一种“身心空闲,自然得道”(其书苏轼句)的生命境界。</p><p class="ql-block"> 其印章“读异书,饮美酒,赏名花,对丽人”更是文人酒趣的宣言,将酒列为人生四乐之一。</p> <p class="ql-block"> 何绍基罢官后生活拮据,常至北京名店“广和居”饮酒消愁,积欠二十余两银。店主知其为书法大家,提议以对联抵债。何绍基挥毫写下:“名酿传千里,佳肴香半楼”,笔力苍劲,顷刻而成。此联装裱悬挂后,酒楼声名大振,顾客争相品酒赏字,生意兴隆。此事成为文人酒事佳话,凸显其书法“字可当金”的市场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