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自驾陕西行来到汉中市,探访“汉中市博物馆”,穿越千年一秒入汉,走进汉族发祥地。</p><p class="ql-block">汉中,自秦设汉中郡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公元前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在张良、萧何等人的帮助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策略,成功一统天下,将国号定为“汉”,奠定了400年的汉朝基业。随着汉朝的强盛,“汉”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朝、汉人、汉语、汉族等一系列“汉”文化符号产生……。</span></p> <p class="ql-block">汉中因汉水得名。</p><p class="ql-block">“汉中市博物馆”位于汉中市中心,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依托古汉台遗址建造了三个院落。当年汉高祖刘邦受封汉王时的行宫就建在这里。宋代之后,这里长期是汉中府署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中市博物馆”</span>馆藏文物522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石门十三品”为镇馆之宝“,它是由十三块大型摩崖石刻组成,包括《石门颂》、《衮雪》、《山河堰落成记》等。</p><p class="ql-block">习总书记曾于2023年7月在陕西考察时来到“汉中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迎面是一座高台,这就是汉王刘邦的行宫遗址——古汉台,它高7米。</p> <p class="ql-block">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楼——望江楼,它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17.5米,融南北建筑之长,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上阁楼可以南眺汉江,正如望江楼二楼榴联上写的:“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span></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内设“汉风•汉水•汉韵——汉中历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汉中,被誉为“天汉”;集数千年之文脉,展大汉之雄风,这里是"汉家发祥地"。它北依秦岭,南凭巴山,钟灵毓秀,号称西北的江南;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是东汉名臣李固的家乡,是造纸术改良者蔡伦的封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北伐基地……</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p><p class="ql-block">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为传世珍品。</p> <p class="ql-block">西侧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玉质,传说是汉王刘邦的上马石。</p> <p class="ql-block">时雨亭碑(明代)。</p> <p class="ql-block">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棵大树就是古汉桂。</p> <p class="ql-block">桂荫堂南面是一潭水池,这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汉中知府段大章修建,名曰“镜吾”,取以水为镜之意。镜吾池为长方形,长13米,宽6米,中为石拱桥,分别刻有“龙”、“虎”。</p> <p class="ql-block">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上,镌刻着一首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p> <p class="ql-block">穿过“汉台碑林”就到了后院,这里有“褒斜古栈道陈列室”、“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展馆。褒斜道石门和摩崖石刻,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珍藏在这里。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褒斜古栈道陈列室”内用模型详细介绍了秦蜀古道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汉中因境内有七条古栈道,因此被誉为“栈道之乡”,这七条古道中褒斜古道是最出名的一条。褒斜古道可以说是一条满载历史和故事的路,这条古道成道早、持续久、规模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典故都是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石门——世界最早人工开凿的隧道。</p><p class="ql-block">汉中是闻名遐迩的蜀道褒斜道的起点,褒斜道因顺着褒河、斜水河谷通行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石门是褒斜栈道南端一小段隧道。公元63年,汉明帝刘庄下令重修褒斜栈道,虽然长仅16米,却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是</span>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烧水激”的办法</span>修成的,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照片为褒斜道南口石门段栈道模型。</p> <p class="ql-block">清代马鞍、马镫。</p> <p class="ql-block">“石门十三品陈列室”中的“石门十三品”是“国之瑰宝”,汉中博物馆镇馆之宝,由13块摩崖石刻组成,内容涵盖东汉至北魏时期的书法、碑文及题记。这些石刻原位于褒斜道石门隧道内外,因修建水库于1971年整体搬迁至博物馆保护。</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列的13块碑刻,每一块都经过岁月的洗礼,上面刻满了历史的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石门颂》原石和拓片。</p><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被称为汉隶精品,代表了中国文字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书法风格演变,其书法风格古朴雄健,被誉为“隶书鼻祖”,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p><p class="ql-block">《石门颂》记录的是褒斜道修治贯通的历史。这块摩崖高261厘米,宽205厘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p><p class="ql-block">我国唯一以字带词,集字典、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主要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辞书《辞海》,最初封皮“辞海”二字就是源于汉代摩崖石刻《石门颂》。</p> <p class="ql-block">在“石门十三品陈列室”中,有一块碑刻格外引人注目,曹操真迹《衮雪》,原在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在阳平关打败张鲁兄弟后,曾在汉中停留五个多月。一天,曹操带领文官武将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游览褒谷风光,他看到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一泻而下,巨浪撞向河中的巨石,水花四溅,景象壮观,触景生情,挥笔题写了“衮雪”二字。曹操在题写“衮”字时,随从提醒他“衮”字缺水三点,但曹操以“一河流水,岂缺水乎!”打趣回应,遂成千古美谈。后来,“衮雪”二字被刻在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曹操诗文华盖天下,而他的书法却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2024年11月自驾游安徽时,在安徽亳州“建安文学馆”里也看到“衮雪”二字。馆内介绍:“衮雪”二字是目前考证的曹操留在世上的唯一手迹。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汉中,观褒河水流湍急,冲击乱石,水花飞溅如雪团状,便挥毫写下“衮雪”二字。意为“滚动的雪团”。随从问曹操,“衮”字为何没有三点水,曹操笑曰:“衮”在如此大河边,何以缺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内碑林墙。</p> <p class="ql-block">走出“汉中博物馆”,我们去“拜将坛遗址”。“拜将坛遗址”是汉王朝军事崛起的起点,汉王朝的发祥地、奠基台。</p><p class="ql-block">“拜将坛遗址”位于汉中市城南,是“西汉三遗址”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的古坛场遗址。</p><p class="ql-block">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说的是韩信在此地经历人生低谷时被萧何推荐给了刘邦,成为大将。</p><p class="ql-block">韩信被拜为大将后不久,一鸣惊人。他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夺取关中,被世界军事史奉为避实就虚、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接着逐鹿关中,灭代降燕、破赵取齐,并与众将垓下会师,用十面埋伏之计使项羽全军溃败,辅佐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汉王朝。</p> <p class="ql-block">大将韩信的塑像威武英姿矗立于高台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夜影神碑。据传韩信被杀后。帝念其功,命萧何携贡物特立之。因碍吕后权威,未刊碑文。又因初立时夜间发光显影,故称“夜影神碑”。</p> <p class="ql-block">拜将坛。</p> <p class="ql-block">拜将坛存有多副楹联,彰显历史厚重感。其中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的“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最具代表性。</p> <p class="ql-block">将要走出景区,看到在大门屏风上刻有这样一段话:</p><p class="ql-block">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我是汉族,我说汉语,我写汉字,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汉中是汉朝历史重镇,这样的地方不来,那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提一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把汉中当作自己的老家,每次到汉中就当作回次老家。”</p> <p class="ql-block">从“拜将坛遗址”出来,一路寻找“饮马池”。“饮马池”现与“古汉台、拜将坛”并称“西汉三遗址”。</p><p class="ql-block">从这条胡同前行就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饮马池”。</span></p> <p class="ql-block">“饮马池”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城内东南,湖面6300多平方米,遗址因刘邦军队在此饮马而得名。如今,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看似成了养鱼池塘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中是西汉的兴王之地,是两汉王朝的文化胜地,“汉中开汉业”,穿越时空,感受汉中这份厚重的历史,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9日 于家中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