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的江南,散落着许多古镇,这些古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沉寂而安逸,藏着最本真的韵味与故事。</span>但凡去过的人,记忆中都有着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印象,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p><p class="ql-block"> 荻港古镇隐于南浔的郊野,沉淀了千年的历史,不似周边古镇的繁华,她静谧却不失人间烟火气,古朴又不失雅致,这个曾被老舍之子舒乙称之为“最好的江南小镇”,它不仅承载着千年的鱼桑文化,还传承了百年的“陈家私房菜”。 </p> <p class="ql-block"> 今年初春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学校一位80岁老友发过来的微信,邀请我一起去荻港古镇探访“一元茶馆”,同时,他还约了另一位老友,他俩不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海滩上的“美食大咖”,还都是</span>摄影、旅行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第一次去荻港古镇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幅古旧的画里:古镇四周静悄悄,河岸的古建筑,青砖黛瓦,飞檐翘角,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不时有几条小船漂浮而过,颇有一种水上威尼斯的感觉,在我心中它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南浔古运河两岸,流淌着一段段被岁月雕琢的往事,尤其是“陈家私房菜”可谓是一个传奇,它传承了近百年历史,融合了官邸私房菜的精致与江南水乡的鲜灵,更承载着千年鱼桑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同河面上偶尔泛起的涟漪,轻轻触碰着每一个过客的心弦,<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人在品味中寻回那份久违的悠悠古韵。</span></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落寞的水道上,传说有一处“浔味”的地方,它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标识,更是一扇通往昔日时光的窗,唤起了我们一起去荻港“浔味”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荻港村座落于和孚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这是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古村落 。</span></p><p class="ql-block"> 古时侯,荻港岸边长满了大片的芦苇,故有”苕溪渔隐”之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物产富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千年运河流淌,这里逐淅形成了以传统民居、连廊街巷、古桥河埠为骨架的水乡风貌,它完整保留“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建筑特色,</span>被誉为"江南水乡古村落中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 站在河畔,我仿佛能听到那远去的桨声,看到那曾经繁忙的码头,货物堆积如山,人们忙碌的身影在夕阳下拉长,那份繁荣与喧嚣,如今已化作一缕轻烟,但那份历史的厚重,却依然沉淀在运河的每一滴水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外婆家一段生活片断,第一次去外婆家里时,我刚好15岁,只记得打开外婆家天井的后门,沿着石板阶梯往下,就可以走到运河边,运河上轮船川流不息,一艘接一艘的,船很多,都是运货的船,没有载客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那时家里日常生活用水都是从运河挑回家,然后,再用明矾沉淀一下,水马上变清了。洗衣、洗菜都拿到河边洗,</span>有时大清早,渔民划着渔船靠岸后,直接将乌青、鳊鱼送到了外婆家的后门口,中午,便可以吃到了用柴火烧的运河鱼,这是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味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此时,走在古运河边,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些被历史风尘掩藏的日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水悠悠,承载了无数船只的来来往往。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古运河的水,静谧而深邃,仿佛一位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漫步村内,溪流河塘如织,明清古建筑比比皆是,初见荻港,你会被它的宁静所打动。古镇依山傍水,河水悠悠,两岸绿树成荫,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她与万里长城一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工程奇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大运河连缀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span>与大运河相比,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显得年轻许多。巴拿马运河通航至今仅有百余年历史,苏伊士运河也仅有数十年历史,而大运河则跨越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全长达1900多公里,自杭州至北京,它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在中华大地上,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p> <p class="ql-block"> “心中惹有桃花源, 何处不是水云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南依旧还是那个江南,</span>漫步在沿河的老街,可以看到河面上百姓捕鱼的身影,可以看到坐在美人靠上闭目养神的老人,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门口的小码头上捣衣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南浔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运河的便利交通,南浔的丝绸得以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丝商群体之一。此外,南浔的园林、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也深受运河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p> <p class="ql-block"> 荻港名字源自一首古诗的诗句“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凭借原生态、深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许多摄影、旅游爱好者体验纯粹水乡风情的绝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被大运河环抱的水乡秘境,</span>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如明代尚书府第徐氏旧宅、清代演教寺、百年章氏宗祠等。建筑上的砖雕、木雕、飞檐等细节,虽历经岁月洗礼,仍可见工艺之精美,<span style="font-size:18px;">给人一种朴实与闲适的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荻港古镇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气息的地方,历史上人材辈出,自古文风鼎盛,从这里走出的进士、状元不胜枚举。清朝两百年间,这里先后考中五十多位进士,一百多名太学生、贡生、举人,一个小镇能有如此教育成就确实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 荻港自南宋建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耕读文化、蚕桑文化、渔文化、运河文化、宗教文化,桑基鱼塘系统自春秋战国延续至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走进荻港古镇,古建筑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古旧的房屋,青苔攀附在墙角,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岁月的沉香,仿佛走进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博物馆。</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村落不大,却小巧而工整,布局考究,有小河从村子中间流过,河两边建有廊桥、石桥,</span>小桥上被风化了的石雕花已不那么清晰,但却为这个小镇增添了悠久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整个古村共有23座古桥,形态各异,桥桥有故事……,景区内传统民居、连廊街巷、古堂古寺、石桥河埠、生态湿地、江南民俗和历史名人于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章、朱、吴三大家族留下来的36座名堂古韵犹存;</span>“南苕胜境”融合儒、释、道三教;演教寺源自唐晚五代,典型的江南“佛道一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村旁这条河面是杭州经过湖州到太湖的水道,岸边全是水运货物的库房,据说,由茅盾先生的名著《林家铺子》改编的同名电影曾以这里为外景。 </span></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古镇的青石板路,两旁是斑驳的砖墙和古桥,一路走过演教寺、舍西桥、月亮湾、恢弘大气的庙宇,古老厚重的老台门,它们静静地伫立着,仿佛是运河边最忠诚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 ⼩巷的尽头,出现了⽔乡最常见的古⽯桥。站在桥上,远眺河面波光粼粼,近观两岸炊烟袅袅,据湖州府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荻港吴⽒连年中科榜,在吴家港西边建吴⽒宗祠。为⽅便舍上吴家与港西吴家宗祠相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吴家港上捐建了这座舍西桥。</p> <p class="ql-block"> 相传南宋年间,荻港一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当时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一位途经此地的押粮官出于善念,将军粮全部分发,救了众多百姓。百姓为了感恩,便集资修建了总管堂。“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耘有余。”历经几百年风雨,总管堂门前这副楹联仍在。</p><p class="ql-block"> 600多年过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善心”二字也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淀,内化成荻港村古朴的乡风。 </span>如今,在古村里仍生活着1000多户人家,共3700多人,全村不同姓氏的人在此繁衍生息,和睦共处。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古老的雕梁长廊将古村拉得修长,关于荻港村的前世今生,犹如一幅长长的卷轴。</span>阳光下,轻纱般的薄雾轻轻抚摸着古老的石头小桥,桥下清澈的水流缓缓流淌……在水墨轻点之下,便晕成了飘逸空灵的黛瓦白墙,也晕成了波光桥影……。</p><p class="ql-block"> 一阵风吹来,水中芦苇轻轻摇曳,呈现了一种“小桥流水、枯藤老树”的意境,为这个古镇增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窄窄的石板路往里走,古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鱼香,这飘逸的香气,十分诱人,仿佛是大自然与人间烟火气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进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挂着大红灯笼”的回廊,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美食小店,</span>有施家馄饨店、“一元茶馆”,三官庙的5元肉粽,桑叶冰淇淋、老叶年糕:糯叽叽糕点,黄豆味浓郁。</p><p class="ql-block"> 过了河对岸,有一家卖传统糕点的小店特别吸引人,还有“三碗面馆”和“鱼肉馄饨店”,荻港商业气息较淡,更适合慢逛品尝小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河两边的房子就像在互相看着对方,窗户里偶尔还能看到有人探出头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静静地看着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听一听船夫悠扬的歌声,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span></p><p class="ql-block"> 我跟朋友走到河边的一家百年老店“一元茶馆”,各自一杯当地桑叶茶,茶香袅袅中,仿佛连思绪也变得轻盈起来,随着河面的波光一起荡漾开去,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那份宁静与淡泊之中。</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家“一元茶馆”是荻港网红打卡地,古镇最具人气的地方,也是古村时光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 斑驳的木桌、老式竹椅、上世纪的暖水瓶,构成了充满怀旧感的空间。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照片里的荻港古镇看着更古老了,但是那种韵味却一直都在,这家茶馆历史上是百年茶馆“聚华园”,充满了满满的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 老旧的蜂窝煤炉上,烧着几只外表炭黑的老式茶壶,“滋滋”的蒸汽顶起壶盖。<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头七八个老人啜着茶,谈起了家长里短,浓厚的乡音随着茶香弥漫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乘船经过荻港的人都喜欢上岸来喝口茶,听场戏,成就了水乡独有的生活习惯。</span>昔日荻港有“今夜月、遇园楼、彩云楼”等大大小小13家茶馆,茶楼内设有台子唱评弹和大书,算是“书茶合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杯绿茶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心灵之间的对话,在沸水和树叶的相遇中——它们上升、下降和展开的舞蹈——瞥见了生活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花1元钱可续杯清茶,5元钱能体验传统剃头修面服务。每周三下午,本地戏班子还会带来评弹表演,坐在茶馆中听一段吴侬软语,仿佛穿越回了旧日江南。</p> <p class="ql-block"> 从茶园出来, 我们来到了古镇的码头,那里停着几条小船,船身看上去有些破旧了,但是却有着别样的风情。有个船夫在船头整理东西,我就问他:这船还能坐吗?”船夫说:“当然能坐咯”。</p><p class="ql-block"> 上船后,船夫慢慢地划着桨,河水在船桨的搅动下泛起涟漪,河岸边有几个妇女在洗衣服,她们一边洗一边唠着家常。船划到一座桥下的时候,我抬头看那桥,桥洞的壁上有些奇怪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这是陆游笔下对乌篷船的描写:“在融光桥上停留三五分钟,就可以看到一条条小舟悠悠驶来。它们也许是一条乌篷船,也许是一叶扁舟。</p><p class="ql-block"> 随着梢公手中木桨的起落,平静的水面上,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给人一种满满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荻港三碗面馆,荻港三碗面的面条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的面粉制成的白麦面,另一种则是加入桑叶的绿麦面,后者价格略高,但口感更为独特。</p><p class="ql-block"> 现点现煮的面条,搭配上预先准备好的汤底,其中还融入了猪板油,再洒上香葱,增添了难以抗拒的诱人滋味,汤汁鲜美浓郁,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呵护,而浇头的制作则是现炒现烧,顾客可以自由选择或添加店内其他食材,这样的浇头味道更为丰盛鲜美。</p> <p class="ql-block"> “荻港三碗面”(面乾隆、面狮子和面有财),每一款面都承载着一个历史故事,每一口都是古镇的味道,让你回味无穷。 面乾隆,实际上就是烂糊鳝丝面,却与乾隆皇帝有着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品尝过荻港的烂糊鳝丝面,其美味令人赞不绝口,从此这款面便成为了贡品,并被俗称为“面乾隆”。</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帝皇中,乾隆以其长寿著称,因此这款面也被赋予了长寿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面狮子,则是以“狮子头”为浇头的肉圆面。其命名源于古镇都天安乐王府门前的石狮子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些石狮子曾半夜里偷偷去镇上吃面,被演教寺主持发现并定住。后来,人们便将用猪肉做成的肉圆子俗称为狮子头,这款加上素鸡、咸菜炒香干等浇头的面食,便被命名为面狮子。</p> <p class="ql-block"> “ 面有财”,则是浇头以蔬菜为主的豆制品面。传说这款面与镇上一个百年摇面店有关。店主张友才摇的面质优价廉,生意兴隆。“友才”与“有财”谐音,寓意吉祥,于是这款豆制品浇头的面便被命名为面有财。</p><p class="ql-block"> 在荻港古镇,手工面是不可或缺的美食,每一根面条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从和面、揉面到切面,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才能做出那份独特的口感。</p><p class="ql-block"> 走进一家面店,点上一碗招牌手工面,再配上几碟精致的小菜,这便是古镇人最简单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吃完面,我们来到长春桥,桥身的⽯栏杆看来重新翻修过,穿过桥往⾥走,很快到达荻港古镇的精华——“南苕胜境”,墙壁上的“世界渔桑⽂化之源”⼏个显眼⼤字,彰显了荻港的深厚渔耕⽂化底蕴。 </p><p class="ql-block"> “南苕胜境”以“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著称,是江南园林艺术的缩影。园内荷塘、鱼池与古建筑错落有致,四季景致各异,尤以春日绿意和夏季荷花为胜,被誉为“古镇中的桃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苕胜境的荷塘、曲桥与凉亭,环境优美,是乾隆四十三年章祥符的后代章遹翰、章宝芝等人在庞隆怡云坛的旧址上兴建的一座园林。</p><p class="ql-block"> 园林里面不仅有亭台楼阁、水池津梁,还有积川私熟、云怡坛等建筑群,其吕祖庙为地方官每年祭祀的庙宇,可见昔日香火之旺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苕胜境⼤门,据说以前上⾯有“南苕胜境”四字,门楣上有⼀组四枚⽯雕图案,⼗分精致,有牡丹、阴阳鱼、云纹,象征儒道佛三教合⼀。现在变成了上世纪五六⼗年代典型的五⾓星加“荻港⼈民公社中⼼⼩学”字样,说明这⾥曾经作为⼩学地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荻港村的耕读文化可以追溯到元代,“耕”为生存之本,“读”乃是升迁之路,这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主要生存形态。</span>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使得荻港村的耕读文化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荻港历来都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以鱼粪做为桑肥,造就了江南⽔乡独有的、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桑基鱼塘⽣态农业景观。</p><p class="ql-block"> 2018年4⽉19⽇,在意⼤利罗马举⾏的全球重要农业⽂化遗产国际论坛上,“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化遗产证书。</p> <p class="ql-block"> 荻港村作为江南水乡古村,拥有1700多年养鱼历史,其桑基鱼塘系统为陈家菜提供了优质食材。</p><p class="ql-block"> 当地“无鱼不成宴”的习俗与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深刻影响了古村菜品风味。村内桑基鱼塘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南浔首个获评国家4A景区的村庄。到现在,荻港人还延续着桑基塘鱼养殖模式,坚持循环经济绿色发展。</p> <p class="ql-block"> 荻港古镇的饮食与古老的桑基鱼塘系统紧密相连,桑叶茶、桑梅汤、鱼肉馄饨、鱼头面等都是这里的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 在荻港,不得不提“百年陈家菜”。据当地老人说,陈家菜不仅是远近闻名的鱼汤饭必备菜,也是湖州著名“百鱼宴”的雏形,这里的菜肴,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每一道菜都像是从古运河的水波中捞起,带着河水与大地的清新;让人在品尝之间,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运河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 湖州陈家菜从官邸私厨走向民间非遗,其历史脉络、地域特色与技艺创新共同构成了“舌尖上的江南传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晚上我们来到了</span>以鱼桑文化闻名的《荻港渔庄》——<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家私房菜馆,三个人选了一个小包厢,窗外靠近湖边,环境优美,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气,精美的菜肴上桌后,我们各自倒上了一杯乌枣善酿,感受那份来自水乡的醇厚与鲜美。</span></p> <p class="ql-block"> 陈家菜始于1934年,由湖州荻港厨师施庆生为国民党元老陈果夫担任私厨期间所创,经过百年传承,融合了官邸私房菜的精致与江南水乡的鲜灵之气。</p><p class="ql-block"> 施庆生因擅长用老母鸡吊汤被称为“鸡骨头庆生”,其烹饪技艺通过反复调整逐渐形成20多道特色菜肴。代表性菜有:烂糊鳝丝、酸辣鱼块、红烧肚档、大锅乌金子、水乡鱼圆、姜汁蛋、家常半氽等。</p><p class="ql-block"> 后来,陈家菜肴的厨艺先后传承给荻港的钱荣华、吴杰等人,继而打响了“百鱼宴”的鱼文化品牌,“千年鱼文化,百年陈家菜”,陈家菜的精髓,在于其对食材的精挑细选与烹饪技艺的炉火纯青。四季更迭,每一种食材,在陈家厨师的手中,都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p> <p class="ql-block"> 烂糊鳝丝是陈家菜中的一道传统菜,采用活鳝鱼、虾仁、鸡肉、火腿等烹制而成,以柔软鲜嫩而著称。</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配酒还是下饭,烂糊鳝丝都是百搭好物。但怎么吃,也有讲究。先用筷子拌一下,让鳝丝和佐料充分混合再后送入口中,酱香、鲜嫩、滑爽等各种味觉体验在舌尖碰撞融合。</p><p class="ql-block"> 烂糊鳝丝,被誉为乾隆钦点的江南至鲜,是陈家菜的招牌之作。相传,在乾隆下江南时,它曾作为御用佳肴而备受推崇。选用鲜嫩的黄鳝,经过精湛的刀工剔骨成丝,再以醇厚的高汤精心煨煮至糊状。入口即化,鲜滑绵密,鳝香四溢,令人陶醉。这道菜不仅对厨师的刀工和火候有着极高的要求,更因其“糊而不烂、鲜而不腥”的独特风味,在湖州宴席上始终占据着压轴之位。</p> <p class="ql-block"> 拉丝粉肉也是陈家菜的代表菜之一,“拉丝”烹饪手法在当下十分常见,但在民国时期还是十分前卫的。拉丝粉肉是用猪肉肥膘做出来,切片上浆,入油锅汆,而后调糖浆精制而成,口感甜而不腻。</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拉丝粉肉是施庆生特意为陈果夫和朱明珠婚宴定制的一道菜,意在祝福他俩甜甜蜜蜜、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 大锅乌金子是陈家菜中的一道当家菜,也是“百鱼宴”名菜。民国时期,荻港青鱼远销上海,一担青鱼可换一两黄金,故而被称为“乌金子”。</p><p class="ql-block"> 在大锅中煮烧的乌金子色泽红润,质地肥嫩,鱼香入味,再加上荻港特产羊眼豆,是荻港村民最爱吃的传统菜。</p><p class="ql-block"> 在荻港,青鱼被誉为“乌金子”,其肉质紧实,宛如金子般珍贵。选用以螺蛳为食的“螺蛳青”,经过精湛的切块工艺,与老姜、蒜叶一同翻炒,再加入黄酒和酱油慢炖,直至汤汁收干。鱼肉色泽红润,味道鲜美,汤汁浓郁且回甘,这道菜承载着荻港村民的团圆记忆,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 盛产鲜鱼的荻港,历来就有做鱼圆的习俗。基础款的水乡鱼圆,就是将鱼肉去皮杂斩成茸,再将鱼茸打成浆状后,捏入温水锅中煮熟,味道非常鲜美嫩滑。而升级版的鱼圆被称为状元球,比一般的鱼圆要大,里面嵌有一个小肉圆馅。</p><p class="ql-block"> 荻港曾先后出过50多位进士、100多位太学生和贡生,相传他们进京赶考前,家母都会特意做这道菜,预祝金榜题名。现在村里的孩子高考,长辈们就延续这个风俗,为孩子做这道讨彩头的菜。</p><p class="ql-block"> 水乡鱼圆,江南鲜味的象征,以鱼肉为主料,融入江南的烟火气,清水熬煮,韵味非凡。它巧妙地将水乡的细腻与团圆的美好融合,化作一颗颗洁白如玉的鱼圆。在家的宴席上,这道菜都能以其鲜嫩滑爽的口感,激发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 生汉肉饼子,这道融合了湖州荻港百年婚俗与乡愁的非遗佳肴,不仅是陈家菜的代表作,更是当地人年夜饭与喜宴上的“幸福使者”。</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这道菜曾是陈家婚宴的压轴大菜,其金黄的酥壳寓意着“金玉满堂”,而内里鲜嫩的鱼肉与猪肉的完美结合,则象征着“鱼水合欢”。如今,它已成为游客们争相品尝的“湖州特色”。</p> <p class="ql-block"> 陈家菜不仅是美食,更承载了荻港渔隐文化,如鱼文化节、鱼汤饭等民俗活动,成为江南生活美学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陈家菜的招牌菜——清蒸白鱼。选用荻港河中自然生长的白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仅以最简单的调料烹制,却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鱼的原汁原味,每一口都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极致尊重。这道菜,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对生活态度的诠释,简单而不失精致,平淡中见真章。</p> <p class="ql-block"> 陈家菜注重就地取材,除了鲜鱼外,还选用荻港特产如白扁豆、老母鸡等食材,兼顾营养与药用价值,烹饪技法上强调“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施庆生擅长用老母鸡吊汤提鲜,使菜肴自带鸡汤的醇厚鲜香,同时保留鱼的嫩滑口感,例如,鱼汤饭的米饭充分吸收鱼汤精华,口感软糯,寓意“年年有余”,水乡鱼圆则以圆润造型象征团圆,体现江南水乡的和谐之美。</p><p class="ql-block"> 细沙羊尾,尽管细沙羊尾之名中含有“羊尾”,但它与荤腥却毫不相干。据说在南宋时期,湖州百姓为躲避战乱,巧妙地以素仿荤,将红豆沙包裹在猪板油之中,经过油炸后,其形状酷似羊尾,<span style="font-size:18px;">外皮酥松如雪,内馅绵密细腻,轻轻一咬,满口流沙,尽显南宋遗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这种做法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太平盛世的期盼,更彰显了民间智慧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荻港陈家菜并非局限于本土,而是融合了各地名菜特色。陈果夫因国事往来各地,对饮食有独特见解,施庆生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菜系的烹饪技法进行改良,例如将传统鱼汤饭发展为湖州“百鱼宴”的雏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家私房菜不仅传递美食,还让人们在舌尖上体味到千年鱼桑文化及地方风情的独特魅力,这份独特的味道,都将如同荻港的流水一般,成为永恒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走在古镇的街头巷尾,你会被一阵阵诱人的香气所吸引,这里的食物,带着一种独特的江南风味,咸淡适中,却又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甘甜。</p><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小吃摊和餐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萝卜丝饼、鱼花丸、糍粑红糖年糕……除了陈家菜,荻港还有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小吃。比如那梅花饺,外酥里嫩,香甜可口;还有那宽面条、各种年糕、肉粽等,都是地道的江南美味,每一样都让人垂涎欲滴。尤其是那鱼丸汤,鲜美无比,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的所有记忆。</p> <p class="ql-block"> 荻港村口有两株粗大的法国梧桐,都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还有一台手工压水灭火机,也是洋货,成为这里中西文化交流起步较早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潺潺流水前,木质廊棚下,老人坐在靠河的条凳上,拿起蒲扇,喝口桑叶茶,日子从指尖缓慢溜走。<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沉淀,也可以品味到人间的温情与美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在荻港古镇,你可以找到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平和,这里没有喧嚣与浮躁,只有那份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荻港古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主要得益于荻港这位杰出的文学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作品被广泛流传于世,</span>荻港古镇建有一座以荻港命名的文学馆,展示了荻港的传世之作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吸引了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长长的柏油路,路旁粉红色的荻花恣意盛开,荻港的一首名篇是《荻花》,在这首诗中,荻港以荻花为主题,运用了丰富而优美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荻花随风摇曳的景象,颂扬了荻花的坚韧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茫茫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渔网缘溪密,人烟近市稠。从来生聚后,风俗最殷优。”</p><p class="ql-block"> 这首由章氏六世祖霞桴公所留的诗,如今成为荻港村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刻在村委会雪白的墙面上。在村民们悠扬的歌声中,荻港村原汁原味的水乡生活穿越时空而来。 </p><p class="ql-block"> 村委会不远处有私塾名积川私塾外,《积川书塾记》碑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所立。“上善若水”的古训融进私塾的教育理念之中。</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灯火阑珊中,古运河两岸的景致更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此时,不妨乘一叶扁舟,沿着河岸缓缓前行,让心灵随着这悠悠的水波,一同飘向那遥远的过去,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浔味”,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静谧与满足,让心灵得到真正的休憩与滋养。古运河边,这份古韵悠悠,正是“浔味”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荻港古镇,一个充满历史韵味与人文情怀的地方,</span>无论是走过荻港的街巷,还是感受着荻港的文学气息,都让人陶醉其中,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两日的行程太短,来不及细细品味,时间便倏然而过,荻港的味道是迷人的,甜甜的、粘粘的,它像一股清泉般滋润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回味中,已满目苕溪渔隐、满腔悠悠乡愁,在这里,我寻觅到了梦中的水乡。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