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广胜三绝,国之瑰宝(游晋南之结束)

<h1>  我们到了洪洞县,既没去“大槐树”,也没去“苏三监狱”,而是直奔洪洞县东15公里处的广胜寺,那里有独步神州的“广胜三绝”:琉璃飞虹塔,元代壁画和《赵城金藏》的原保存地。<br>  藏宝之地,风水甚佳。此处青山绿水,‌霍泉,三晋名泉之一,紧靠其旁。<br></h1> <h1>  上图的山上就是广胜上寺的琉璃塔。在山脚下长57米、东西宽16米的方池内,4股清泉汩汩喷涌而出,如盛开的白莲。</h1> <h1>  上千年来,除非大旱,这股泉水始终喷涌,近年平均流量4.03米/秒,且水质良好, “泉清如琉璃,常可见底,见之使人顿觉清凉(林徽因、梁思成之评语)”。早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水就浇灌洪洞、赵城(现与洪洞合并)两县的十多万亩良田。<br>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r></h1> <h1>  因洪洞和赵城两县共用此泉,为各自用水多少,两县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用水纠纷。因此,由官府主持,定下“三七分水”的规矩,赵城用七,洪洞得三,并勒石镌碑,永世遵循。</h1><h1>  在下面的分水亭图中,可清晰看到分水用的铁栅栏,以及水渠中的壁水石。</h1> <h1>  下面详细说说“广胜三绝”,这三样随便哪个拿出来都是价值连城、无与伦比的国之瑰宝。<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一绝:天下第一琉璃塔——飞虹宝塔</b></div>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山脊,下寺在山麓,走山间台阶,两寺相约500米。<br>  广胜上寺的山门和飞虹塔。<br></h1> <h1>  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 重建时加装了色彩斑斓的琉璃。<br>  飞虹塔高47.31米,共13层。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被确定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br></h1> <h1>  塔身青砖砌成,从塔底到塔顶,每一层、每一处都装饰有人物、吉兽、神佛等琉璃造像,其捏制精巧,彩绘鲜丽,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艳丽逼人。</h1> <h1>  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南面尚出小抱厦一间,上次十字脊”。如今,游人只能到围廊的底层里参观。</h1> <h1>  而我,幸运遇到机会,爬上围廊内的楼梯,进入小抱厦,并且进飞虹塔第二层内部参观。下面各张照片可能极少有人拍到。</h1> <h1>  在此,可近距离观看各种琉璃造型,其神形各异,精致生动,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h1> <h1>  力士梳西域发式,狰狞鬼脸,尤为滑稽。“但就琉璃自身的质地及塑工说,可算无上精品。(林徽因、梁思成之评语)”</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二绝:“天壤间的孤本秘笈”《赵城金藏》</b></div>  琉璃飞虹塔后是弥陀殿。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br></h1> <h1>  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背后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h1> <h1>  殿不算大,可地位显赫。殿内西侧的8只两米多高的暗红色木柜,被胡适称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赵城金藏》原存于此。</h1> <h1>  何谓《赵城金藏》? “赵城县金代木刻大藏经”之简称。</h1><h1>  这部藏经的流传颇具故事性:唐玄奘法师自天竺取经后,刻有《开宝大藏经》中译善本。金代的信徒崔法珍感念佛恩,断臂化缘,募资聘请雕版师,历时30年,雕刻完成了《大藏经》复刻本。随后板片运京,进呈金皇室,得到封赏,并在燕京刷印流通。</h1><h1>  元初,广胜寺赴京刷印大藏经,计6980卷,运回山西。后来书板俱毁,在广胜寺的这部大藏经成为传世孤本。随着朝代更迭,藏经的地点逐渐被隐藏。直到1933年,才发现存于广胜寺上寺的弥陀殿。</h1><h1>  1942年,占领山西的日本人觊觎此稀世瑰宝,而日军道觉村据点距广胜寺仅1公里。闻讯后,力空法师(退休主持)与八路军连夜将《赵城金藏》护送至当时的太岳军区,藏匿在沁源县一座废弃的煤窑内。</h1><h1>  下图就是力空法师的塑像及当年的藏经柜。</h1> <h1>  1949年4月30日,《赵城金藏》运抵北平图书馆。此经卷的身价等同于闻名天下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被誉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br>  除上述二绝之外,广胜上寺还有许多精彩之处:<br>  弥陀殿之后是大雄宝殿,殿前的两棵唐柏尤为奇特:图片右侧的树干纹理右旋,左侧的则左旋,左右对称,被称为“广胜寺一奇”。<br></h1> <h1>  过大雄宝殿是毗卢殿,又称天中天殿,元代遗构。下图为殿前铁香炉和殿内的金刚塑像。</h1> <h1>  天中天殿的西侧是地藏殿。殿内梁架,布满各种悬塑,佛祖、菩萨,诸天神佛,天王金刚、珍禽瑞兽、亭阁楼台,富丽堂皇。金碧辉煌。</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三绝:国之瑰宝元代戏剧壁画</b></div>  广胜下寺与水神庙原为两所庙宇,一墙之隔。现围墙已拆,合为一处。<br>  先说广胜下寺。三进建筑,第1进为山门,亦称天王殿。“外观奇特,最饶古趣”,在主屋下,前后各有垂花雨搭,故前后为重檐,侧面为单檐,“如山门这样外表,尚为我们初见(以上两评语均为林徽因、梁思成所言)”<br></h1> <h1>  第2进为前佛殿,最后一进是正殿,即大雄宝殿。正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门匾上所书篆字“宝筏金绳”,取自李白诗,意即佛法可以像船一样将世人带到没有烦恼的彼岸。</h1> <h1>  大殿的东西两壁原有巨幅极其精美的元代壁画,前佛殿也有两幅明代的壁画。1928年,广胜寺当时殿宇倾颓,但无钱修缮,僧人们与地方官员、乡绅商议后,决定“舍画保寺”,将四幅壁画以1600块银元的价格卖给了美国人。<br>  下图是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陈列的《炽盛光佛佛会图》,广胜寺正殿(大雄宝殿)西壁的壁画,高7.14 米,宽14.83 米。前面是源于山西的辽代水月观音雕像,当年安放何处,已无从考证。<br></h1> <h1>  下图是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药师佛佛会图》,广胜寺正殿东壁的壁画,长15.2米,高7.52米。两幅壁画,皆为鸿篇巨制,精细入微,敷彩绚丽。</h1> <h1>  如今,广胜下寺的壁画已置身海外,而水神庙的明应王殿内,高5.5米,总长34米,面积19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精彩纷呈,供游人欣赏。</h1> <h1>  进殿门后左转,顺时针观看,壁画依次展现了民间求雨的全过程:迎龙王(明应王)→祈雨→神祇寝宫→行(降)雨→酬神演戏。</h1> <h1>  在西壁的祈雨图的最右侧中间,有幅下棋图(见下图)。<br>  棋盘上有楚河汉界,但比现今的象棋盘多了两道横线,棋子又似围棋。倒底是什么棋,其实并不重要,要的是其读音,棋,谐音“乞、祈”。<br></h1> <h1>  而在东壁的行雨图的最左侧下端,是售鱼图(见下图)。<br>  一位苍老消瘦的老渔翁正在卖鱼。老翁衣衫褴褛,面露笑容,眼巴巴地看着买者。而买鱼者丰满圆润,持秤水平。难道龙王也要买鱼吗?原来,鱼,谐音雨。售鱼,意为“授雨”。联系西壁的下棋图,合并为“祈雨”之意。<br></h1> <h1>  最精彩的是南墙上的酬神演戏图:“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这是中国古代殿宇中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表现了元代人的日常生活,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br>  “大行散乐”:指当时规模较大、行头精美的民间戏班。前排居中者是领班人忠都秀,衣着红袍,头戴官帽,女扮男装,说明反串艺术在元代中期已成风气。忠都秀右侧是丑角,他满脸胡须,鞋子反穿,脚上的袜子,如同现今女士的黑边短丝袜。他手舞足蹈,似乎是作开场的献丑。画中共11名演员,生、旦、净、末、丑及乐人,一应俱全。<br>  尤其是画中最后一排的左侧,一位扎好头套的俊俏女旦角,在上场门边掀起帷幕一角,探头探脑,东张西望,生动形象。<br></h1> <h1>  更为独特有趣的是,在殿大门外侧东墙,紧靠门边,画师中的老大居然画上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和署上大名,“画工商文远”双眼圆睁,张嘴露牙,左手拿画稿,右手作舔姆指状,表情极夸张。<br>  在上面那张明应王殿外观照片中,殿门右侧,就露出了下图的一角。<br></h1> <h1>  明应王殿没有窗户,只有一扇大门,故殿内光线昏暗。为保护文物,殿内禁止任何人为光源,因此观看和拍摄条件较差。好在在殿外东侧的平房内,有广胜寺所有壁画的清晰缩小版,游人可仔细欣赏。</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