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小学幸福阅读第六十八次活动——傅佩荣畅谈《大学中庸》

教育战地记者

<p class="ql-block">傅佩荣在畅谈《大学中庸》时,有许多深刻的见解和解读:</p><p class="ql-block">关于《大学》</p><p class="ql-block">• 核心主旨解析:傅佩荣指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儒家教育的核心与个人修养的终极目标。“明明德”是彰显个人内在德性,“亲民”是将德行推广到社会,“止于至善”是追求完美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 现代生活应用:他通过现代企业家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注重自身修养、关爱员工、回馈社会,最终事业有成且赢得尊敬的故事,说明《大学》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即人们在面对各种选择和诱惑时,应秉持“明明德”理念,坚守道德底线。</p><p class="ql-block">关于《中庸》</p><p class="ql-block">• 精髓阐释:傅佩荣认为《中庸》强调“中和”之美,“和”是其精髓所在,“和而不同,不偏不倚”是一种圆融调和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现代实践指引:在人际交往中,如团队合作时尊重他人意见,求同存异,是中庸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在生活抉择上,如消费观念里根据自身实际适度消费,保持理性平衡的生活态度,是中庸之道给予的指引。</p><p class="ql-block">傅佩荣还在《止于至善:傅佩荣谈大学中庸》一书中,集多年研学中西哲学和古典文献的心得,以现代白话文翻译,综合历代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加入自己的注释和解读,帮助读者领会古代先贤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以指导当代人生。他学贯古今中西,站在中西文化至高点上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通过授课讲解的形式,引述故事、案例、个人经验与心得,使枯燥的原典变得活泼有趣。</p> <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傅佩荣在畅谈中国哲学时,有诸多深刻见解:</p><p class="ql-block">对中国哲学的整体认知</p><p class="ql-block">傅佩荣认为中国哲学关注人活在世界上的觉悟与解脱问题,其“内在超越”重视人的内心,通过良知觉悟天理,再经修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不过,他也指出这种“内在超越”并非完全靠自身,也需外在助力,如老师开导、经典启发。</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方面</p><p class="ql-block">傅佩荣提出“人性向善论”,认为“善”是自己与他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生过程应是“择善固执”,最高理想是“止于至善”,“向善、择善、至善”构成儒家人生哲学。他还强调,从人性向善角度理解儒家“四书”,能让人明白人生修养的路径,以及如何将儒家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p><p class="ql-block">道家思想方面</p><p class="ql-block">傅佩荣指出老子与庄子把人的天赋能力和本性称作认知,认知有区分、避难、启明三个层次。区分会带来欲望和困扰,避难是有经验者避开灾难的方式,但最终要提升到启明层次,即从道的角度看待一切,认识到万物在道中无成败得失,从而使人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境界。</p><p class="ql-block">中国哲学的研究与传播</p><p class="ql-block">傅佩荣得益于西方思想训练,研究国学时注重“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他希望让现代人突破时空和语言障碍,接触古代经典,从中获得心得,改善生命品质。他还通过撰写《国学与人生》等著作,以简洁方式呈现中国哲学的重要题材,帮助读者掌握重点,形成完整系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哲学的超越性,让我们真正的感觉到我们要真正的体验人到与天到,因此我带领孩子们走进了大学和中庸,在大学中孩子们知道大人之须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治于至善,在中庸的学习中知道与黄金分割点,让孩子们真正的指导做任何事情要知道平衡性,所以要去私欲存天理让自己的心灵更加进化。。</p> <p class="ql-block">“允厥执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中庸思想”的重要表述,其核心内涵与儒家“中庸之道”一脉相承,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p><p class="ql-block">一、字面与原意解析</p><p class="ql-block">• “允”:表示诚信、真实;</p><p class="ql-block">• “厥”:为语气助词,无实义;</p><p class="ql-block">• “执中”:指秉持中正之道,不偏不倚。</p><p class="ql-block">整句话可理解为“真诚地秉持中正之道”,强调做事要坚守不偏不倚的原则,避免极端。</p><p class="ql-block">二、与中庸思想的关联</p><p class="ql-block">这一理念是“中庸之道”的早期源头之一。儒家对“执中”的阐释更注重“适度”与“平衡”,如孔子提出“过犹不及”,认为做事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妥,需在两端之间找到恰当的“中点”。而“允厥执中”更强调以“诚信”为基础,在待人处世中践行中正之道,是中庸思想在行为层面的具体要求。</p><p class="ql-block">三、哲学与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1. 哲学层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中道”的追求,认为“中”是事物存在的理想状态,既符合自然规律(如四季更替的平衡),也契合人性修养的目标(如情感表达“发而皆中节”)。</p><p class="ql-block">2. 现实层面:可引申为处事智慧,如治理国家需兼顾各方利益,不偏私;个人修养需在欲望与理性间求平衡,在原则与灵活中找分寸。傅佩荣等学者也提到,“执中”并非无原则的折中,而是基于对“道”的认知,在具体情境中做出恰当判断(类似“权变”思想)。</p><p class="ql-block">四、与其他概念的区别</p><p class="ql-block">需注意“执中”并非“折中主义”:</p><p class="ql-block">• 折中主义是无原则地调和矛盾,而“执中”以“道”“理”为准则,强调“合乎道义的适度”;</p><p class="ql-block">• 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执中”的前提是坚守原则,而非盲目妥协。</p><p class="ql-block">这一理念对理解儒家“中庸”的根源与实践逻辑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生活提供了“适度、理性”的处事参考。</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在大学中庸中深刻的体会到我们人之为人的人爱与生生不息的止于至善,这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因此我们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受正宗庸真正的大人的学问深入人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