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背景音乐:我们这一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图片摄于:上饶信江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章:钢印·转身</b></p><p class="ql-block">风过林梢,仿佛带着七十年代特有的焦灼与希冀,扫过赣东北上饶卫校简陋的篮球场。陈阿河刚从实习地归来,身上还带着医院的消毒水味。一个身影从球场边快步走来——校革委会成员王老师,脸上带着难得的笑意:“阿河!好消息,留校了!” 消息像颗投石,在阿河心中砸开巨大的涟漪。意外与巨大的喜悦瞬间淹没了他。</p><p class="ql-block">仅隔一天,通知下来:内科教研组。与他一同留校的有九个同学,同班的另外三位伙伴一起分在同一个教研组。</p><p class="ql-block">踏进教研室,组长胡老师站在大家面前。他个子不高,笑容温和,眼里沉淀着岁月的沉稳,是学校最早那批医专时期留校的元老。“好啊,欢迎你们!一下子多了四员大将!”胡老师像个大家庭的兄长,几句朴素的期望,让他们这些刚褪下学生青涩的年轻人感到了归属和方向。当那张崭新的工作证递到阿河手中——单位:上饶地区卫生学校;职业:教师;编号:048——那清晰的凹凸钢印仿佛带着温度,沉重而真实地宣告:那个在讲台下仰望多年的青年,从此站上了讲台。</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章:图卷·基石</b></p><p class="ql-block">学校搬迁到市区的凌乱尚未理顺,时代的浪潮冲刷下,教学资源更是匮乏。老器材部分丢失损坏,新品无处可寻。困境面前,胡老师一锤定音:没有,就自己做!</p><p class="ql-block">教研室成了工坊。阿河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成了这项工作的主角。阿河翻出医书,对照着复杂的解剖图、病理示意图,铺开白纸,颜料、尺规、毛笔成了新工具。挂图绘制并不精致,表格也显粗糙,但每一根线条都凝聚着心血和对教学的忠诚。那些笨拙的图表迅速投入课堂,竟也能解决诸多燃眉之急。尤其听闻当年晚两届毕业留校一起绘图制表的一个老师,后考研成功又远渡重洋留学,许多年后最终登顶国家级领导人位置的消息时,阿河抚摸着抽屉里一张泛黄的、当年自制的挂图草稿,嘴角泛起笑容。母校的一线微光,竟也映射过那样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章:涟漪·琥珀</b></p><p class="ql-block">十余平米的斗室,是阿河的全部天地。木板床、旧课桌、军绿色的下乡时用的帆布箱、简单的衣物被褥,是他全部的财产。红土地的米饭和火辣的赣菜滋养着他的筋骨,也催生着下巴上日渐硬朗的胡茬。日子规律而纯粹:研读教材、去隔壁地区人民医院“跟班”、观摩老教师授课、反复雕琢自己的教案。所有的能量,都朝着同一个目标汇聚: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者、合格的医者。</p><p class="ql-block">平静的学海之中,一次偶遇,如一颗石子投入阿河的心湖。她叫雅宁,低他一届,像一幅清新的水彩画。高挑的身姿,挺括的西裤,裤缝永远熨烫得笔直,无声诉说着她对生活的讲究。一条乌黑的辫子垂落腰际,常被她用一方素雅手绢松松挽在脑后,更添几分洒脱。她笑起来明眸皓齿,唇角微抿时的风情,让阿河的心弦没来由地被拨动。</p><p class="ql-block">相识后,各自奔忙。她的学业,他的教师身份,如同无形的隔阂。周末偶尔,她会邀一二同伴造访阿河的小屋,包一顿饺子,笑声暂时驱散了清贫与寂寞。闲谈间,阿河的目光忍不住追逐着她灵动神采,话到唇边却总被自卑与世俗的顾虑封堵——她来自都市而阿河出身贫寒,并且教师与学生相恋,校园曾有不被认同且被处理的前车之鉴……暗恋的火焰在无声中燃烧,也在无声中冷却。直到她毕业实习的日子倏忽而至。</p><p class="ql-block">离别前夕,她独自前来。小屋的空气凝固了,只有心跳和呼吸清晰可闻。昏黄灯下,她抬起眼眸,那熟悉的清澈中浸染着难以言喻的忧伤。时间仿佛停滞。终于,她微踮脚尖,一个轻柔又深刻的吻,印在阿河的脸颊,混合着决绝与不舍。转身离去,背影融入暮色。桌上只余一张照片,背面娟秀的字迹:“赠阿河留念”。</p><p class="ql-block">从此,雁过无痕。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些本应振翅的蝴蝶,因错失那恰好的时机,连同所有可能的美好,一同被封印在时光的琥珀深处,成为岁月深处一颗恒久温润、带着微涩的结晶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章:淬火·征途</b></p><p class="ql-block">教研室的试讲如同第一次“手术”,虽紧张,却有章法。教案早已烂熟于心,预设的步骤、案例、提问,像设定好的齿轮。第一次真正站在讲台,面对几十双年轻而渴望的眼睛,阿河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场“授课”。粉笔的沙沙声成了他的伴奏。当看到有学生因他的讲解而恍然点头,当能从容抛出问题并得到回应,僵硬渐渐消散,言语流畅起来。下课铃响的那一刻,他才知道内衣早已被微汗浸湿。这不是终点,是起点。</p><p class="ql-block">“教书匠”的岁月铺陈开来。最多时扛着三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周十几节课,奔波于办公室、教室、宿舍、球场、食堂。没有课的日子,阿河的身影便准时出现在地区医院的病房和诊室,在真实的病痛与医者的应对中汲取实战经验。课堂与病房的回响,铸就着一名“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基石。</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章:泥泞·北望</b></p><p class="ql-block">留校第三年,学校接通知组建医疗队,随路线教育工作队奔赴广丰县桐坂公社,为期一年。教务主任带队,阿河作为内科骨干入选。</p><p class="ql-block">公社卫生院成了前线指挥部兼营地。日常是在简陋门诊室面对四里八乡的杂症。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铺天盖地的计划生育任务降临。医疗队就地转化为结扎手术小分队。简陋的乡村空房临时消毒后就是手术室。外科医生主刀,阿河负责更不起眼却性命攸关的环节:手术器械清洗、打包、高压蒸汽灭菌。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术后感染与否。看着术后集中观察的妇女们憔悴又坚忍的脸,他感到肩上的沉重。乡间的土路、煤油灯下的清点、反复的高压锅嘶鸣……一年的泥泞征途淬炼了他的医者筋骨。</p><p class="ql-block">翌年冬寒,新的任务召唤。地区药检所的新成果——一种治疗“老慢支”,尤其“喘息型慢支”的中草药针剂需要临床验证。药检所刘主任点名要阿河做助手。目标指向北方重镇张家口的工厂,只因那里是“老慢支”的重灾区。</p><p class="ql-block">踏上张家口的土地,凛冽干燥只是序幕。深入考察才明白这“地方病”的成因远不止寒冷。家家户户煤炉日夜吞吐黑烟,烟囱如怪物的喉管向灰蒙蒙的天空喷吐着烟幕。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硫磺味。不过走上街市一圈,白衬衣领口便染上墨渍,口罩鼻翼两侧形成两个明显的黑圈。触目惊心的污染让阿河对“环境致病”有了切肤之痛。他与刘主任在巨大的厂房宿舍间穿行:筛选病人、登记造册、体检、注射、严密观察、详细记录……日程精确而紧凑。一月验证结束。这段日子,除了收获宝贵的临床经验,异乡的清苦时光也被他用来啃完了一整部《临床心电图学》,成了寒冷旅程中意外点亮的智慧火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六章:小家·长风</b></p><p class="ql-block">留校三年后,阿河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逍遥汉。眼看同学好友陆续成家,好友饶广按捺不住了,拉起了红线。对象是他家世交——军分区首长的女儿,沈静宛。</p><p class="ql-block">初次接触,阿河心头浮着一层疑虑。军人世家,父母是浴血抗战的老革命,根正苗红的高干家庭。自己呢?祖辈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挑着货担讨生活,是纯粹的工农子弟。门第的沟壑像无形的墙。他衣着简单甚至有些土气,身上衣衫半数是母亲在老家缝制邮寄而来,整洁即好,朴素无碍。沈静宛对此却似乎毫无觉察。她的小小闺房堪比书城,堆满小说、诗集、散文,字里行间滋养着她的灵魂。她对诗词歌赋尤为钟情,既能吟诵更能创作。《红楼梦》是她心中圣殿,谈起其中的诗句与人物,她眼眸放光,神采飞扬。阿河虽觉深奥,却极喜欢听她如此投入的讲述。</p><p class="ql-block">调回宁波后的一天,她拉着他钻进新华书店,如同饥饿者闯入盛宴,购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直到口袋空空,仅剩两张归程的车票钱。两人饿着肚子,肩扛手提几大捆沉甸甸的书“跋涉”回家,窘迫与富足奇妙交融,成了日后难忘的温暖笑谈,此是后话。</p><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胜有声,真心最能动人心。一年后,深冬暖阳中,他们携手步入了新的人生阶段。没有奢靡铺张,没有喧嚣排场。岳父母在饶城最好的“王润兴”饭店郑重其事地设了一席家宴,宴请至亲挚友。礼成,华灯初上,一对新人披着星光与寒露,挽手并肩,踏着青石板路,一步步走回属于他们的小天地——依旧是阿河的那间宿舍。只是室友识趣搬走。请木工打了最简陋的床、桌、柜,静宛将自己心爱的五斗橱和一台缝纫机搬了进来。两股生活溪流在此交汇、融合。简陋的斗室升腾起家的温暖烟火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七章:新生·长鸣</b></p><p class="ql-block">家的温暖很快催生了生命的脉动。沈静宛的母爱瞬间苏醒。她发挥在纺织品门市工作的便利,用心挑选着最柔软的婴儿布料。下班后,那台缝纫机便哒哒哒唱起了温暖的歌谣。小衣服、连体裤、柔软的小肚兜在她灵巧的手中诞生。稍有空闲,细长的竹针便在她指间翻飞,一件件精巧细腻的毛衣、毛裤、小帽袜渐渐堆满了五斗橱的抽屉。她用无尽的耐心和细密的针脚,编织着对一个新生命的全部想象和深沉的期待。只等她的宝贝降临,要用这份亲手织就的温暖,将他包裹。</p><p class="ql-block">产前一日,在地区人民医院的门诊检查,所有指标都如同窗外的冬日阳光,平静安稳。无人能料,这安稳竟是巨浪来临前的沉寂。次日破晓,临产的疼痛骤然袭来。然而,这趟通向生之喜悦的旅程,却在最为关键处被命运的阴霾粗暴打断。一系列错误的判断、接连的粗暴处置,酿成了撕心裂肺的惨剧——那个被无数次描摹在心尖上、被她针针线线细心呵护的宝贝,在即将拥抱世界的那一刻,永远地闭上了眼睛。</p><p class="ql-block">更大的灾难随之降临。为了保住沈静宛的生命,抢救手术紧急展开。冷光灯下,器械的碰撞声、医师焦急的指令、林静宛微弱的呻吟混杂在一起。阿河目睹妻子经历撕裂般的剧痛与精神崩溃的双重折磨,只觉肝胆俱裂。侥幸,她的生命之火最终得以保存。但那烙印在身体和心灵最深处的创伤,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此后,每当他在医学生面前站上讲台,讲到“仁心仁术”、“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那段记忆的碎片便会带着血泪刺穿时光而来,将他带回那冰冷的产房走廊。他的声音会变得格外低沉,眼神里有化不开的痛楚:“同学们,‘艺高技精’,不只是对医术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最根本的敬畏!任何一次疏忽,一个粗糙的操作,其代价都可能是我们和病人都无法承受的永恒遗憾!这是血的教训,是命换来的警钟!当你们拿起听诊器、手术刀时,千万千万,要把这八个字,刻在心上!”</p><p class="ql-block">这沉重的教诲,源于那个未曾亲见一缕人间烟火的小天使,源于那个在生死线上煎熬的女子。这无法忘却的代价,成为了刻在这位医者、这位教书匠灵魂上的永恒印记。</p><p class="ql-block">一年后的春天,枝头新绿初绽时,经历了漫长寒冬的小屋,终于在窗纸上映照出新生的轮廓。一声清亮的婴儿啼哭划破晨曦,带来了痛定思痛后,生活赐予的新的希望与温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