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4日~15日,我们参加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组织的宁波二日游。第一天游览了宁波著名的景点——阿育王寺。</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公元前303年—前232年)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他统治了印度长达41年的时间,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皇帝。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历史。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将阿育王寺与径山寺、灵隐寺、净慈寺、天潼寺并列为天下五大禅宗名寺。阿育王寺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span style="font-size:18px;">刹</span>,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1984年国务院公布阿育王寺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占地面积12.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依山坡构筑殿、堂、楼、阁600余间。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二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和藏经楼。西侧有云水堂、鄮峰草堂、拾翠楼、祖师殿、承恩堂、方丈殿、宸奎阁、寮房等361间;东侧有松光斋、钟楼、舍利单、先觉堂、大悲阁等264间。阿育王寺最有名的就是供奉释迦牟尼<span style="font-size:18px;">头骨</span>舍利的舍利殿。</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是如今为数不多的“三免”寺庙:</p><p class="ql-block">1. 免阿育王寺门票。2. 在阿育王柱西面、商铺对面的殊胜斋内每天中午11:00-1:00,免费提供自助素斋。(餐厅中有个功德箱,是否交钱,交多少都是随意)。3. 在天王殿门口,免费提供9支香,供香客在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三大殿进香。</p> <p class="ql-block">2017年为了铭记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阿育王寺新山门前广场上建立了四根高16.9米,直径为1.8米的阿育王柱,柱体采用福建山区的整块花岗岩,总重量超过200吨。柱身上刻有现任方丈所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佛光普照”四个鎏金大字。</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柱头上雕有四只威武的狮子,面向四方。仿佛是守护古刹的忠诚卫士。我觉得似曾相见。在上海南京西路1686号静安寺门前也有类似雕有四只狮子的阿育王柱,只是过去我不知道它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柱最初由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下令建造,柱身刻写佛教经典,旨在通过石柱的广泛分布实现佛法普及,引导民众“远恶向善、吉祥自在”。1956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比哈尔邦的吠舍离遗址中发现了一截阿育王柱的柱头。阿育王石柱的柱头由四只背对背蹲踞的雄狮组成,中间层是饰带,刻有象征佛法的宝轮隔开的动物图案(大象、奔马、瘤牛和老虎),下一层是钟形倒垂的莲花。阿育王柱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古印度历史的重要信息,还展示了古代印度在建筑和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四只䧺狮的阿育王柱头图案,在1950年被确定为印度国徽。</p><p class="ql-block">🔻阿育王柱头</p> <p class="ql-block">1946年静安寺新山门建成时,在涌泉旁设立柱高13.9米,直径0.6米,阿育王柱式梵幢。1966年阿育王柱被毁,涌泉被填。现存的阿育王柱为2007年重建,采用整块花岗岩雕刻,重180吨,高18米,直径2.1米,柱顶为16吨白铜镀金四面狮吼像(与鹿野苑出土的阿育王柱头四狮雕像不同),柱身刻有静安寺住持、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慧明大和尚题字“正法久住”及苏轼《金刚经》。</p><p class="ql-block">🔻静安寺阿育王柱</p> <p class="ql-block">山门檐下悬江泽民在2003年10月22日题写的“阿育王寺”金底黑字匾额,檐柱上刻有对联:“远眺雪窦近接天童晋代启宏规宝塔石函传圣迹,井涌金沙山横玉几明州开胜景琳宫绀宇大禅宗”。</p> <p class="ql-block">穿过新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黛瓦青砖照壁</span>,上面镌刻着“晋代古剎”四个鎏金大字,仿佛诉说着阿育王寺的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p> <p class="ql-block">🔻放生池畔的水塔</p> <p class="ql-block">🔻八吉祥地碑旁边的利生亭</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又称“八吉祥地”,这一称谓源于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和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1993年3月,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写的八吉祥地碑,碑底座为龟趺[fū],高86厘米,碑身高210厘米,宽102厘米。碑的背面为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玉浦书写的《八吉祥地考》。</p> <p class="ql-block">《八吉祥地考》:相传昔阿育王取七宝屑造八万四千宝塔,每一宝塔内安放释迦如来真身舍利一颗,送往四天下,凡遇八吉祥六殊胜地,乃安一塔。晋武帝太康三季,并州离石人刘萨诃,法名慧达,得舍利宝塔于四明鄮山,于是开山建刹,是为阿育王寺之始。鄮山峰秀林茂水清石奇,翠岗蜿蜒群陵起伏,明郭子章所修之《明州阿育王山志》中,亦谓六殊胜八吉祥地之称,洵非虚言云。一九九三年春月,郑玉浦*书。</p><p class="ql-block">*郑学溥(1919—2009),字博泉,号玉浦,浙江宁波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1914年法国摄影师亨利·马斯佩罗 (Henri Maspéro)拍摄的阿育王寺塔(西塔)</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在80岁高龄时涅槃。在他火化后的遗体中,弟子们发现了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这些舍利在东汉时期由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汉桓帝的资助,建造了19座供奉释迦牟尼佛舍利的阿育王塔。如今,许多古塔已经不复存在,但西晋会稽鄮县塔(阿育王寺西塔)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塔。</p><p class="ql-block">🔻西晋会稽鄮县塔,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位</span>于阿育王寺院西侧,故称西塔,六面七层仿楼阁式砖木结构,每层有腰檐。塔高36.2米,底层带围廊,宽7.1米,室内经4米。现存西塔为1980年修缮的元塔。</p> <p class="ql-block">🔻流翠桥</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天王殿前有个长50余米,宽近30米的放生池,名叫“阿耨[nòu]达池”,阿耨达池是梵语Anavatapta的音译,意为“清凉、无恼”,源自佛教典籍中记载的圣池传说。又因池畔有一块明代董其昌题写的“鱼乐国”石碑,这个放生池又叫“鱼乐国”。</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高约十四米,檐间为赵朴初写的“天王殿”匾额,殿内四壁镶有18块镌有《金刚经》的石刻。殿供大肚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像。</p><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抱柱联:如是我闻倘照见五蕴皆空,凭他水火刀兵,莫非色相;异夫先路愿常参三观妙谛,便会住行坐卧,可证菩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王殿外对联:“左璎珞右宝幢东浙仰禅宗是处法门不二,塔放光龙护法南洲崇佛教个中妙谛宜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王殿外对联:“阿育造浮图其数八万四千惟斯独著;胜地涌灵光烛彼尘世大千非山非水”</span></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大门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八吉祥地”横匾,门两旁的对联是“入不二法门永超尘劫;愿大千世界共证菩提。”</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系清康熙年间重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为乾隆皇帝御书“觉行俱圆”匾额。殿内“善狮子吼”匾额也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大雄宝殿中塑释迦牟尼佛,东塑药师佛及阿难尊者,西为阿弥陀佛及迦叶尊者。后面供观音菩萨塑像,因此后门上悬“慈航普度”匾额。</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楹联:“自西晋开山 历唐宋元明 以至于今 谁似梵王留净土;听释迦说法 合为千万亿 无量诸佛 皆从宝相现莲花”。</p> <p class="ql-block">舍利殿位于大雄宝殿后面,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高约十三米。檐间方形额上书“妙胜之殿”,为宋孝宗御制。下檐黄匾“舍利殿”三字为清代书法大师、佛学大师竹禅题书。两侧石柱上有黑底金字的对联:“轮音西震像教东来赖贤皇制造浮屠安藏善逝真灵骨;塔降南天光舒北阙感圣帝志心钦仰瞻礼迦文妙应身”。</p> <p class="ql-block">舍利殿内栋上垂挂宋高宗御书“佛顶光明之塔”六字匾额,殿正中是高七米的石质舍利宝塔,塔身雕刻释迦牟尼成道故事。内放置七宝镶嵌的“舍利放光”之佛龛,内顶悬宝磬,供奉的舍利塔藏有绿豆大小的真身舍利,由银丝悬吊于塔内。</p> <p class="ql-block">阿育王寺内保存有历代碑刻58块,其中以苏轼书“宸奎阁碑铭”、张九成撰书的“妙喜泉铭”最为著名,都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是佛教创始人,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父亲为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经历出家、苦修、觉悟、传教等阶段,最终创立佛教并影响全球。</p><p class="ql-block">2015年阿育王寺的福慧桥东面,天王殿的西南侧建立了一组《八相成道图》大型浮雕,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从降世、出家、降魔、成道、说法到涅槃的一生,雕琢精美,栩栩如生。这些浮雕不仅展示了佛祖的生平事迹,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说法图》(请横向观看)</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说法图》浮雕的背面为《八吉祥》。<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吉祥</span>是指象征佛法威力的八种事物,又称“佛八宝”,包括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长。</p> <p class="ql-block">《降兜率》:佛陀成佛前作为补处菩萨居于兜率天内院,观察因缘成熟后乘白象降临人间。</p> <p class="ql-block">《入胎》:<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说摩耶夫人睡梦中,梦见天人们簇拥着一头六牙白象向她飞来。大象将一朵粉红色莲花从右肋放入了她的身体。摩耶夫人顿时</span>感到一阵轻快和愉悦,预示着未来儿子的非凡命运。</p><p class="ql-block">这和耶稣诞生的故事是如此的相似。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作为童贞女,在未与男性结合的情况下受圣灵感孕。虽然释迦牟尼和基督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从宗教信仰层面来看,他们都不是普通人,具有无以伦比的神通能力。</p> <p class="ql-block">《出胎》: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的生日),摩耶夫人在兰毗[pí]尼花园的无忧树下生下了悉达多太子。当他降生时,地上生长出莲花,护持着他,他能够站立起来,步步都脚踏莲花,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p> <p class="ql-block">《九龙灌浴》是中国无锡灵山胜境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是国内最大的音乐动态青铜雕塑,随着音乐的伴奏、莲花开合、悉达多太子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圈。生动再现了释迦牟尼诞生时“九龙喷水沐浴”的佛教典故。</p> <p class="ql-block">《出家》:悉达多太子长大以后,个性独特,经常一个人孤独地沉思生命的奥秘。29岁的太子在游历中,目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苦难。后来他遇到了净居天人化身为比丘,向他阐释了出家的真谛。决定舍弃王宫的奢华生活,投身于出家修行。然而,净饭王并不舍得儿子离开,他命令侍卫严密看守,防止太子私自外出。在一个月明之夜,悉达多太子骑马翻越城墙,黎明时分,太子抵达罗摩村自剃须发,披上袈裟,开始了他的出家生涯。</p> <p class="ql-block">《降魔》:在释迦牟尼即将成道时,魔王波旬感到威胁,担心他成道后会吸引大量信徒,影响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波旬纠集了魔军和魔女前来干扰。魔军使用毒蛇、鳄鱼等各种武器攻击释迦牟尼,魔女们试图以美色诱惑他,而释迦牟尼则对周围的一切干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证得觉悟,成为佛祖。</p> <p class="ql-block">《成道》:佛陀经历六年苦行无果后,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冥想49天,证悟“四圣谛”与“八正道”*,于35岁成道(即成佛)。</p><p class="ql-block">*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由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组成,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痛苦的根源、解脱的可能及实现路径。它作为佛陀初转法轮时首次宣说的真理,构成了佛教哲学与实践的基础框架。八正道是达到佛教最高境地的八种方法,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此八法,可以由凡入圣,由迷入悟。</p> <p class="ql-block">《说法》:佛陀成道后首次在鹿野苑向五位苦行者宣讲四圣谛与八正道,标志着佛教教义的正式传播。五比丘因此成为最早的僧团成员,故事体现了佛陀普度众生的初心。鹿野苑初转法轮,四十九年间宣说四圣谛、缘起法等核心教义。</p><p class="ql-block">说法。佛陀成道后,便动身寻找侨阿如等五位侍者,在鹿野苑为他们开示说法。在这次说法中,佛陀向五人宣讲了四圣谛和八正道等教义,五人听后皈依了佛教,成为了最初的比丘。这时,佛教三宝 “佛”“法”、“僧”都已具备,佛教正式成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涅槃》</span>:80岁于娑罗双树下示现涅槃,强调佛法常住不灭。</p><p class="ql-block">佛陀八十岁时,在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槃,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后食用铁匠纯陀奉献的世间奇珍栴檀树耳,重病发作。</p><p class="ql-block">最后他走到拘尸那伽河边,洗了澡,在两棵娑罗树之间安置了绳床,侧身而卧。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欲求佛法,被阿难拦阻,佛陀知道后,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陀最后的弟子。</p><p class="ql-block">佛陀在拘尸那伽涅槃,火化后的舍利由摩揭陀国王阿闍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供养。</p> <p class="ql-block">受跟团旅游时间的限制,对于年近七旬的我要想游玩全寺各景点,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回沪后在网上查阅了有关阿育王寺的介绍,才形成对阿育王寺较为完整的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