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该被遗忘的抗日将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强与淞沪抗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陈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淞沪抗战,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提到黄强,也许颇感陌生,这位淞沪抗战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之一,随着时光流逝,渐渐被历史的烟云淹没,我曾写过黄强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标题就叫《一个被遗忘的抗日将军》。这篇文章分三大部分,分别记叙了黄强将军与剿匪治乱,与淞沪抗战,与共产党人的传奇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强将军的资格很老,参加过反清、讨袁、联共、抗日、反蒋,早在1921年就担任粤军第七路少将司令,后提为粤军总司令部(中将)总参谋长,成为了陈炯明的高级幕僚。提到粤军和陈炯明,也许有人会把黄强将军与绿林出身的李耀汉、杨坤如等人联系起来,甚至认为黄强也不过是一介彪悍的武夫,靠敢打敢杀起家升到了粤军将军的高位。但实际上的黄强却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他1887年出生在龙川水贝下围村的一个显赫家族,祖父黄柳棠所生的儿子中曾有两位清末同科秀才,其中一位叫黄治鉴,便是黄强的父亲。黄治鉴是前清拔贡,而且还是民国年间龙川县首位民选县长(黄强叔父曾任和平县县长),黄强6岁入私塾,后就读龙台寺、佗城川中、惠州中学、再到广州圣心学院习法文。1904年毕业后,次年报考军校,是保定军校第一期炮科专业学员,与蒋光鼐既是同年也是同学。1910年参与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被捕,后被同盟会营救出狱。1913年参与孙中山的反袁活动再次被通缉逃亡法国,进巴黎农校学习,后在陈炯明的资助下,再辗转到英国航空学校读书,回国后任省政府咨议,兼粤东兵站总监,1918年任广东工艺局长并创办广东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华工前身),1920年兼甲种工业学校校长,这所被称之为“红色甲工”的学校,既是进步青年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的阵地,也是广东中共早期党员的诞生地和活动地。阮啸仙、刘尔崧、张善铭为此校首批学员,刘尔崧还担任学生会主席。随后又有黄居仁、杨匏安、周文雍等入读此校,被称之为“东江三杰”的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皆成为早期中共广东支部的骨干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7年北伐黄强任十一军(十九路军前身)漳泉留守处主任,广东省南区善后公署参谋长,琼崖专员等职,“一二八”事变后抗战,任十九路军中将参谋长,与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首次“亮剑”,打出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军威军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闸北天通庵路向十九路军驻军发起突然袭击,首先投入战斗的是黄强时任广东保安处的老部下翁照垣、张君嵩两个团,日军出动飞机坦克,在阵地上狂轰滥炸,乘着绝对的空中优势,兵分五路意欲一鼓作气拿下闸北、南市一带,实现四个小时占领全上海军事计划。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黄强将军,一边向总部报告,一边急调黄汉廷团驰援闸北,总部接报后,蒋光鼎,蔡廷锴,在戴戟的陪同下星夜步行赶到真如车站,马上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并依照黄强参谋长原先拟定的作战方案,急令后方部队火速向上海推进。黄汉廷团长是和平籍人,他率援兵于29日赶到,即命上校营长周刚如率龙川和平勇士投入激烈的战斗,时值隆冬,战士把棉衣一脱,赤膊上阵,与近前的日军肉搏,硬是用步枪和刺刀打退了敌军的一次次冲锋。当日军获知此军的将士大都来自广东, 对粤人尤为仇视, 凡在上海见到有“ 广”字招牌的店铺客栈, 全部放火焚烧以泄愤报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多年前去台湾旅游,在台北及高雄一带碰到许多“老乡”,他们一听说我是龙川人,即用一口纯正的家乡话与我聊起来,乡音未改,特感亲切,他们大都是跟着黄强来到台湾的十九路军将士后人。后来去和平县参加一个文化活动,在阳明镇的烈士陵园看到一座高高的纪念碑,碑文上写着“淞沪抗战和平籍烈士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这座纪念碑是和平县的乡绅捐建的,它建成的时间,比广州沙河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还要早半年。我当时很是纳闷,1932年的淞沪抗战,战场在上海,怎么龙川和平会有这么多人去参战?不说龙川,单是和平,一个河源最少人口的县份,牺牲在淞沪抗战的烈士竟有50人。参战的士兵多达数百人,龙川籍的就更多了。后来我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黄强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抗日事业,曾专门回来惠州、河源一带招募新兵。和平籍有个团长叫黄汉廷,不单与黄强是族兄好友,还是蔡廷锴的军校同学。这一串联发动,父子兵、兄弟兵、家族兵便成为十九路军的一大特点。再梳理一下十九路军的来历和将官的履历,就更能理清楚这丝丝缕缕的历史渊源了。十九路军的前身为粤军主力,陈铭枢任军长,几经改编,才成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这支三万人的劲旅几乎全由广东的子弟兵组成,而且大部分是客籍将士,总指挥蒋光鼐东莞人,军长蔡廷锴罗定人,参谋长黄强龙川人,师团级军官更多,谢晋元大埔人,黄汉廷和平人。再进一步梳理下去,不难发现凡是十九路军将官的故乡,都有一大批家乡子弟跟着他们参加了淞沪抗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九路军以三万人与日军的十万之众抗衡了一个月有余,打退了装备优越的日本侵略军的数十次冲锋和四次海陆空配合下的总攻。使日寇四次易帅,死伤万余,战斗的悲壮和惨烈程度可想而知。比之“九一八”的二十万东北军与一万人的关东军,几乎不战而退白送东三省,张学良何不汗颜?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者的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抵御外敌的斗志和信心,写下了抗战史上的壮丽诗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九路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在淞沪抗战中,非但没有得到友军的及时支援,甚至还有不可思议的坐山观虎斗,即使是这样,十九路军还是把日寇打到了谈判桌上。3月24日,中日代表停战协定问题正式会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2年,国民政府与侵犯上海的日军谈判签署《淞沪停战协定》,图为谈判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方郭泰祺、戴戟、黄强等七人,日方出席:重光葵、植田、田代皖一郎等九人。25日停战会议续开,专门对军事问题组成专家小组讨论,中方以黄强为首,日方由田代皖一郎为首,英、美、法、意四国武官列席参加。《苦恼的国联:“九一八”事变李顿调查团来华始末》一书曾追记此次谈判的场景:田代皖一郎说:“日军数达五万,马数千,炮若干。如退入租界,实难容纳,日军撤至真茹、大场、杨行和狮子林四地并非成一阵线,仅于该四地暂住,绝无其他作用。”黄强认为日军暂住地域过大,与国联大会决议精神相去甚远,坚决予以拒绝。列席会议的英国武官直言:“停战会议最重要之点全在此小组会议,如在破裂未免可惜。”黄强毫不示弱,当众宣读中日双方商定的三个原则条文,暗示日方:出乎双方所同意规定的原则以外者,均非中方任何代表所能接受。在黄强的坚持下,日方昭表让步,将日军撤退地点由真茹、大场、杨行、狮子林一线改为真茹、闸北、江湾、吴淞一线。但黄强寸步不让,他指着地图说:“闸北、吴淞一带均已被炮火破坏不堪,日军撤驻此地,居心何在?日军如从吴淞、闸北等地撤退,其左翼可受租界之保护。”黄强话音刚落,英国武官连称:“甚对、甚对!”田代皖一郎无言以对。在与日军的谈判上,黄强不亢不卑,寸步不让,坚决捍卫中方的利益。在谈判前他曾对戴戟等中方代表说:“宁与日军战死,也不与日军磨牙累死!” 足见一个铁血男儿,面对强盗决不妥协的强硬立场。谈判会议先后5次。5月5日,中日代表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黄强智勇双全,不辱使命,在外交谈判桌上取得胜利,被国民政府授予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强勳章证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安顿淞沪战场的烈士亡魂,黄强将军又捐出了在广州沙河顶的私家狩猎场,辟作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的坟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淞沪抗战之后,蒋介石把第十九路军调至福建“剿共”,遭到了第十九路军将士的坚决抵制,他们公开打出联共、抗日、反蒋的口号。1933年11月,黄强参加了十九路军联合反蒋的军事政变,是史称“闽变”的核心人物之一,同年出任漳厦警备司令兼厦门特别市市长,在漳州、厦门一带与蒋军激战,兵败后逃亡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海外援华的抗战物资无法经香港运至内地,国民政府决定开通滇缅公路。黄强临危受命担任中国战区昆明指挥部高级参谋、西南运输处处长。他身体力行,亲赴缅滇公路施工现场督工。他顶着头顶上敌机的轰炸和机枪扫射,与筑路民工一起披星戴月昼夜赶工,直至如期完工。西南交通运输线的开通,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补给线和生命线,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黄强也由此再次荣膺国民政府的嘉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正是在此期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掀起的又一次反共高潮,中共的组织机构也随时局更迭,中共南方工委将广东省委分为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而东江特委又分为前东江特委和后东江特委。前为敌占区,后为国统区,为借“保护伞”,后东江特委和龙川中心县委皆在黄强老家的水贝黄家祠成立,并在此建立粤北省委地下交通站。大营救期间,数百张转移文化名人的通行证,正是地下党员黄用舒利用堂叔黄强这棵“大树”斡旋于敌特之间搞到手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胜利之后,黄强将军因精通外语和熟悉越南情况,遂以行政院特派员身份,随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卢汉前往河内接受日军投降,随后率兵进驻台岛收复台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5年9月28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卢汉将军(中坐者)在越南河内主持侵越日军受降仪式。前排右3坐者为黄强将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追溯黄强将军的平生功业,令人颇感惋惜,新中国成立之后,十九路军的高级将领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都留在了大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而他却在台湾回不来了。其实他不是跟着老蒋兵败后逃往台湾的,而是在1945年去越南受降后再去台湾,台湾收复后出任高雄市市长。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曾是福建联共反蒋的组织策划者之一,自然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和关照。据说他的亲家翁薛岳到了晚年连房租都交不起,而被诉上了法庭,晚年实是凄凉。而他退休之后,不得不侨居马达加斯加,家乡不能回,台湾不想回,身在异国他乡,形单影只,生活异常孤独。他常常对着大陆的方向静静地伫立,一站就是一个小时;每逢清明和中秋,他则对着遥远的故乡长跪不起,默默地燃起一炷心香,遥祭故乡的列祖列宗;每当有部下或同乡来马达加斯加探望,他则哽咽地说:“我从家乡带出了好多人,他们没有当官发财,没有荣归故里,却有了一张抗战烈士荣誉证或伤残证,我对不住故乡,对不住父老乡亲。”说着说着老泪纵横,哽咽得无法继续说下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很念旧,也很重情,他对自己的女儿小萍说:“你回大陆时一定要帮我做这几件事:一去广州沙河十九路军坟场看看我的老同事老部下,给阵亡的将士们献束花;二去惠州看看陈炯明和抗战纪念碑,陈炯明在我在最困难的时候曾资助我去英国留学;三回龙川水贝看看我的祖屋,代我问候父老乡亲,祭拜列祖列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小萍女士是黄强将军最小的女儿,也是薛岳将军的儿媳,她是台北国立中山大学教授,也是台湾著名的书画家。她为实现父亲的生前遗愿,一直致力通过开展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来促进和平统一,想让父亲早日回归故里,与十九路军阵亡的将士团聚。因我写过《东征!东征!》时涉猎过一些民国史,她每来惠州拜谒过陈炯明史料馆后,都会抽空来我工作室坐坐,并要我为她父亲黄强将军写部传记,我虽至今没能完成此托,但也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抗日将军的家国情怀和不朽功勋,在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我除了特地回龙川水贝黄强将军祖屋凭吊了一番,还整理出这篇小文,以告慰抗日将士的在天之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江长流,英雄不朽!</span></p> .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陈雪,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已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百余万字,出版专著《东征!东征!》《穿越封锁线》《时光印格》《东坡与朝云》《东坡寓惠诗文选注》《东坡寓惠诗词一百首》《惠州1907》等15部。作品先后获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征文奖、广东省‘五个一’优秀图书奖、电影奖、戏剧奖,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有作品收入《当代散文精品》《高中语文阅读训练》《高考模拟试题》《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等年度选本。现任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惠州市作家协会主席,《东江文学》主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美篇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制作:陈 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审:杨 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审:黄伟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终审:陈 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