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古镇

默白

洛带古镇是四川客家聚集区,号称“西部客家第一镇”。清初,大量客家人从广东、两湖、福建等地迁居四川,部分在龙泉驿扎根,形成了成都唯一、中国西部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客家古镇。 明末清初,华夏大地战事纷起,外有清兵压境,内有李闯等造反内乱,明庭四分五裂,最终导致四川“百里无人烟”景象,据《中国人口通史》明末四川人口约有300余万,到清初“湖广填四川”之前,人口锐减至8余万,十口仅存其一,创下有史以来四川人口最低记录。 四川人口剧减主要是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等引起尖锐的社会动荡造成的,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张献忠。 明崇祯元年,民生凋敝,造反云起,陕西人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举义,当时陕西边兵因缺饷哗变,加入义军成为骨干。后来高迎祥战死,李自成继闯王位,与老乡张献忠反目为仇。经多年混战,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悬赏捉拿张献忠,而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割据统治四川。 张献忠出身草莽,粗鄙残暴,嗜杀成性。《明史》、《明季南略》、《蜀碧》、《圣教入川记》等文献均有记载,如《圣教入川记》说张献忠“每日均杀人一二百,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并描述残暴手段如“剥皮法”、“天杀”等;《罪惟录》则称张“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张献忠在重庆、成都等地大规模屠杀,特别是对士人的镇压,数量巨大,甚至将尸体制成腌肉作军粮。 有观点认为,张献忠屠川并非出于个人嗜杀,而是为了防止四川人与清朝联合,以及取粮、节粮等实际需求。综合看,张献忠在四川实施大规模屠杀是无疑的,但规模和具体细节需要进一步考证。任乃强《张献忠屠蜀辨》指蜀人绝灭之原因,死于饥馑十分七八,杀于献忠者十分一二。这个保守估算可能接近事实,如果饿死200万人口,张献忠的残暴统治是脱不了关系的。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历来被广泛征引,这一说法最早见于《蜀警录》,描述四川在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战乱情况,比较说得过去。但这种现象只是明末清初短期特殊现象,并不能代表四川历史的普遍规律,如秦末、汉末、隋末、唐末天下大乱时,四川却相对安定,中原人入蜀避难,说明四川在某些历史时期并非“先乱”。此外,四川曾是国家统一的基地,如三国时蜀汉政权,后来西汉、东汉、东晋、南宋等政权都曾依托四川地理优势而发展。四川自古为远离中原“天府之国”,王朝更替时往往因地处偏远而最后被纳入版图,自然就有“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总之,四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并不一致,既有割据政权,也有促进统一。其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了其历史地位,而中原王朝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巴蜀的命运。 鉴于蜀中人口损失殆尽,康熙发起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乾隆年历时达百余年。移民主要来源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陕西、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其中湖北和湖南是移民主要输出地。清政府颁布《垦荒令》、《垦荒劝惩则例》和《招民填川诏》等政策,鼓励湖广等地移民迁入四川,并给予他们耕牛、种子、土地分配以及免除若干年赋税优惠。 移民的涌入改变了四川的社会结构,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如移民方言与当地语言混合形成了现代四川话,辣椒的引入影响了川菜的发展。移民被捆绑押送途中需解手方便顺势诞生“解手”一词来取代”入厕“。可以推想,湖广移民被迫迁徙的一定不少,谁愿意背井离乡呢?如果移民大多来自下层农民,那么政府当然不会安排他们进入锦官之城,选择距离成都20公里的洛带就不足为奇了。 洛带古镇建筑风格独特,明清古建筑不少,老街上分布客家民居、古会馆、古庙等,呈“一街七巷子”格局,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青石板铺就,古色古香。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和川北会馆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会馆。 洛带古镇美食很多,以川菜为主,辣而不燥,麻而不苦,如洛带油烫鹅、艾蒿窝窝、天鹅蛋、大棰酥、高婆麻糖、波丝糖等等。客家石磨豆花制作必须使用老石磨,将黄豆浸泡后磨成浆,再通过传统方法煮制而成,豆花口感绵密,带有浓郁的客家风味。 老街全长约1公里,东西走向,街道宽8米,路面青石板铺就,呈现出自然弧形,形如玉带,因此得名“落带”,后演变为“洛带”。“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 客家文化中,织锦是重要的传统技艺,常用于服饰、婚嫁、节庆等场合。如客家婚俗中讲究“周礼古制”,包括说媒、看妹子、写庚帖等步骤,而织锦作为婚嫁中的重要元素,象征着吉祥与美好。 婚纱店开在洛带古镇里,可以沾点客家文化的光,无论古风汉服、旗袍,还是现代中式婚纱,都能在古镇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这是古镇的新生活。 背街一侧,低矮的老房子前当地居民悠闲聊天,沿袭古镇的旧生活。 湖广会馆是洛带古镇的重要历史建筑,位于古镇中街,清代湖广籍移民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资修建。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布局,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贴金装饰,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湖广会馆于1912年毁于火灾,次年由当地会首集资复建。 会馆因供奉治水大禹得名“禹王宫”。 戏台设计构思独特,位于中后殿之间的天井中,为四川客家会馆中罕见。戏台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湖北和广东传统特色,展现了两个地区的文化融合与交流。戏台装饰精美,如雕梁画栋、镂空窗户等,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高超技艺。 湖广会馆不仅是移民联络乡谊、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举行婚礼的重要地点。客家对婚床习俗尤为讲究,通常在婚礼当天布置,上面装饰有红纸、灯笼、花瓶等喜庆品,寓意吉祥如意。新郎新娘在婚床上完成“闹房”等仪式,象征夫妻关系建立。 后殿有天井,作为过渡空间采光和通风非常好。后殿装饰极为精美,如雕梁画栋、彩绘壁画、枋檩柱窗等,展现了清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后殿是祭祀祖先、举行宗教仪式重要场所,也是联络乡谊、交流文化的空间,反映了移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br> 洛带一根面,我们每人吃了一碗,分量足管饱,味道很不错。 一根面又叫“长寿面”或“长久面”,是明清时期黄龙溪古镇著名传统面食。黄龙溪地处鹿溪河与锦江交汇处,地肥水美,盛产小麦。逢年过节办喜事,黄龙溪人就用麦心粉做一根面,几乎家家会做。一根面制作从和面到下锅十几道工序,历时十多个小时。首先将适量面粉加点盐,再用65度温热水和面一小时,和好面再揉半小时醒半小时,如此反复7、8次,面团做好后开始搓条,从胳膊粗的粗条不停搓,一直搓到手指头粗细,一圈一圈盘在圆盘里,盖上湿布,醒上4个小时就可以下锅了。 一根面特色在“一碗只有一根面,一锅也是一根面”滑爽柔韧弹牙、越嚼越有劲,精髓在吃面条本身的鲜味而非调料。吃法也有讲究,必须夹住一头从头吃到尾,如果乱往嘴里塞,绝对品不出味道。这种独特的面食只有黄龙溪古镇才能吃到,洛带离黄龙溪不远,估计是商家移植到洛带与游客共享。 “一根面”并非黄龙溪独有,云南巍山、浙江浦江和山西也有所谓一根面,做法大同小异,如巍山制作“一根面”时,面团加入盐和碱水反复揉搓,拉成细长盘在大圆盘中,煮时一边扯一边下锅,确保面条不断。而浦江的“一根面”略有不同,制作经和面、打面、揉面、搓面、盘面、发酵和拉面等工序,面条细如丝线,更接近拉面。可见黄龙溪一根面在长度和粗细上更占优势。 秦灭蜀置蜀郡,洛带属成都县管辖。秦至唐初,洛带为重要驿站;洛带在三国时就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武则天时期洛带隶属东阳县;北宋《圣母堂记》称“洛带”为镇;明洪武六年(1373年),洛带隶属简阳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使客家人在洛带生根。 洛带古镇客家建筑多为明清风格,以青砖灰瓦为主,古朴典雅。这些建筑大多为砖木或砖石结构,屋顶多为硬山式或歇山式,高耸挺拔,造型优美。屋面铺就的青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檐角、门窗、照壁等处有精美的雕刻,图案包括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工艺精湛。 <p class="ql-block">洛带古镇:</p><p class="ql-block">阿斗落带八角井,</p><p class="ql-block">羸弱不起传此名。</p><p class="ql-block">湖广填川聚场镇,</p><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分主宾。</p><p class="ql-block">既琢龙凤苗银老,</p><p class="ql-block">依模阴阳麻花形。</p><p class="ql-block">从来只知身为客,</p><p class="ql-block">随遇难安任伶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