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不消逝的电波与苗岭的月光》</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猫耳洞里的第十三封信</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15日,老山前线662.6高地的猫耳洞里,硝烟尚未散尽。我蜷缩在潮湿的掩体中,借着应急灯的微光,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封被战火熏黑的信封。第十三封情书,来自边境小镇的苗族姑娘洛花。</p><p class="ql-block">信纸上用苗绣勾勒着银饰纹样,蝴蝶与花朵交织其间。洛花在信中写道:“当我在寨子里听见炮声时,总会想起你说过的‘小八一’电台。阿妈说,银饰能辟邪,我把陪嫁的银镯熔了,托人打成平安符,藏在信里。你看那银饰上的纹路,是我们苗族迁徙时的山路,无论多远,总能找到回家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我摩挲着信中夹着的银片,冰凉的触感让我想起洛花手腕上叮当作响的银镯。临上前线时,她在吊脚楼下为我唱《游方歌》,月光洒在她的银冠上,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明亮。</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电波中的温州密码</p><p class="ql-block">越军的炮火再次轰鸣,我迅速将情书贴身藏好,抓起电台冲出战壕。此时,师部正通过温州籍战士用方言传递作战指令。副师长的命令夹杂着浙南口音在电波中回荡:“142高地注意,敌人从左翼迂回,温州话回复!”</p><p class="ql-block">我趴在弹坑里,用身体护住天线。突然,一发炮弹在十米外炸开,气浪掀飞了我的钢盔。紧要关头,耳机里传来战友的温州话:“662.6,顶住!指挥部已经定位越军炮群。”这种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的方言通信,成了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血火中的银饰与诗</p><p class="ql-block">战斗间隙,我又读起洛花的信:“你问我为什么总写‘夏季的一天’,因为你离开那天,寨子里的杜鹃花正开得像火焰。阿妈说,爱情就像苗绣,要一针一线在苦难中绣出花样。等你回来,我要为你绣一件百褶裙,把老山的云、家乡的月都绣进去。”</p><p class="ql-block">我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弹痕累累的纸页上写下:“我能否把你比做夏季的一天?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莎士比亚的诗句与洛花的苗绣在战火中交织,成为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p><p class="ql-block">第四章:春节的特殊礼物</p><p class="ql-block"> 1985年2月1日,农历大年三十。猫耳洞里,战友们用弹壳擀饺子皮,用压缩饼干当馅料。我望着洞外的星空,想起洛花信中说的:“今年春节,寨子里的糍粑格外香甜。我把最好的糯米留给你,等你回来做‘讨糍粑’的游戏。”</p><p class="ql-block">突然,前线传来捷报:1.15大捷胜利结束!越军精心策划的“春节攻势”被彻底粉碎。战友们用缴获的越军罐头庆祝,我却独自走到掩体前,将洛花的情书和银饰举向月光。</p><p class="ql-block"> “洛花,”我对着星空低语,“我们用胜利给祖国拜年了。等硝烟散尽,我定带着军功章,去麻栗坡找你。”</p><p class="ql-block"> 永恒的电波</p><p class="ql-block">多年后,在老山战役纪念馆里,展柜中陈列着那封被弹片划破的情书、半截“小八一”电台天线,以及一对刻着苗族纹样的银镯。玻璃上贴着泛黄的诗句:“但是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落……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云开,笔名陌上笑,江苏溧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解放军报特约通信员。热爱文学、诗歌,闲暇时喜欢用文字雕琢诗意一样的时光。18岁参军,20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集体一等功,老山轮战王成式英雄,荣立战时个人三等战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战地记者、22岁复员到地方邮电局工作,毕业于夜大 通信技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创作近四十年,创作了大量对越自卫反击战文学作品和战场记实,散文、随笔、出版战场记实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回忆录系列》,散文集《人生如若初见》《荷花颂》等,获得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学周刊散文创作一等奖。游记《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谁不喜欢这满屏诗画之地》《人在画中游》等已选入《我们旅行在最美中国》圈的“最美中国艺术期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