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访古

地平线

<p class="ql-block">  山西以地上文物丰富而著名。太行、吕梁两大山系夹一连串盆地的山西地处中原与塞外的交界地带,佛教文化兴盛,加之干燥的气候和较少的战乱破坏,大量木构建筑、石窟、壁画等地上文物得以保存。山西文物古迹主要有三类:古建、石刻彩塑和壁画。我有了麦积山、敦煌两趟游览的经历,可以自己去看石刻彩塑和壁画,但古建筑却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必须寻找领路人先启蒙才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9~15日,跟随大咖说文忠老师游学团开启晋北古建之旅。</p> <p class="ql-block">  七天六晚的行程,探访了晋北若干古建筑寺庙、博物馆和云冈石窟,观察古建并兼顾壁画、彩塑,收获满满。老规矩,把所见所闻做个记录,只写自己已经看明白的内容,没看懂的先忽略。</p> <p class="ql-block">  讲解兼带队张文忠老师。</p> <p class="ql-block">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通过陈列的文物和艺术品对当地历史文化有高度的概括和展示,作为游客参观博物馆是了解旅游地的便捷之道。</p><p class="ql-block"> 1、山西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位于太原的山西省博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除了国博、故宫等博物院外,它是拥有一级文物最多的省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参观山西省博时,老师在“文明摇篮”和“夏商踪迹”两个板块花了很多时间讲解,对山西远古历史、石器时代遗迹的考古成果和商周青铜器作了深刻的阐述。</p> <p class="ql-block">  西周的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件器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纹饰精巧,</span>造型写实且独特,完美组合了西周时期最流行的鸟与象装饰。</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博文物太多,我没一一拍摄,仅拍了几张与古建有关的照片。古墓石椁上的仿木结构、壁画上的木建筑斗拱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大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县木塔和</span>悬空寺模型,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永乐宫重阳殿的鸱吻,种种古建筑及构件先在博物馆预热一下。</p> <p class="ql-block">  2、大同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大同作为魏都平城、辽金西京以及明清重镇,居于胡汉交融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同博物馆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大同博物馆出乎我意料的布展极佳、展品多多。各种特色文物中只选拍了几张。其中司马金龙墓出土木板漆屏风画的北魏绘画和墨书值得细看,虽然展出的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3、明堂遗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礼制建筑,是帝王祭天祀祖,举行朝会、布政等活动的场所。1995年发现的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国3)现在原址建有陈列馆,作为大同博物馆的分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展示了夯土层、石坝、辟雍(环形水渠)基础等。</p> <p class="ql-block">  4、北朝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北朝艺术博物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同博物馆的分馆,此建筑主体仿照北魏明堂风格修建。</span></p> <p class="ql-block">  北朝(北魏,分裂后的东魏和西魏,以及废除儿皇帝后的北齐和北周)是乱世,也是盛唐巅峰之前一个民族大融合、文化大汇聚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北朝艺术博物馆展示的佛教造像、葬具、瓦当、陶塑、碑铭书法等见证了平城时代文化与艺术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5、梁思成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此纪念馆也是大同博物馆的分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纪念梁思成的展馆。其详细介绍了梁思成先生的生平以及对中国古建筑的杰出贡献,尤其是梁先生当年在大同对古建筑的调查和保护古建筑的见解,对大同市后来修复古建、改造古城,将煤城建成公园城市大有帮助,值得大同市为此建馆纪念。</p> <p class="ql-block">  我国仅存的八大辽构之二座,大同善化寺和华严寺修复前后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寺庙古建</p><p class="ql-block"> 这一趟游晋北,参观了13处寺庙,重点是观察古建筑,跟随老师学习~复习~复习古建知识,顺便观赏了古寺中的佛教彩塑和壁画,以及佛塔、石窟。</p><p class="ql-block"> 1、晋祠,国1</p><p class="ql-block">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而建的祭祀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西周时期,南北朝时期已成规模,唐太宗李世民曾到晋祠撰写碑文,现存主体建筑圣母殿建于北宋,后代多次扩建增建了其余建筑,形成现有的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楼和卷棚合二为一的特殊建筑,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span>前台清代单檐卷棚顶戏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台明代重檐歇山顶殿楼,是《西游记》取景地</span>。</p><p class="ql-block"> 北宋的金人台,唐太宗李世民亲撰御书碑刻,明代重建的难老泉亭是晋祠的几大著名景点。因工业凿取地下水1994年断流的难老泉在2023年复流,让我们得以一观清澈的山泉。</p> <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金始建,明重修。体量为殿堂,外观似凉亭,玲珑而稳定。内部结构明造,光线通透,整体构架内外构件看的清清楚楚,正好作为我们启蒙古建筑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内主要建筑,建于北宋,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殿内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传说为宋代遗物。四周围廊楹联匾额较多。殿内有宋代彩塑若干,主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凤冠蟒袍的</span>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殿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照宫廷制排列的</span>宋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同年龄和个性的</span>侍女塑像44尊,个个眉目传神,形态潇洒,栩栩如生,其中图八红头巾美女尤其动人。</p> <p class="ql-block">  2、南禅寺,国1</p><p class="ql-block"> 南禅寺是五台山中一小庙,但其主殿却是我国仅存的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并且是其中最古老的那一座。南禅寺大殿,重建于唐代782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檐歇山顶,</span>大殿面阔和进深各3间。大殿由12根结实的大柱支撑殿顶,柱头直接承托斗栱,带有明显的唐风。斗拱用材硕大,梁架举折相当平缓,保持了汉唐之际固有的建筑特点,是中国现存建筑中屋顶最为平缓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南禅寺大殿自唐代重修之后至清代以前有小修小补,但主体仍保持唐代风格。十九世纪清嘉庆、同治年间进行了两次维修,前檐砖券门、彩画等为此时增改见图五。20世纪<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4-1975年间搞了一次</span>复原工程,主要改动包括:门窗改造(拆除清代券形门窗,改为唐代风格的直棂窗和槛墙),出檐加长(拆除清代修缮缩短了的檐椽,恢复唐代深远的出檐),屋顶瓦作(拆除清代瓦面,仿制渤海国鸱尾,加高正脊和垂脊),移除侏儒柱(拆除平梁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世添加</span>的驼峰、蜀柱,恢复唐代大叉手结构)。此次修缮虽力求恢复唐代原貌,但也因拆除历史痕迹(如清代建筑、元代壁画)引发巨大争议。<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文物保护更强调最小干预,</span>南禅寺这次修复成为了早期恢复原状理念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深山小庙非热门景点,游客极少,很适合我们游学,老师在此细细讲解分析唐构的特点,只是,我虽认真听讲但记住的内容并不太多。</p> <p class="ql-block">  无柱的殿内设凹字形砖砌佛坛,佛坛上释迦牟尼佛端坐正中,身旁弟子阿难、迦叶,左右文殊、普贤,坛前胁侍菩萨,另有金刚护法,塑像彩绘深厚古朴,色彩大方,满满唐风。遗憾原本17尊唐代彩塑,现仅存14尊,1999年佛前莲座上的俩供养菩萨和文殊菩萨的牵狮昆仑奴三座塑像被盗(网图列出)。</p> <p class="ql-block">  3、佛光寺,国1</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是我们此行探访古建最重要的一站。其始建于北魏,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845年会昌法难被毁,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后随着佛教的衰败而一同沉沦,此后除了金代建文殊殿外,佛光寺基本被外界遗忘。</p><p class="ql-block">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发现并考察了佛光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流观点认为他们</span>是根据伯希和拍摄的敦煌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壁画去五台山寻找佛光寺。但如图壁画中的佛光寺和真实世界的佛光寺并不太像。也有观点认为,梁林是根据日本学者关野贞1927年出版的《中国佛教史记》中照片去寻找的佛光寺。不管那种起因,佛光寺东大殿总算是被二位先生找到了。妥妥的唐代建筑,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始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也是我国仅存的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我们这一趟晋北游很值,三座半唐构看到了两座。</p> <p class="ql-block">  跨进佛光寺山门就看见院子里的唐乾符四年经幢,上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1937年林徽因先生在梯子上测量该经幢的照片印象深刻。寺院中轴线北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唐构东大殿掩盖了光芒的</span>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八椽。此殿为我国早期木构建筑“减柱造”的典型代表,殿内较正常构架减少了8根立柱(本应有12根立柱的大殿内部只保留了4根,厉害),形成巨大的供奉空间。殿内小小佛坛上主尊为骑狮的文殊菩萨,两旁有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牵狮的于阗王。山墙上有明代壁画。依托此殿巨大的空间,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此搞了一个该省代表性古建筑模型小型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东大殿位于佛光寺东面高台上,单檐庑殿顶,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内槽和外槽布局。俺作为一个古建外行看见东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唐代建筑的特征还有:屋顶平缓)。大殿七铺作斗拱纵横恣肆,威压四方,层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叠的</span>斗拱整体高度超过柱高的一半,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中斗拱挑出层数最多、距离最远的一个实例,不愧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暨第二古老的木结构建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南侧有一砖塔,据说1937年梁思成看见此塔,认为与敦煌壁画上所绘的砖塔一模一样,我查看莫高窟61窟壁画并未见有类似塔。梁先生判断该塔建于魏齐期间,那么这应是佛光寺最古老的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巨大佛坛横跨5间,正中释迦牟尼佛,左弥勒佛,右阿弥陀佛。左梢间骑象普贤菩萨,右梢间骑狮观音菩萨(头冠上有化佛)。释迦牟尼前站阿难、迦叶,三佛前各塑4位胁侍菩萨、两位供养菩萨,佛坛前塑两尊护法金刚。<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坛左端还有建殿施主宁公遇像(1937年林徽因曾与其合影),据说住持高僧愿诚之像位于佛坛南侧窗下与宁公遇像对称位置,但我没看到。</span>35尊塑像主次有序,尊卑有别,各具神态,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大殿梁下有唐人墨迹题字,栱眼壁的唐代壁画是中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珍品。大殿两侧外槽<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罗汉群像则是明代添置的。</span></p> <p class="ql-block">  4、岩山寺,国2</p><p class="ql-block"> 岩山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延祐二年(1315年)大修。现仅主体建筑文殊殿为金代遗构,其余为明清建筑。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柱网布局采用了移柱、减柱造法。殿内长方形佛坛上现存金代彩塑6尊,应为文殊菩萨的主尊完全不见踪影,佛坛上零星散落金刚等塑像。我们由后门进入迎面看见的是一尊基座和脚手已损坏的自在坐观音,上半身依然那么美丽。</p> <p class="ql-block">  岩山寺最大的看点是壁画。文殊殿内四周墙壁上现存壁画97.71平方米,是金大定七年(1167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和永乐宫壁画一起,被誉为山西壁画的"双壁"。绘画全篇采用通景式构图,西壁为佛传故事,东壁为经变和本生故事。画面布局严谨,构图细腻,特别是画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瑰丽精巧,为古代界画中的精品。画中人物神态逼真,设色浑厚,技法纯熟,虽是佛教题材,但真实反映了宋金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被学者称为"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据说九十年代该壁画曾被某美院学生刷过一遍白酒,破坏了壁画的原本色彩,可惜了。</span></p> <p class="ql-block">  5、公主寺,国6</p><p class="ql-block"> 公主寺始建于北魏,现存除毗卢殿和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其余皆为清代建筑。毗卢殿内正中塑毗卢遮那佛,背屏为倒坐观音。四周塑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除下图三尊罗汉外,其余十五尊罗汉头部均已被盗,现存为后来补塑。塑像上方有造型奇特、色彩鲜艳的洞窟悬塑。</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佛坛上塑有三世佛,中间释迦牟尼佛及弟子阿难、迦叶,彩塑共五尊。殿内四壁绘有近百平方米明代水陆画,除北壁壁画漫漶严重外,其余三壁保存尚好。壁画以佛、仙、道、鬼神为主题,绘制了480多位神邸、人鬼。东壁以卢舍那佛为中心,西壁以弥勒佛为中心,与卢舍那佛对称,主佛两边绘制着菩萨、罗汉、金刚等诸神礼佛、群仙赴会的壮观场面。南壁是儒道佛人物中的鬼神。壁画均采用层层排列、三五成群的组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流畅的线条展现芸芸众生朝拜世尊的场面,</span>阵容强大,参差有序,实为明代佳品。</p> <p class="ql-block">  6、崇福寺,国3</p><p class="ql-block"> 崇福寺是朔州较大的一座古寺,我们要看的是金代的两个殿,其余皆为明清建筑。先来到最后一进院落看观音殿。观音殿为金代晚期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采用减柱法,以双重人字形叉手分解受力。殿内有观音、文殊、普贤等五尊明代彩塑菩萨。</p> <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弥陀殿,建于金代(1143年),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歇山顶。体量之大,在辽金建筑中仅次于大同华严寺大殿。端详大殿外观,首先看到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上除施华拱外,左右各出45度斜拱,每组铺作像花朵盛开,据说金代建筑有使用斜拱的特点。崇福五绝均是金代原作:大殿琉璃脊饰(釉彩如新)、彩塑造像(主像阿弥陀佛,两侧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塑像比例适度,服饰精致,面型丰满,佛像背光巧夺天工,是金代彩塑中的上品)、大幅壁画(典型金代水陆画)、巨制匾额(金代1184年的原物)、雕花门窗(雕工精细,有15种花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内梁架彻上明造(梁架裸露无天花板)正好便于我们观察,据说该殿用了"断柱负重"法减柱移柱,但我没弄其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  7、应县木塔,国1</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现存八大辽构之一,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其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年),结构为明五暗四共九层,外观五层六檐。 ‌全塔靠木构件榫卯咬合,内外使用54种240组斗拱,形成弹性缓冲层能有效抗震。 ‌双层套筒结构,外圈平座供人活动,内圈供奉佛像,通过枋木连接形成刚柔并济的整体。柱子与梁枋搭接而非刚性连接,通过柱脚滑移消耗地震能量,各层暗设斜撑加固,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历经炮击和地震屹立近千年而不倒也是够牛。</p><p class="ql-block"> 1933年梁林完成对该塔测绘。后来当地邑绅遵风水建议拆除了部分结构,以至现此塔二层已明显倾斜,一众专家讨论多年,至今仍无妥善的修复方案。前些年还允许游人登塔参观,现在只能进入一层,也许下次来只能看看外观了。所以,看古迹要趁早呀!</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五层,每层木塔都相当于一座独立的佛殿,塔内保存有若干彩塑、壁画等。我们只能看到一层,中心位置塑11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尊室内佛像。印象最深的是佛像身披装饰有宝相花和忍冬卷草纹的袈裟,衣纹线条流畅飘逸。袈裟表面采用沥粉堆金的方式绘制了50多条龙,精美细致。六面墙上满壁绘制结跏趺坐的大佛像,与塔中心高大的佛像构成一组七佛造像。南、北门的门额壁板上分别绘有三幅彩色供养人像,据说画中人物是辽代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p> <p class="ql-block">  8、净土寺,国6</p><p class="ql-block"> 净土寺就在应县木塔附近,步行即能到达。主殿大雄宝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深广各三间,单檐歇山顶。看点在于殿内藻井及天宫楼阁,造型美观,构思繁复,结构玲珑,为金代精致的小木作。九个藻井布满三间殿宇的全部天花,看得人眼花缭乱,脖子望断。殿内还有清代壁画和塑像,那色彩艳丽过余。</p> <p class="ql-block">  9、圆觉寺塔,国7</p><p class="ql-block"> 圆觉寺塔,官方记载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但后有考证建于辽末金初。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平面呈八角形(每层八角各一只风铃随风叮当作响),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基座四周是砖刻浮雕,总计有舞乐人像40个,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阶梯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铁刹顶端有一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随风旋转的</span>翔凤(候风鸟),堪称古代天然风向标,应该是现代气象风向标的老祖宗。</p><p class="ql-block"> 在此塔旁边的回廊上,我们排排坐,品香茶,听风铃叮当响,看小燕翩翩飞,聆听文忠老师细细解读古塔和砖仿的木构,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  10、永安寺,国5</p><p class="ql-block"> 永安寺始建于金,重建于元。主体建筑传法正宗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中部以黄色琉璃瓦覆盖,正脊上方鸱吻神兽等工艺精湛。殿内支柱排列沿袭金代做法,减去前槽金柱,扩展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殿内明间梁架间雕有天宫楼阁和天花藻井。</p> <p class="ql-block">  传法正宗殿最大看点在于内墙沥粉贴金的巨幅明代水陆壁画。儒释道三教人物和故事布满四周墙面,集我国神祇之大成。尤其北壁的十大明王刻画入微,堪称稀世之宝。图六的剺面明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11、悬空寺,国2</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位于恒山磁窑峡翠屏峰西侧,远看像贴在山崖上的冰箱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其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重修,为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唐代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岩壁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悬空寺现存文物不多,除石质造像为北魏时期遗存外,其他多为明、清时期遗物。旁边山崖上尚存北魏栈道遗迹。悬空寺并不悬,与栈道原理一样,靠深深插入山崖石壁的坚硬铁杉木作为横梁承受建筑的重量,而不是靠外观看到的那几根竖立的细木头支撑。</p> <p class="ql-block">  12、华严寺,国1</p><p class="ql-block"> 位于大同的华严寺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庙建筑群。华严寺的建筑极具契丹民族特色,是少有的保有契丹原有习惯东向而建的木构佛寺建筑。进山门首先看到的普光明殿是2009年的新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塑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佛,文殊普贤二菩萨)。环殿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中央美院师生历时三年,采用传统重彩壁画技法,运用矿物质颜料和沥粉贴金工艺,参考了辽金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和敦煌壁画的一些画面绘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大雄宝殿始建于辽,重建于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殿顶举折平缓,出檐3.6米,筒板布瓦覆盖,黄绿色琉璃剪边。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高4.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span>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是明代补制。大殿外檐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铺作</span>硕大斗拱。梁架原为彻上明造,明代增补平棊,清代施彩画,每块纹饰都不同。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槽金柱十二根。佛坛上塑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为泥塑,两侧塑二十诸天,均为明物。四周满绘清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殿,作为藏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是我国现存八大辽构之一。环殿依墙而建的小木作重楼式壁藏38间及后壁中间天宫楼阁5间,雕刻精美,巧夺天工。遗憾已被围起来不让近看。殿内佛坛上供奉辽代彩塑,主尊竖三世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31尊彩塑堪称辽代彩塑之精品。其中尤以一尊合掌露齿胁侍菩萨为最,被誉为“东方维纳斯”。</p> <p class="ql-block">  13、善化寺,国1</p><p class="ql-block"> 善化寺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其中天王殿(山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圣殿和西侧的</span>普贤阁为金代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其余为明清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天王殿</span>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金代时期最大的山门。左右次间有明塑四大天王像,横眉怒目,姿态威严。</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檐下六铺作斗拱,硕大的补间斗拱如盛开的花朵。殿内采用减柱法。佛坛上的华严三圣为金代原塑,后人重装。殿内有金碑两通,其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南宋通问副使朱弁所撰这通尤为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  普贤阁<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建,也有观点认为是唐代建筑。其为</span>重檐九脊顶楼阁,平面方形,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殿内彩塑骑象的普贤菩萨为金代作品(忘拍了),墙上普贤经变壁画可能为后世所绘。</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之最大殿宇,是我国现存八大辽构之一。面阔7间,进深5间,单檐庑殿顶(五脊顶),单体面积排名全国第三。大殿采用了减柱法,空间巨大,仅当心间有平綦藻井各一间,其余皆彻上明造。殿内有彩塑34尊。佛坛莲花座上端坐如来五方佛,莲座下有弟子、菩萨侍立,是辽金原作。殿堂两侧分列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墙上有康熙年间壁画。</p> <p class="ql-block">  14、大同龙壁</p><p class="ql-block"> 大同是拥有9座龙壁的龙壁之城,一龙壁4座,三龙壁1座,五龙壁3座,九龙壁1座。</p><p class="ql-block"> 最牛的是九龙壁(国5),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单面五彩琉璃照壁,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琉璃龙壁。</p> <p class="ql-block">  这座五龙壁位于善化寺山门前,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由城南兴国寺迁移而来。</p> <p class="ql-block">三、云冈石窟,国1</p><p class="ql-block"> 此行晋北的主题是看古建,顺便看了一处石窟,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国四大石窟之一</span>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没想到的是看云冈石窟体验感特别不好,除意外遭遇暴雨打乱了看窟节奏外,参观窟内塑像密集的6、10~12窟时游客拥挤至人贴人的程度(<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说这天还不算游客特别多的日子</span>),被动前行完全无法仔细参观,管理人员大喇叭不停吼叫,老师讲解难以听清。哪里是在观赏艺术,简直就是行走在九十年代的春运火车站。美丽的皇家石窟如此乱套实在可惜。无奈之下,只好凑合打卡到此一游。</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魏都城平城(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开凿始于北魏文成帝复法后的和平年间(460-465年),兴盛于北魏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间(477-494年),衰微于迁都洛阳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它是由来自河西的昙曜主持开凿的中国第一处皇家石窟,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历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坐北朝南顺山崖排列,自东向西编号,分为三期(如下网图所示):早期,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开凿位于中部的昙曜五窟16~20窟。中期,昙曜五窟完成以后至北魏迁都洛阳以前(465-494年)开凿的东区主要石窟。晚期,北魏迁都洛阳以后(494-524年)开凿的西区石窟以及东区4、14、15窟和一些中小窟。</p> <p class="ql-block">  遗憾没能看到正在封闭维修的5、7、8、9、16窟。</p> <p class="ql-block">  第1窟石鼓洞和第2窟寒泉洞是云冈石窟最东端的一组双窟,是形制极为相似的中心塔柱窟。浮屠塔为方形,四壁开龛造像。第2窟塔柱上清晰刻出了瓦筒、檐椽、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  第3窟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因迁都而未完工。整体洞窟高大、雄伟、壮阔。两门四窗,外部建有巨大平台,平台中央是一座矩形洞窟,平台石壁10米以上的位置,整齐排列着12个呈纵长方形的梁孔,梁孔内部深处均与山顶作竖井相通。前室上部中间有弥勒窟室,后室雕有高约10米的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丰满圆润的</span>三尊大像,雕凿年代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第4窟塔庙窟是未完工的北魏晚期石窟,长方形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北魏正光年间(520-525)题铭是云冈石窟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p> <p class="ql-block">  第5、6窟是一组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为其遮风挡雨,但第5窟因维修封闭没能看到。第6窟释迦佛洞是中心塔柱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该窟从塔柱到洞壁各种雕刻装饰主要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图7能看到部分故事)。图6塔柱上层为四面立佛,四角各有一座大象驮立的九层镂空塔柱,倚塔内侧站立着8身胁侍菩萨,与四立佛相呼应。图8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大型屋形龛的屋檐帷幕下,端坐释迦佛观维摩诘和文殊辩经。</p> <p class="ql-block">  第9、10窟是一组双窟,第9窟因维修封闭没能看到。第10窟重点看了前室北壁的明窗与窟门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须弥山图,讲述的是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span>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后室北壁坐佛像为后世补塑。后室南壁门框装饰花纹雕刻尤其精美,特别喜欢,专门拍了一张图8。</p> <p class="ql-block">  第11窟是方形中心塔柱窟,东壁上层有一块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造像碑,是云冈北魏题铭中文字最多、最完整的碑记,也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记。中心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交脚弥勒像外,其余皆为释迦佛立像。南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风格似为辽代补凿。该窟除窟顶和中心塔柱坚持了整体规范原则,其余壁面杂乱无章、随意补缀。</p> <p class="ql-block">  第12窟音乐窟。前室外立壁雕有一座庑殿顶三间殿堂式仿木建筑,其余壁面凿有各种龛形及佛像飞天,窟顶雕漂亮的平綦藻井。各壁雕有手持不同乐器的高浮雕伎乐天和夜叉,看得人眼花缭乱。前室热烈欢快、动感十足,而后室则回归佛教的庄严叙事,表现释迦牟尼成道的故事。两者完全是不同的风格,以至于回到家才发现,居然没怎么拍后室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第13窟内一尊交脚弥勒菩萨高13.6米,端坐其中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其左手抚膝,右手上举,图4一位四臂力士托举着巨臂。图5南壁拱门上方的七佛立像着褒衣博带。图7东壁龛形多样,雕饰华丽。</p> <p class="ql-block">  第14窟为晚期石窟,规模不大,风化坍塌严重。现存四根立柱,有较小的前后室,后室东西壁残留部分小龛。</p> <p class="ql-block">  第15窟万佛洞也为晚期石窟。洞壁上部几乎全为千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部雕刻浅龛图案,</span>西壁中部有水草鱼鸟浮雕。该窟现存造像13600余尊。</p> <p class="ql-block">  第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是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其为北魏统一规建的五个洞窟。五窟规模宏大,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窿顶。洞窟前壁上开明窗,下辟窟门,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佛身躯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具体哪五位一直有不同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第16窟褒衣博带大佛像(被认为是拓跋濬)因封闭维修未能看到。第17窟四壁雕有千佛,主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15.6米(被认为是拓跋晃),</span>是云冈早期洞窟中唯一的交脚弥勒菩萨大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东壁雕有一坐佛,西壁有一立佛</span>。窟内地面低于窟外地面一米,为此有各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当时工匠计算有误造成的。</p> <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8窟</span>是昙曜五窟中造像最为丰富,最值得细看的洞窟。北壁释迦大立像高15.5米(被认为是开展灭佛的皇帝拓跋焘),身着袒右肩式千佛袈裟,左手持衣角举于胸前,气宇轩昂,<span style="font-size:18px;">端庄肃穆</span>。东西壁有胁侍佛像对应而立,主佛与胁侍佛之间,雕有胁侍菩萨和弟子像。左胁菩萨头戴花冠,秀丽典雅。上端五弟子有深目高鼻,有面目苍老,或提瓶静立,或拈花微笑,或闭目倾听,或若有所悟,令人称绝。</p> <p class="ql-block">  第19窟以三世佛为主像,主洞坐佛高16.8米(被认为是北魏第二任皇帝拓跋嗣),是云冈石窟雕刻中的第二大佛像。佛像耳轮齐肩,下颌崩毁,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轻薄贴体的</span>袒右肩袈裟,右手举胸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窟外东西各凿一耳洞,各雕刻一尊8米的倚坐佛像。西耳洞前壁已坍塌,佛像暴露在外,成为游客打卡合掌的网红。</p> <p class="ql-block">  第20窟因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称露天大佛。端坐的大佛高约13.7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认为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span>),鼻梁挺直,大耳垂肩,嘴唇略薄,唇上蓄有八字胡须。着袒右肩式袈裟,<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衣轻薄贴体,</span>袈裟质地厚重,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大佛身后雕有精致的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背光外缘有飞天和胡跪捧物的供养菩萨。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但现仅存东壁一立佛,其高约9.5米,深目高鼻,着通肩式佛衣,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神韵。第20窟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将拓跋鲜卑的剽悍与强大、粗犷与豪放、宽宏与睿智的民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西区洞窟是云冈晚期石窟,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迁都洛阳,云冈皇家工程随即停止,民间开始在西部山崖开窟造像。西区从第21窟开始,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多数洞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规模狭小,形制各异,</span>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风格。这些洞窟雕刻艺术多样,世俗化倾向明显,人物形象变得愈来愈消瘦,衣服下部的皱褶越来越重叠,成为佛教造像秀骨清像风格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西区多数洞窟风化损毁严重,其中的第39窟塔庙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冈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也是</span>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洞窟之一。圆拱形窟门,窟门上方两明窗,窟内四壁雕刻千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顶平棊格间分别雕刻手托日月的阿修罗天、团莲与蛟龙。高6米的中心</span>五级方形塔柱保存完整,每层四面开龛,各龛间雕出有收分的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垄,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仿木建筑构件雕刻准确,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其诸多西来样式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云冈石窟的造像被称为“云冈模式”,其造像风格不但自成体系,还对中原周边地区石窟的开凿也深有影响。在云冈石窟,我们不但能看到来自遥远西部造像风格的影子,也能看到汉化之后的艺术样式。云冈的特殊地理位置及窟内的造像风格,使其成为我们观察佛教自西向东传播的典型标本。</p> <p class="ql-block">四、关于古建知识</p><p class="ql-block"> 作为建筑行业的门外汉,我以前旅游时对庙宇宫殿一概漠视,完全不会欣赏其中的美。这趟晋北游学主要游览的是古建筑,开启了我的古建启蒙,跟随老师学习基本的古建知识,学着欣赏古建的美。</p><p class="ql-block"> 晃眼一看各种寺庙殿堂都长得差不多,其实不同时代的古建整体风格、斗拱作法、梁架形式、屋顶的坡度和脊吻、柱子的比例等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span>梁思成先生将中国建筑史划分为七个主要时期:从上古的原始探索、两汉的初步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吸收佛教艺术、隋唐达到木构技术高峰,再到宋辽金的法式规范化,直至元明清的官式定型与西方影响,最终到民国时期的中西交融。同时,梁先生突破朝代界限,提炼出三大风格范式:豪劲时期(唐末至宋初,结构雄浑坚实)、醇和时期(宋元时期,比例优雅精美)、羁直时期(明清时期,结构僵化,装饰性增强)。</p><p class="ql-block"> 这趟晋北游主要看的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唐、辽、金建筑,对其仔细观察再和平时常见的明清建筑对比,能明显看出其中差异。</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基本形式。</p> <p class="ql-block">  看古建必须首先了解斗拱,这趟弄明白了:啥叫斗、拱、昂和铺作,斗拱的作用,斗、拱和铺作的分类,与斗拱相连的替木、撩檐槫、柱头枋、普拍枋、<span style="font-size:18px;">阑额。短短几天接触了众多古建名词,有些并没能理解清楚。</span></p> <p class="ql-block">  参观了唐构佛光寺后,老师指导我们分组对照大殿屋檐上的巨大斗拱实物用模型搭建斗拱。听老师讲解并观看老师搭建时感到已经很清晰,但自己实地操作还是有点手忙脚乱。</p> <p class="ql-block">  昂,斗拱铺作中的斜向构件,用来挑斡斗栱后部构件的荷载,起到杠杆的作用。老师讲过,但忘了拍照片,就在网上找了一组图片。图中展示的只是昂的三种样式,更重要的是不同年代的昂有真假之分。唐、宋、辽、金建筑中基本使用粗壮的真昂。随着昂杠杆承重作用的减弱,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用假昂代替真昂。元代真假昂并用比较多见,常常补间铺作用真昂,柱头铺作用假昂。明清基本都使用假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再承受巨大的屋顶重量,主要起装饰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阑额‌是水平安装在柱子顶端,用于连接相邻柱头的枋木。普拍方是铺作层与柱子之间的过渡性联系构件,水平置于阑额和柱子之上,主要承托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并将铺作层传递的荷载转移至柱子和阑额。五代才开始出现普拍枋(平顺县大云院),这也是识别唐代建筑的标志之一。下图显示出阑额和普拍枋的形状大小随年代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古代木构建筑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用一颗钉子,屋顶瓦垄是要用钉子的,只是钉子被一些小装饰遮住了。</p> <p class="ql-block">  对殿堂构架这部分了解的不多,只大致了解柱、梁、枋、槫、驼峰、蜀柱、叉手等长啥样以及在哪个位置,老师知道我们大脑接受度不太够,也没详细讲解太多,只简单提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唐代时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从宋开始,屋顶坡度逐渐增大,越后期的建筑屋顶坡度愈陡,清代至极端。唐代殿堂的柱子粗壮,从宋开始柱子变细,越后期越细。</p> <p class="ql-block">  收分是指柱子或构件从底部到顶部直径逐渐减小的做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卷杀是将构件的端部做成缓和的曲线或折线形式,使得构件的外观显得丰满柔和。</span>唐宋建筑一般在柱头作收分,在梁的两端做卷杀,明清建筑大都简单的直来直去,少了些艺术美感。</p><p class="ql-block"> 侧脚是古建筑最外圈柱子下脚向外侧移出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上端略向内侧倾斜的做法,以增强建筑稳定性。宋、辽、金建筑很多都有侧脚,到明清侧脚变得很不明显。</p> <p class="ql-block">  减柱法是通过减少殿内部分柱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建筑手法,主要在辽中期开始出现。图2、3是我们参观佛光寺内的金代建筑文殊殿,该殿采用了减柱法,殿堂内空间巨大,那几根细柱子是后世为加固而添加的。</p> <p class="ql-block">  界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即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起源于晋代,</span>主要用于画建筑物。我们参观岩山寺看到了金代壁画中的界画。</p> <p class="ql-block">  参观圆觉寺塔时,我们仰望高塔,听老师解读古塔和塔上砖仿的木构。</p> <p class="ql-block">五、晋北美食</p><p class="ql-block"> 晋北地区处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处,饮食文化融合了塞北豪情与农耕特色,风味兼具御寒和饱腹功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面食、羊肉和粗粮为主</span>。出游之前,我对晋北饮食首先想到的是醋和面食,果然以这两项为主打。正在火热的夏季,很少光顾羊肉。因这趟游学正餐自理,我们就尽量选择了没吃过的当地特色餐食尝试。</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到达太原逛美食街,尝了一下碗托,即将荞麦糊糊沿碗边淋一圈,凝结后加上香辣调料而食,还行。</p> <p class="ql-block">  在四川只见过烤红薯、烤玉米,太原还有烤冻梨。</p> <p class="ql-block">  在太原的老字号清和元品尝了有名的头脑(一种药膳面糊),据说冬季吃这东东很补人,当地人买月票每天早上去固定餐馆吃头脑。我们顺便吃了稍梅,就是烧麦,难道叫做稍梅洋气些吗。</p> <p class="ql-block">  在五台县吃的铁锅焖面,量超大,点的小锅咱六个人都没能吃完。</p> <p class="ql-block">  在应县吃的咱妈烀饼,类似于四川的烧鸡公锅边馍,有肉有菜有碳水。</p> <p class="ql-block">  在浑源县吃到了有名的浑源凉粉,比四川的凉粉细腻,味道拌的好,确实好吃😋</p>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二板面馆吃刀削面,喝老陈醋可乐。</p> <p class="ql-block">  在大同品尝醋味儿冰激凌和汾酒冰激凌,好吃😋</p> <p class="ql-block">  俺虽然根在北方,但在南方长大,吃惯了大米的胃对面食难以深爱,晋北一趟对小吃的欣赏胜过面食。</p> <p class="ql-block">  这一趟乘坐高铁和汽车由南到北纵穿山西,虽然主要行走在平原上,仍对周围地貌作了仔细观察。<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阻挡胡人南侵而建的内外长城和晋北的山岭走向有关。</span>山西气候迥异于华北平原,和东部太行山脉的阻隔分不开。山西的古建能够比其它省保存更多更好,也和太行、吕梁两山夹平原的相对封闭状况密切相关。山西的古建实在太多,我们看来看去主要看的是唐、辽、金建筑,除了有名的晋祠和几处看点在壁画的寺庙,放在其它省已是宝贝的元明建筑几乎没能入眼。这一趟走下来,俺的古建知识大有长进,将来再看古寺就能学着欣赏了。晋北的寺观彩塑和云冈的石刻各有精彩,都体现了所建年代的特色。晋北寺庙的壁画不像敦煌壁画那样单纯佛教题材,既有佛教故事,也有儒释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元宗教融合</span>,还有一些社会生活元素,更具中原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一周的晋北游学结束了,收获多多,心满意足。以后有机会还会再到山西,去看看晋南和晋东南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