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5国26天之行(五)—— 科洛尼亚古城

追逐阳光的人

<h3>科洛尼亚·德尔萨卡拉门托古城(Colonia del Sacramento)是一座位于乌拉圭西南角的小镇,乌拉圭唯一一处世界遗产。我们2024年12月16日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水上码头(Terminal Fluvial de Buenos Aires)搭乘轮渡过境进入乌拉圭。</h3> 布宜诺斯艾利斯与乌拉圭隔海相望,只有50公里,用了1.5小时的时间就到了乌拉圭的科洛尼亚古城。导游首先介绍了PLAZA1811这座石碑。这是一座立于“纪念1811年乌拉圭独立战争广场”上的石碑。1811年是独立战争的起点,碑上刻有起义军中基层军官和士兵的名字,代表人民的力量,凸显“普通人创造历史”;还刻有乌拉圭国父的名字,他是东岸革命的领导者(APTIGAS:何塞.赫瓦西奥.阿蒂加斯)。1961年立碑时阿蒂加斯诞辰200年。 走近木桥,这儿也有一块石碑。介绍了古城历史,葡萄牙殖民者于1682年在河边建立了这座小城,扼守拉普拉塔河河口,控制来往船只进出,它一直是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争夺的战略重镇,双方在此争夺了近100年,最后西班牙人占领了小镇。小城保留了17-18世纪堡垒、城墙、石砌街道,葡式与西式殖民建筑并存,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见证。古城于1985年12月6日被正式认证为世界文化遗产。 过了木桥,进入古城门。古城墙由巨大而坚硬的、大小不一的石块拼砌在一起,严丝合缝,显得无比的坚固,墙面有的地方长满青苔,有的地方被风雨打磨的光亮如镜,历史的厚重、沧桑,以及不可磨灭的光辉交织在一起,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 “埃尔·法鲁灯塔(El Faro)”是古镇标志性建筑,于1857年始建于圣弗朗西斯修道院废墟之上,灯塔基座仍保留着部分遗迹,透过残垣断壁,眼前闪现了当年金戈铁马,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的战争场面。 科洛尼亚是乌拉圭最古老的城市,在老城区内至今还保存着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时期的建筑,以及后殖民时期风格的建筑。 这座圣体圣殿(乌拉圭通常是指教堂)是由建筑师托马斯▪图里巴设计建造,经历毁损,后又修复。 这座老房子没开门,从外面看,现在好像是一家博物馆。 这是一块青花瓷的街道名牌。 瓷砖地图。绘制的是1762年的科洛尼亚德尔萨克拉门托的建筑与历史遗迹。 古城的街道也别具特色。葡萄牙人建的路面,两边高,中间低,雨水就从中间流走;西班牙人建的正好相反,中间高,两边低,雨水两边过。 皇家圣卡洛斯斗牛场(Plaza de Toros Real de San Carlos)是南美洲唯一保存至今的斗牛场。始建于1761年,采用了新穆德哈尔风格,融合了西班牙传统建筑与摩尔式建筑元素,成为南美洲最精美的斗牛场,可以容纳10000观众,由于乌拉圭当地居民认为斗牛过于血腥,该斗牛场仅使用两次就被废弃了。如今改造成了一个多功能的文化中心。 曾经的硝烟之地,相比其他古城,如今却安静的像个深闺中的女子。时光慢慢流逝,小镇依然保持原貌,越发古朴。走进古镇,游人不多,美丽而恬静,到处是成片的古树和林荫大道,色彩鲜明的花花草草点缀着街头巷尾、各种时尚小店和房前屋后。 宽阔的拉普拉塔河面波光粼粼,一条长长的海滨大道,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浪漫。 拉普拉塔河畔的科洛尼亚古城,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融合的文化风格和宁静的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成为乌拉圭最迷人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乌拉圭一日游览即将结束时,两只小精灵闯进了我的镜头。 这一雄一雌,两只小雀的出现,给我的南美乌拉圭古城一日游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