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掠影

知音

潮州早在1986年就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粤东地区文化中心。全城充满独具特色的粤东文化气息,令久居北方的我极其仰慕。特别是2020年国家领导人视察潮州,在新闻联播中看到雄伟的潮州古城门后,更是极其向往之。今夏终于有机会和朋友一道驱车前往。<div>  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到达古城,冒着炎炎烈日,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我们的游览。</div> 我们首先到达的是著名的牌坊街,位于潮州老城区的东部。走在街头,绵延不断的牌坊接连伫立,一眼望不到头。 牌坊中有因累世做官而立的“三世尚书”坊,也就是祖孙三代都做到了部长级干部;有因升官做到礼部侍郎而立的“宗伯学士”坊;有因被尊为理学宗师而立的“理学儒宗坊”。最著名的是一座“状元坊”,是为明嘉靖壬午科状元林大钦的功名牌坊。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年仅21岁的林大钦在殿试中得中状元及第,其后进入翰林院深造,皇帝亲授翰林院修撰之职。这是非常荣耀的一个职位,因为所有进入翰林院的进士都授职编修,只有状元才授修撰的职务。这个牌坊的荣誉之处还在于林大钦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文状元,所以必须大事表彰,否则不能显示潮州文化之荣耀和优异。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了已有1500年历史的开元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廷诏令全国十大州郡兴建大寺,以开元命名,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中之一。难怪呢,河北正定城内也有一座开元寺,原来是朝廷统一下诏建立的。不同的是,正定开元寺的建筑还保留着唐代的风格,比如它的寺塔是四方形的,和西安大雁塔一样的建筑风格。但潮州开元寺一千多年以来经历了多次修缮,虽然仍保留了典型的汉传佛教的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合院式风格。但建筑由于多次维修,呈现了宋、元、明、清不同朝代建筑的风格。惟天王殿、大雄宝殿前的四座石经幢为开元寺始建时的遗物,其次就是天王殿经专家考证后认为是宋代建筑。但藏经楼正在修缮,我们未能窥其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周末,寺内游人如织,给人以中国传统文化有巨大魅力的感觉。</p> 寺内的建筑极其讲究,特别是木雕极其精美细腻。 藏经楼前的唐代遗物经幢和古老的菩提树。 离开古老的开元寺,我们就近参观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己略黄公祠”,这是当地望族黄氏的私家祠堂。祠堂并不大,就是一个一进的结构。核心建筑是后厅,由主建筑和抱厦组成,两侧有廊轩,头进大门和后厅之间形成天井,为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这么一处小小的私家祠堂怎么就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呢?关键在于其精美的木雕,整个房屋梁枋、梁柱上到处布满木雕,木雕表现的不仅有中国民间表现吉祥的龙、凤、狮等,还有戏剧传奇、民间故事等。在雕刻手法上则采用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雕等多重手法,刀法极其细腻,方寸间活灵活现地呈现了生动的、惟妙惟肖的人和物。最重要的是潮州木雕是有色彩的,大量使用黑漆装金、五彩装金,辅之以本色素雕,到处金灿灿、五彩碧霞,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堪称顶级的美的享受。 之后,我们就近奔赴潮州最著名的景点:广济桥。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其余三座分别是赵州桥、卢沟桥和洛阳桥。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其最大的亮点是它是一座可以开合的启闭式浮梁桥。桥的两头分别有桥墩共计20个,桥孔19个,中间是一段浮桥,全长97.3米,由18只木船连接而成。这种桥梁建筑,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当水流大的时候,特别是洪水到来的时候,可以撤去浮桥,有利于泄洪;当大型船只无法通过桥孔时,也可以撤去浮桥,令大船顺利通过。广济桥还是一座风雨桥,梁桥桥面上盖有遮风避雨的桥屋或曰亭屋共计126间,中间还建了12座楼阁,方便行人在多雨的潮州过桥而不被雨淋。亭台楼阁形制多样,变换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还能一次领略中国古典建筑的不同形制。<br>  桥头西侧是广济楼,其实就是潮州古城的东城门,也是我在新闻联播中看到的国家领导人视察的那座城楼。城楼允许上楼参观,60岁以上老人不收费,体现了潮州的人文关怀。在城楼上登高远望,广济桥尽收眼底,浩浩荡荡的韩江顿时一分为二,广济桥令东西变通途。晚间,我们再次来到广济桥,这时的广济桥已经变成五彩的世界,彩色灯光勾勒出秀美的广济桥的身段,使得本就秀丽的古桥越发纤秀美幻,仿佛天上人间。游人驻足观望,流连忘返,难舍难分。<br> 下图是广济桥入口处。 第二天,我们来到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它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政治家韩愈的祠宇。当年韩愈被贬潮州刺史,虽然仅仅在任八个多月,但却领导当地的百姓做了很多有利于百姓的好事。其中最著名的是领导潮州百姓恶溪除鳄的事。过去,韩江并不叫韩江,而是叫做恶溪,因溪中多鳄鱼危害百姓。韩愈到任后,领导百姓大力驱逐和消灭鳄鱼,为百姓除了一害。潮州百姓为了纪念韩愈的功德,就将这条潮州的母亲河改名韩江了。<br>  韩文公祠位于高高的山上,需要攀爬很多台阶才能到达大门口。门楣上韩文公祠四个大字是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潮州时所题,字体苍劲古朴,使得祠宇更加庄重。入门后,整个祠宇依山而建,层层累积,需要不断攀爬才能逐一游览。整个院落植物茂盛、葱茏翠绿,建筑古色古香,是典型的岭南建筑特别是粤东建筑的风格。位于山体最高处的侍郎阁前有韩愈的塑像,韩愈凝视远方,仿佛在思考民生问题。<br> 韩文公祠最大的亮点是存有大量历代碑刻,最早的一通是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系从城南移过来的。还有很多当代文人的题词,比如著名左联文人廖沫沙、著名史学家胡绳、著名哲学家任继愈、著名书法家启功与欧阳中石、著名新闻学家萨空了、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书法家,我的工作单位的前辈楚图南等等。还有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的题字。我喜欢书法,虽然谈不上懂书法,但看看变换多端的各种笔法和笔体,琢磨题字背后的含义,也是一种文学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离开韩文公祠,我们又前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参观,没想到吃了闭门羹,遗址正在考古,大门紧闭,连门缝都没有,什么都看不到,只好悻悻离开。<div><br></div><div> 随后,我们再次驶过新建的钢筋水泥的韩江大桥,去往桥西参观许驸马府。</div> 许驸马府是宋英宗之女德安公主和驸马许珏的府邸,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迄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修缮,宋代遗物已不多,但仍保持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与特色。即布局方正规矩,宽42米,进深47米,基本是正方形,且中心建筑周边的厢房很多,呈驷马套车的形状,即东西各有四排配房,称作“护厝”,加上后楼,形成对中心院落的保护。而非像明清的院落格局除了中轴线上的院落外,东西各有两路建筑,最后是后罩楼。其墙壁仍然保持了宋代的营造方法,即竹编灰壁,墙体只有两三厘米厚,系超轻质墙,既省工省料,还有隔音隔热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南方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墙洞里透露了竹编墙的秘密。<div>  与明清的王府建筑相比,驸马府的房屋不算高,但门槛特别高,足足有一米高。显示了主人身份的尊贵和非请莫入的高傲。</div> 参过驸马府后,我们又来到附近的西湖。杭州西湖名闻天下,哪知潮州还有个西湖。这里本是潮州的护城濠,后经治理形成一座风景秀美的小湖泊。他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但韩愈治理潮州期间,将这个位于城西的小湖称为西湖,以后就沿用下来,成为全国众多的西湖之一。现在这里唐宋的古迹已经不多,但近代的革命遗迹反而保存了下来,湖旁的涵碧楼是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包括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郭沫若等人行军至此开会和居住的地方。公园入口的正对面是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游人在游玩休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历史的庄重和肃穆。 <p class="ql-block">  游览潮州,除了众多的历史古迹外,独特的民俗风貌也令人饶有兴趣。古色古香又俏丽的粤东民居令人百看不厌,还有精美的木雕技艺,满大街售卖的“鸭屎香”单丛茶。布满大街小巷的各种小吃店不约而同地经营一种叫做“粿条”或者“米粿”的食品,我们很好奇这是什么东西,就进店品尝。原来是用米粉制作的一种类型刀削面类的食品,即它的形状比米粉粗一点、厚一点,但是短一点,配以牛肉或者著名的牛肉丸及各种蔬菜,一碗热气腾腾、有汤有水的粿条就做成了,吃起来香喷喷还有嚼劲,令人口腹立得满足,感觉超级好。</p> 走在潮州老城的大街小巷,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除了穿着打扮现代的人们,到处都散发着古老的客家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