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公所,徽风京韵。

陈国海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30日上午10点,乘车从河间市来到保定市,距离列车开车时间还有四个小时,在这四个小时里,我匆匆忙忙连续游览了保定三宝,即一校(保定军校)一园(古莲花池)一府(总督衙府)。</p><p class="ql-block">在距离列车开车只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我来到淮军公所,(火车站附近)看不看?错过不知什么时候再来?看,大不了退票改签。</p> <p class="ql-block">到达淮军公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首先映入眼帘。使我不解的是赫赫有名的保定军校遗址不存,而寂寂无名的淮军公所却遗址完整,凭什么?</p><p class="ql-block">看完简介才知道淮军公所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並被国家建设部,文化部联合评定为国家级优秀近代建筑。</p><p class="ql-block">光绪14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奉旨修建“淮军昭忠祠”祭奠在对内对外战斗中阵亡的淮军將士。后来又兼有淮军办公和安徽会所的功能。</p><p class="ql-block">淮军公所是一座具有徽派和京派风貌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前部院落是徽派建筑,雕梁画栋,极为典雅。后部院落是京派建筑,古朴浑厚,极为宏伟。</p> <p class="ql-block">走进淮军公所,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古老的建筑,庄重的布局,精美的雕刻,细腻的纹饰,无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我不懂古建,但是见到各个院落各个房间的建筑上,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雕刻的飞鸟走兽,花草树木,人物故事,无不栩栩如生美仑美奂,不得不说一个“美”字。</p><p class="ql-block">公所的精华是戏楼,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具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扩音作用。</p><p class="ql-block">公所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内涵,它集历史史料和建筑艺术于一身,是一座活生生的历史课堂,有人称它为“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乐章”。</p> <p class="ql-block">木质重花的月亮门</p> <p class="ql-block">雕栏花栋的戏楼</p> <p class="ql-block">精美绝伦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长长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马头墙</p> <p class="ql-block">清代徽式祠堂的淮军昭忠祠,庄严肃穆。两个院落东西走廊的墙壁上面,刻满了在对内对外战斗中阵亡将士的姓名和生平,其中熟知的是在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管带邓世昌,定远管带刘步蟾,经远管带林永升,台湾巡抚刘铭传等等。</p><p class="ql-block">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都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为挽救民族危机,日本开展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不同的是,日本学习西方的技术也学西方的制度,中国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学西方的制度。短短三十年以后,中日爆发战争,李鸿章的淮军,即北洋海军及北洋陆军全都一败再败,溃不成军。李鸿章不得不签订《马关条约》,赔款割地,丧权辱国。</p><p class="ql-block">《马关条约》签订后,全国哗然群情激愤,纷纷谴责李鸿章卖国,清政府为推卸责任,免去李鸿章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p><p class="ql-block">同时清政府又错误的吸取教训,认为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日本是新式军队而中国是旧式军队,于是命令袁世凯在天津,张之洞在武汉编练新军,从此淮军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淮军兴起于安徽安庆,终止于直隶保定。公所见证了淮军的辉煌也见证了淮军的衰落,为淮军划上了句号。</p> <p class="ql-block">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死,临终前上奏《行都与新政疏》,字字泣血,主张迁都变法。慈禧听到消息以后,流着眼泪感叹: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並下令在保定淮军公所内设立李鸿章祠堂,祠堂的门柱上有副楹联:“生为人杰,没乃鬼雄,浩气感神灵三光争耀。白骨成灰,丹心不死,义胆与淮水万古长流”。</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李鸿章呢?</p><p class="ql-block">建国以后我们使用阶级分析法:李鸿章编练淮军,镇压农民起义,似乎是坏人?改革以后我们使用经济分析法: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似乎是好人?后来有些史学家主张用人类良知,即人道主义来评价历史上人和事。如此李鸿章在历史上应该有其功绩也有其罪责。</p><p class="ql-block">实际上,李鸿章不论是镇压农民起义,还是推动洋务运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但是当时的大清帝国,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如同风雨飘摇,四处漏风的破屋,他虽有挽狂澜于即倒的吞吐风云的大志,但最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是一个裱糊匠而已。</p><p class="ql-block">李鸿章是否清楚:只学西方的经济不学西方的政治,结果只能是水中捞月。我想他可能清楚,证明是李鸿章要求参加,袁世凯积极参加主张变法的強学会。</p><p class="ql-block">但是曾李袁他们太明白风险了,如果变更制度,意味着皇权削弱,权力改写,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他们聪明在于不去碰这个火药桶。</p><p class="ql-block">因此,曾李袁他们的文治武功,只能使我佩服,不能使我尊敬。他们在位高权重又执掌重兵的时候,不是为国家考虑,而是为个人考虑,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集体选择了沉默,拒绝给后人铺就一条通往文明的变革之路。</p> <p class="ql-block">管他们是是非非,抓紧时间,乘火车回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