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观 竹

山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撰文/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推/山子</span></p> <p class="ql-block">敝居被竹林环绕。西窗下面是一道斜坡竹林。南窗下面是本单元一楼业主的私家庭院,庭院里花木繁盛,且以竹子为主。靠近北窗,是小区一处大型私家车库。这车库劈山而成,车库顶还原山貌,把过去的树木重新置植,且以竹树为主,成了小区后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把北窗前的这片树林称之为杂树林。</p> <p class="ql-block">每日清晨,或习字看书累了休息时,我喜欢驻足于自家的西窗南窗北窗观看竹林。西窗南窗需要俯视,因为只能看到竹林的顶部。北窗需要平视,或者说是需要稍稍仰视,这里的树巅已经高出我眼睛位置好几丈了。不同的视觉就有不同的视觉效果。特别是遇大风的时候,西窗南窗的竹林竟然呈现出滚滚青青麦浪与滚滚大波波涛般的壮观,浪尖那几片翻滚的黄色竹叶,就像那起伏摇曳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观赏竹林成了我的雅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更关心春天里的竹林,这需要下楼步入竹林里仔细观察。竹林经过一年的积蓄,在土层里酝酿,形成竹笋,就等待着春风春雨的召唤,然后伺机拱土、冒尖、生发、抽条、蜕壳、拔节。春天里的竹林,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这种细微的观察,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快乐无比的精神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笋的生长速度,简直令人惊骇。昨日尚是矮小的笋尖,隔日便已抽高尺许;方才还是稚嫩的青皮,转眼间便覆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笋未曾出土先有节,尽管深埋在泥土里,它的头顶也许压着坚硬的泥土,也许压着厚重的磐石,但是它们却毫不畏惧,勇敢地破土而出。它们出土后,忍受孤寂,脚踏实地节节攀升,悄然间直插云霄。</p> <p class="ql-block">新竹这般迅猛的生长,不免使旁边的老竹相形见绌。这世间万物的新陈代谢已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新竹终究要取代老竹。老竹也曾是新竹,正如新竹也会成为老竹一样。代代更迭,才形成竹林的繁盛与壮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禁让我想起“芳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凤声”名句,新竹的出现,正是对这名句的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新竹初生,固然没有老竹那般高大挺拔,但是它们却蕴含着无穷的突破力量。这种生命力,正是新竹最宝贵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竹给竹林带来了新的活力。而老竹们,虽然经历了无数风雨,但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颓废,反而更加珍惜新竹的加入,它们用自己的枝叶为新竹遮挡烈日,用自己的根系为新竹输送养分。这种新老交替、相互扶持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传承与延续,也让我明白了“芳林新叶催陈叶,雏凤清于老凤声”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新竹的成长,让我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一个时代的青年,就像这片竹林中的新竹,它们带着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创造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那些前辈们,则像是老竹,他们用自己的“前车之鉴”为年轻的一代保驾护航。这种新老之间的互动,正是社会能够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源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竹林的新老交替,让我联想到法国的教育体系,特别是与中国高考同步的法国高考。彼此都有作文。但两国的作文方式却大相径庭。法国侧重哲学思辨,中国侧重家国情怀。彼此间的思维密度、难度、高度,完全不在一个层次。法国是这个世界为数不多的在中学阶段就将哲学定为必修课的国家之一。法国的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了逻辑思维启蒙。其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性逻辑思维,培养识别歪理邪说的能力,明辨是非,坚持真理,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法国整个国家就是一座新老交替有序,永葆青春活力的大竹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9日杨光融随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艺术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光融(笔名网名山子),男,1956年8月出生,籍贯贵州天柱,文学学士,1977年考入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贵州省书协常务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黔东南州书协第三至五届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先后师从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姜澄清、康殷、欧阳中石、启功、沈鹏诸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要业绩:荣获贵州省首届书法论文研讨会最高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楷书学术展(贵州省唯一)、首届全国篆书展、首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展、首届西南四省区优秀书法家提名展,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授予“纪念中书协成立30周年贡献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喜欢拙作并愿意结缘的朋友,欢迎私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