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韵华章:侗族巧匠杨似玉的非遗传承传奇》

强文~柳州三江

报告文学<br><br><b>木韵华章:侗族巧匠杨似玉的非遗传承传奇</b><br><br>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青山绿水间,侗族木构建筑宛如历史长河中不朽的诗篇,承载着侗族人民千年的智慧与匠心。而在这一篇篇壮丽的 “建筑诗篇” 背后,有一位灵魂诗人 —— 杨似玉。他以木为笔,以榫卯为墨,在岁月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书写着令人惊叹的传奇人生,斩获无数荣誉,成为侗族木构建筑领域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 <b>榫门承父琢时光 竹鸟凭心筑匠魂</b><br>1955 年,杨似玉诞生于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的木匠世家。自孩童时期,他便沉浸在父亲杨善仁营造的匠工世界里。清晨的阳光穿透木窗,总能看见父亲握着刨子,在木屑纷飞中雕琢时光,墨斗弹出的笔直墨线,像是为平凡木材指引蜕变的轨迹。一块块普通的木头,在父亲手中幻化成实用的木桶、精巧的鸟笼,这神奇的过程如磁石般吸引着年幼的杨似玉,在他心中种下了木工技艺的种子。<br>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质生活用品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少年杨似玉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钻研精神,在没有父亲指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与摸索,就独立完成了一个鸟笼。当他捧着这个处女作走在寨子里,竹篾编织的笼身透着光泽,精巧的笼门开合自如,引来村民们惊叹与赞赏的目光。从此,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村民家中,为大家制作各类木质用品。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他的手掌渐渐布满老茧,对木材的纹理与特性愈发熟悉,技艺也在不断打磨中日益精湛。<br>15、16 岁时,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父亲在建房时意外受伤,工期紧迫之下,杨似玉临危受命。面对众人期待又担忧的目光,他深吸一口气,拿起父亲留下的墨斗,在木料上精准弹出墨线。施工过程中,他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过人的胆识,巧妙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当新房的梁柱稳稳矗立,他不仅完成了工程,更完成了从少年到工匠的蜕变,从此正式踏上建筑之路,成为闻名乡里的少年名匠。此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未来的自己将在侗族木构建筑领域掀起惊涛骇浪,收获无数荣誉。 <b>  榫卯凝魂筑断虹 匠心沥汗续长桥</b><br>1983 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如猛兽般席卷而来,承载着侗族厚重历史文化的程阳永济桥大半被毁,只留下残垣断壁在风雨中呜咽。国家文物局迅速拨款重修,杨似玉父子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一重任。面对一无图纸、二无先进工具的艰难条件,他们仅靠木角尺、墨斗等简陋工具,全凭心算确定成百上千梁枋柱的尺寸。<br>施工的日子里,无论酷暑严寒,杨似玉都坚守在一线。夏日,骄阳似火,汗水浸透的衣衫干了又湿,在他的后背结出层层盐霜,他却顾不上擦拭;冬日,寒风如刀,双手被冻得红肿开裂,甚至在木头上留下道道血痕,他依然紧握工具,不肯停歇。经过 20 个月的艰苦奋战,程阳永济桥涅槃重生,再次横跨林溪河,气势恢宏。这座桥的重建,不仅是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完美展现,也让杨似玉声名远扬。1997 年 12 月 15 日,凭借在建筑领域的卓越表现,他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和自治区建设厅评为建设系列工程师,这一荣誉是对他精湛技艺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后续的辉煌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 <b>  榫卯凝情雕桂礼 紫荆映彩耀侗风</b><br>1997 年,香港回归前夕,自治区决定以程阳风雨桥为蓝本制作 “同心桥” 赠送给香港特区。消息传来,杨似玉热血沸腾,积极参与竞争。凭借对程阳风雨桥的深刻理解和高超技艺,他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这座 “同心桥” 长 2.5 米,连同底座高 2 米,虽小巧却精致无比,上万个构件均严格对应程阳风雨桥结构,榫卯衔接精妙绝伦。底座雕刻的 9 条竞渡龙舟栩栩如生,9 只壮族绣球色彩艳丽,寓意深远;10 万多片如米粒般的木片 “瓦片”,更是凝聚着杨似玉全家的心血。<br>为按时完成这件意义非凡的工艺品,杨似玉带领全家 14 口人日夜赶工。家中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锯木声、雕刻声交织成独特的夜曲。疲惫与辛劳在他们眼中化作对作品完美呈现的渴望,手指被木刺扎破,简单包扎后又继续投入工作。最终,“同心桥” 以其精湛工艺和浓郁民族特色惊艳众人,得到自治区领导高度赞扬。在全国赠港礼品排列中,“同心桥” 被分在第一组第二位,仅次于北京的 “普天同庆” 礼品。杨似玉也因此获得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的奖状,他用双手为广西赢得了荣誉,也让侗族文化在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绽放光彩。“同心桥”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与精湛工艺,不仅为广西赢得了赞誉,更成为杨似玉后续荣获多项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奖的重要基石,其设计理念与建造技艺为他在非遗传承领域的深耕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榫卯凝魂擎侗宇 木楼筑梦立古今<br></b>2002 年,为庆祝三江侗族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建造中国最大最高鼓楼的重任落在杨似玉肩上。这座鼓楼高 42.6 米、27 层瓦檐、占地 561.69 平方米,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堪称侗族建筑史上的一次巨大挑战。杨似玉带领 20 人团队,仅靠心算和简陋工具,开启了这场建筑挑战。<br>施工期间,杨似玉对每个细节都严格把控。夏日正午,地表温度高达四五十度,他站在脚手架上检查木柱安放,汗水模糊了双眼,稍作擦拭又继续工作;冬日凌晨,寒风裹挟着冰雪,他呵着白气指导木板拼接,双手被冻得失去知觉,就用体温焐热工具继续操作。经过半年努力,一座气宇轩昂的侗乡第一鼓楼拔地而起。鼓楼 56 根木柱支撑,4 根顶梁大柱粗壮坚实,仿佛撑起侗家儿女的脊梁;设计上融合众鼓楼之长,4 层观礼台方便游客观赏侗乡美景;基座石上的浮雕生动展现侗族抢花炮、踩歌堂等生活场景,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侗族的历史与文化,处处彰显侗族文化魅力。这座鼓楼成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标志性建筑,也让杨似玉的建筑技艺达到新的高度。2004 年 12 月,他被自治县精神文明办授予首届 “十佳民间艺术”(木建筑)荣誉称号;2005 年,又被柳州市文化局授予 “十佳民间艺人” 荣誉称号 ,这些荣誉是对他在侗族建筑艺术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 <b>榫卯架桥连东盟 木构为馆藏春秋</b><br>2008 年,对杨似玉来说是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他先是受聘承建自治区第二招待所青秀山风雨桥,这座 40 米长、5.2 米宽的风雨桥,虽规模不及之前的部分作品,但他深知其意义重大 —— 这是向参加东盟博览会的各国贵宾展示侗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br>在青秀山脚下,邕江水缓缓流淌,见证着杨似玉和团队的努力。为挑选优质木材,他深入人迹罕至的山林,在潮湿的林间穿梭,仔细查看每一棵树的纹理与质地。施工时,他亲自示范木构件制作,每一次挥斧、每一次凿刻都力求精准,每一个榫卯都凝聚着他的匠心。四个多月里,团队日夜奋战,克服材料运输难题、应对突发天气状况。最终,一座气势雄伟、充满侗族风情的青秀山风雨桥呈现在众人面前。桥亭飞檐翘角,宛如展翅欲飞的凤凰;精美的雕刻讲述着侗族古老的传说,当各国贵宾看到这座桥时,无不被其独特魅力所震撼,它成为侗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br>同年,为传承侗族文化,杨似玉投资 50 万元在家中打造了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和三江侗族工艺美术陈列馆。馆内 500 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两个实物展厅、一个影视厅、一个展示厅,全方位展示侗族木构建筑、服饰、刺绣、大歌等文化瑰宝。开馆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生,成为程阳八寨景区的亮点,每年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5000 多名美术学院学生到此研学。在这里,人们可以触摸侗族文化的脉络,感受千年传承的魅力。杨似玉用实际行动为侗族文化传承搭建了坚实平台。2007 年元月,他荣获第五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荣誉称号;2007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 年 5 月,被文化部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见证了他在文化传承道路上的卓越成就。 <b>榫卯凝魂筑巨桥 匠心载誉传非遗</b><br>2009 年,杨似玉成立三江似玉楼桥工艺建筑有限公司,带领团队走出侗乡,在省内外承建众多木建筑项目,将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传播得更远,同时也为侗族人民开辟了致富之路。2011 - 2012 年 10 月,他领衔建造的 “三江风雨桥” 横空出世,这座桥长 398 米,宽 16 米,最高处 18 米,7 个桥亭,规模堪称当时世界之最。<br>建造过程中,面对巨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杨似玉迎难而上。他亲自制定施工方案,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为确保木材质量,他多次奔赴深山老林,与林场工人一同挑选、检验。施工期间,他每天最早到达工地,最晚离开,指导工人制作和安装木构件,解决技术难题。遇到复杂的结构节点,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图讲解,直到工人们完全理解。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三江风雨桥” 如巨龙般横跨江河,气势恢宏。2012 年 12 月,该桥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成为三江的标志和名片。同年 12 月下旬,杨似玉带着自己制作的风雨桥模型前往韩国首尔参展,模型精湛的工艺吸引众多韩国人驻足赞叹,他借此机会将侗族文化传播到异国他乡。2013 年,他荣获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4 年,荣获第六届 “薪火相传”——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 ,这些荣誉让他在世界建筑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建筑事业攀上新高峰的征程中,杨似玉始终怀揣着对非遗传承的热忱,不断探索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 <b>  榫卯凝魂筑匠史 侗风传艺续华年</b><br>多年来,杨似玉在侗族木构建筑领域成就斐然,设计建造了大量建筑,作品被各地博物馆争相收藏,多次代表广西参加文化展览,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然而,他没有止步于个人成就,始终牢记传承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使命。<br>他受邀到柳州城市建设学院、南宁工业学院授课,在课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示范,向学生们传授侗族木构建筑知识。他常常带着木构件走进教室,现场演示榫卯拼接,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同时,面向全县热爱木构建筑的村民,免费开办 10 余期非遗传习班并带徒实习。在习班里,他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学员,手把手指导每一个操作步骤。他鼓励大家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让侗族木构建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他的悉心教导下,200 多名徒弟成为木构建筑掌墨师,成为传承技艺的中坚力量。2016 年 11 月,他被评为 “广西工匠”;2017 年 8 月,荣获 “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这些荣誉是对他传承工匠精神的最高褒奖。<br><br> 从少年名匠到建筑大师,从修复古桥到建造世界之最,从国内扬名到国际传播,杨似玉用一生的时间,以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侗族木构建筑的壮丽篇章。他不仅是侗族木构建筑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更是一位用木头书写传奇的文化英雄,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非遗传承事业不懈奋斗。杨似玉以匠人之心雕琢木构艺术,用一生践行非遗传承使命,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匠心的生动写照,更是侗族木构建筑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缩影。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时代浪潮中,他的坚守与创新,为传统文化的永续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激励着更多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