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作为河北省仅有的三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真的是藏龙卧虎之地。馆内收藏了数万件珍贵文物,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遗址到先商、先秦两汉赵国的文物,再到邯郸境内的佛造像和各个时期的磁州窑精品,每一件都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馆内的佛造像雕刻得栩栩如生,简直让人流连忘返。除了邯郸市博物馆,邯郸还有两个国家二级博物馆: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和邺城考古博物馆,以及三个国家三级博物馆:邺城博物馆、大名博物馆和馆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的匾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感觉这又是一个莫比乌斯环造型:建筑形态取意于“莫比乌斯环”,这一西方数学模型的运用,使得建筑呈现出连续不断的环状形态。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寓意着无限与循环,也巧妙地诠释了圆融、无限大和拓扑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邯郸市博物馆的铜三马。</p> <p class="ql-block">是铜貔貅吧?</p> <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是我市特有的优势文化资源,她是先秦以来赵地文化的凝结,蕴涵了深刻的寓意和深邃的哲理,她所孕育的变革图强、开放包容、厚德重法的精神,不仅是邯郸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还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邯郸浓郁的成语典故文化氛围,可以使厚重的文化资源变为经济发展动能,为我市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劲的活力、提供有力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单元 成语在这里聚集 文史钩沉 日旸东方</span></p><p class="ql-block">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历来人文荟萃,风云际会,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构成了邯郸历史文化的独特风貌,成为邯郸历史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古赵历史的活化石,奠定了邯郸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p><p class="ql-block">的坚实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语景观 遗迹可循</p><p class="ql-block">邯郸的成语典故除博大的精神文化外,还在于它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以便于人们在成语的原发地和成语的原生环境中,去追寻历史的踪迹,更深刻地感悟成语的内涵,揭示成语的本义。在邯郸的名胜古迹中,有许多以成语典故而闻名的景观,成语典故不仅构成景区的主题,而且是景区的支柱和文化魅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如梅开二度与丛台、黄粱美梦与吕仙祠、邯郸学步与学步桥,将相和与回车巷,以及近年来又利用成语典故打造出成语典故苑、成语小镇等,以成语文化为载体的新景观,正营造出愈发浓厚的成语典故之都氛围。</p> <p class="ql-block">追寻历史的遗迹,可以深刻地感悟成语的内含。成语典故如同珠玑一般,散落在邯郸这片沃土上,在太行滏水间闪烁光芒。</p> <p class="ql-block">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成语文化对一座城市的哺育与滋养,浓郁的成语文化氛围,和以成语文化为主题的的生态景观,将城市装点得儒雅而精致,成为邯郸一道独具雅韵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高洋是北齐的建立者,于550年称帝,建立了北齐政权。他是高纬的祖父(即高纬的父亲是高洋的儿子)。高纬(556年—577年在位)是高湛的儿子,即高洋的孙子。他于565年即位为北齐第五位皇帝,但因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最终导致北齐灭亡。高纬即位时年仅10岁,实际掌权是在其父高湛去世后(569年),此后他开始真正执掌大权。北齐在短短27年间经历了六位皇帝(包括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纬、高恒),但因统治者多为昏庸之辈,最终被北周所灭。高纬的荒淫无度(如宠爱冯小怜)和政治昏庸加速了北齐的灭亡。</p><p class="ql-block">三曹七子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以曹操、曹丕、曹植(三曹)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七子)为核心的文学群体,他们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气漂亮的成语灯。</p> <p class="ql-block">"珠履三千"典出《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黄歇门下三千门客皆穿缀珠玉的鞋子接见赵国使臣,展现了门客众多的奢靡场景。</p><p class="ql-block">。该成语最早见于元代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语义解释为"愤怒之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极点"。</span>清代张春帆在《宦海》第十三回中亦用"任大老爷见了,更加怒气冲天"作为书面语范例。</p><p class="ql-block">战国末期,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形势危急。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赴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荐同行。谈判陷入僵局时,毛遂持剑上前,以楚国屡败于秦的史实和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说服楚王,最终促成楚赵联盟。</p> <p class="ql-block">“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出自《礼记·玉藻》的经典记载,原文为“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强调玉与君子品德的象征关系。</p><p class="ql-block">源自儒家经典《礼记·玉藻》,是先秦时期对君子行为规范的记载,核心思想是以玉喻德。全文通过佩玉的礼仪细节(如行走时玉佩声响的节奏、进退举止的规矩)体现君子内外一致的修养。</p> <p class="ql-block">武安瓦震是源自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阏与之战的典故,形容军威声势浩大。该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录了秦军演武时鼓声震动武安城瓦片的场景,并通过赵奢智胜秦军的事件展现了谋略与勇气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穿短衣窄袖的胡服、训练骑兵骑射技能,以提升赵国军事实力。该改革使赵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军事、服饰和民族融合进程。</p><p class="ql-block">《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刘向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里情怀 。</p> <p class="ql-block">完璧归赵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智勇双全,将和氏璧完好归还赵国的故事。秦王失信:蔺相如献璧后,秦王却将璧传给嫔妃大臣观赏,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假称璧有瑕疵,取回宝玉。他持璧倚柱,以撞碎宝玉威胁秦王,迫使秦王假意答应划城。随后要求秦王斋戒五日,为暗中送璧回国争取时间。蔺相如揭露秦王历来无信,已派人将璧送回赵国,最终秦王无奈放其归赵。成语寓意:比喻原物完好归还,彰显了智慧与勇气对抗强权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相传远古时代,天塌地陷,世界陷入巨大灾难。女娲不忍生灵受灾,于是炼五色石补好天空,斩神鳌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通阴阳除逆气,万灵始得以安居。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是古老相传的大母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难至节见</span>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p><p class="ql-block">难至节见指只有大难当头时,才能显出人的节操,常比喻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贞。</p> <p class="ql-block">快刀斩乱麻的典故出自唐·李百药《北齐书·文宣帝纪》,讲述北齐奠基人高欢为测试儿子们的能力,命其整理乱丝,次子高洋(后为北齐开国皇帝)以刀斩断乱麻并称“乱者须斩”,后演变为成语,比喻果断解决复杂问题。</p><p class="ql-block">奉公守法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官吏赵奢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故事。该成语强调遵守法纪、公正无私的品德,核心典故为赵奢依法处决平原君家臣并说服其以身作则。</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的军事改革,主要内容为效仿北方游牧民族改穿短衣窄袖的胡服、训练骑兵骑射技能,以提升赵国军事实力。该改革使赵国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军事、服饰和民族融合进程。</p><p class="ql-block">不遗余力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也不保留。</p> <p class="ql-block">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p><p class="ql-block">纸上谈兵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赵括虽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括替换老将廉颇后,机械套用兵书导致40万赵军被秦将白起围歼。这场战役不仅加速了赵国灭亡,更让该成语成为空谈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事的代名词。</span></p><p class="ql-block">盛气凌人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原义是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指广泛听取多方意见才能明辨是非,片面听信单方说法会导致误判。该成语源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后经唐代魏徵引用于劝谏唐太宗,强调决策时需注重信息全面性。</p> <p class="ql-block">不可同日而语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二》西汉·刘向编《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p><p class="ql-block">“不可同日而语”本义指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后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不能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美轮美奂源自春秋时期晋国赵武宫室落成典故。大夫张老用"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赞叹建筑群的高大雄伟与数量众多,"轮"指建筑形制高大(源自车轮意象),"奂"表建筑数量众多、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因势利导”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孙膑在马陵之战中通过逐日减灶诱敌深入,最终击败庞涓的军事策略。</p><p class="ql-block">“因势利导”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一语,意为顺应事物发展趋势加以引导。该策略由孙膑在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中实践,通过逐日减少行军灶台数量制造齐军逃亡假象,诱使魏将庞涓轻敌冒进,最终在马陵设伏全歼魏军。</p><p class="ql-block">脱颖而出是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或超出众人。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毛遂自荐的典故,原指锥尖穿透布袋显露,后引申为才能完全展现。其核心含义包括:</p><p class="ql-block">才能显露:比喻人的本领、品德或才干通过机会得以充分显现。超越众人:强调在群体中因卓越表现而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p><p class="ql-block">四海一家最早见于《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的表述,体现战国时期华夏文明圈的统一意识。汉代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将"四海"明确界定为九州之外的蛮夷之地,赋予其地理空间与人文秩序的双重意涵。</p><p class="ql-block">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渊指深水潭,点滴水流持续汇聚形成深渊。成语直接出自《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类比,体现荀子强调循序渐进的学习观。</p><p class="ql-block">荀子通过自然现象类比治学规律,传递"量变引发质变"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与《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形成东方哲学对积累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邯郸正处在一个发展变革的新时代,深厚的成语文化是邯郸独有的优势和特色,更是未来邯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p> <p class="ql-block">成语之都是我们的品牌,成语文化在邯郸有了归属,让我们大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成语文化,从中汲取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富营养,努力创造出富有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让文化产业的崛起,成为邯郸发展的新亮点。</p> <p class="ql-block">追寻历史的遗迹,可以深刻地感悟成语的内</p><p class="ql-block">含。成语典故如同珠玑一般,散落在邯郸这片沃</p><p class="ql-block">土上,在太行滏水间闪烁光芒。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成语文化对一座城市的哺育与滋养,浓郁的成语文化氛围,和以成语文化为主题的的生态景观,将城市装点得儒雅而精致,成为邯郸一道独具雅韵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成语典故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深受领袖</p><p class="ql-block">们的青睐。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古籍中的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运用娴熟、信手拈来,充满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引用邯郸成语典故,点铁成金,赋予了成语典故新的时代内涵,为邯郸这座历史名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瓶。</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过厅的文化创意。</p> <p class="ql-block">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拼图🧩邯郸。</p> <p class="ql-block">NFT数字藏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二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楼梯空间。</p> <p class="ql-block">类莫比乌斯环。</p> <p class="ql-block">成语邯郸。</p> <p class="ql-block">邯郸文创。</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套瓶。</p> <p class="ql-block">大熊猫🐼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熊猫玩具🪀</p> <p class="ql-block">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夔纹铜瓿。</p> <p class="ql-block">殷商中心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武安赵窑商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宫别馆</span></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建立。到了商朝后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邯郸为商朝的王畿之地。《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此时的商代遗存主要代表为武安赵窑商代遗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羊首兽面纹铜尊。</p> <p class="ql-block">附加堆纹侈口鬲。</p> <p class="ql-block">夏代是一个部族纷繁、邦国林立的时代,与夏部族同时的商部族起源于邯郸境内漳河流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先商文化。先商文化遗址在邯郸境内发现有10余处,主要以邯郸涧沟和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生产工具除了石器外,还有少量青铜器,说明已进入青铜时代。先商文化的确立,不仅是商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夏商周考古的一项重要收获。</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邯郸的兴起</p><p class="ql-block">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的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夏朝时期,漳河流域商族文化兴起,阎朝建立,盘庚迁都于殷后,邯郸是殷商的王畿之地;西周时期,随着分封制的推行,邯郸地区的区域文化逐步发展兴盛起来。</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00年至前2000年,邯郸的史前时代进入龙山时期的后冈二期文化。此时,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农业手工业较前期有了很大的进步,财产私有化和贫富分化现象普遍,社会阶级分化,文明时代初现曙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北口遗址,赵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邯郸境内的遗址有武安赵窑、西万年村,磁县下潘汪、界段营等地点。</p> <p class="ql-block">后冈一期文化遗存发现于1931年,年代为公元前4500年至前3500年。该文化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因最先发现于安阳后冈而得名。邯郸境内的遗址有永年石北口、武安赵窑、西万年村,磁县下潘汪、界段营等地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泥陶斑彩</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500年至前2700年之间,邯郸境内的史前文化进入以红陶和彩陶为主要特点的仰韶文化阶段,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发展期,在邯郸地区涵盖后冈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三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居民有了定居的聚落和较为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同时也有多方面的艺术创作手段。</p> <p class="ql-block">艺术与手工。</p> <p class="ql-block">磁山遗址出土的典型遗物</p><p class="ql-block">骨针 家鸡骨 小口壶</p><p class="ql-block">陶三足钵 高圈足陶豆 </p><p class="ql-block">陶盂支脚 陶三足器</p><p class="ql-block">异形杯 石磨盘、石磨棒</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这里有新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磁山农业文明初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栗黍之乡</span></p><p class="ql-block">约8000年前,邯郸大地生活着一群磁山先民,创造了著名的磁山文化。他们饲养家禽家畜、开垦土地、种植粟类作物,并将收获的大量谷物贮存在挖好的粮窖中。</p> <p class="ql-block">粟作农业在当时已经达到一定规模,邯郸也成为我国史前时期的粟黍之乡。</p> <p class="ql-block">30万年前,在邯郸西部太行山东麓地区已有古人类生存,此时的古人类处于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阶段,已能制造多种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早期偏晚阶段。</p> <p class="ql-block">远古时期邯郸的开拓</p><p class="ql-block">邯郸境内自古就有古人类的活动。在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缓慢过渡中,邯郸的新桥旧石器文化遗址为河北南部最早的文化源头,距今八千年左右的磁山文化,则成为新石器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仰韶文化时期的后冈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百家村类型、龙山文化时期的后冈二期文化洄沟遗址等地层叠压清晰。进入国家阶段后,邯郸的先商文化遗迹遍布西部山区丘陵地带,商、周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揭示了邯郸文化厚重有序的文化渊源。</p> <p class="ql-block">离宫别馆的星空。</p> <p class="ql-block">熊猫系列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造父族为赵氏。</p> <p class="ql-block">邯郸西依太行,东跨平原,黄河故道、漳 滏、洺、卫河纵横其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商族文化在此起源、发展,战国时代为赵国都城,汉代是著名商业都会。汉末邺城崛起,魏晋南北朝时相继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国都,兴盛近四百年。</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降,大名藉运河而兴,洺、磁扼形胜滋衍,金戈铁马纷扰历史云烟。宋金元明清,广平、大名路府并立于此,耕读传家,世风敦然。清末铁路贯通,新学渐兴,工矿略显,为近代邯郸复兴之启端。民国时期近代工业行进艰难,民族危机日益逼悬。抗战烽火遍燃冀南,革命老区肇始元元,邯郸儿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勤劳的邯郸人民勇于进取,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今天我们建设富强、文明、美丽区域中心城市新邯郸的动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织絇邯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公元前六世纪中叶,邯郸已属于晋国范围,文献中有“邯郸胜击齐之左”、卫公子鱒(音专zhuān)“织約(音渠qú) 邯郸终身不言卫”等记载。前五世纪初,已置“邯郸大夫”,是今河北最早的城邑之一。古城五氏(也叫寒氏,即午汲古城)也出现于文献,邯郸已是著名工商大邑。</p> <p class="ql-block">跻身七雄</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邯郸的辉煌</p><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赵国建立后,邯郸逐渐发展成为赵国逐鹿中原的门户。赵敬侯迁都邯郸后,对邯郸的营建,使其成为战国时期的王城典范。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经济、商业、文化的繁荣,赵国跻身战国七雄,造就了邯郸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兽足铜蠖鼎。</p> <p class="ql-block">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午汲镇村北,1956年发掘,时代为春秋至汉代,平面呈长方形,总面积近69万平方米。有学者推测此城为春秋时期邯郸午的封邑“五(午)氏城”。</p> <p class="ql-block">邯郸之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51年前后,晋国赵氏庶系赵胜"别封邯郸",史书中称其为“邯郸胜”。前497年至前491年晋阳赵简子与邯郸午发生大规模战争,最终赵简子占有了邯郸、柏人。公元前五世纪中叶,“三家分晋”,赵国建立,占据着太行山东西两部及山西中北部。邯郸成为赵国南部重要的城邑。</p><p class="ql-block">侯马盟书于1965年发现于晋国新田遗址,共出土有5000余件写有朱色文字的石片、石圭、玉片等,其中可辨认的有600余件。《侯马盟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毛笔书写的书法真迹,填补了我国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空白。盟书根据内容分为宗盟类、纳室类、委质类、诅咒类、卜筮类及其它类,共六类十二种,为我们研究春秋末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1995年10月,《侯马盟书》被评为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赵简子(?一前476年)名鞅,又名志父,谥“简”,春秋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他是晋国的正卿,执掌晋国军政大权50余年。公元前513年,他把《范宣子刑书》条款铸在一个大铁鼎上,向民众公布了晋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着晋国由礼治走向法治。他建立了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中心的根据地,为赵氏的崛起和向北部、东部扩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赵襄子(?一前425年)名无(毋)恤,谥“襄”,赵鞅之子。赵简子卒,赵襄子袭其父晋卿之职。晋阳之战中,他临危不乱,反败为胜,最终灭掉智氏,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他心胸宽广,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对赵国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赵氏先祖世系表</p><p class="ql-block">颛顼 大业 大费 </p><p class="ql-block">助禹治水,被赐嬴姓</p><p class="ql-block">费昌 中衍 蜚廉 </p><p class="ql-block">助汤灭夏 为殷帝戊御 为纣王殉死 </p><p class="ql-block">季胜 孟增(皋狼) 衡父 </p><p class="ql-block">幸于周成王</p><p class="ql-block">造父 奄父 叔带 </p><p class="ql-block">助周穆王平乱封赵城 千亩之战救周宣王 周幽王时去周如晋 </p><p class="ql-block">赵夙 赵衰(赵成子) 赵盾(赵宣子) </p><p class="ql-block">增封耿地 辅佐晋文公 晋国首位正卿 </p><p class="ql-block">赵朔(赵庄子) 赵武(赵文子) 赵成(赵景子) </p><p class="ql-block">“赵氏孤儿”</p><p class="ql-block">赵鞅(赵简子)</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兽型纹样。</p> <p class="ql-block">赵都邯郸</p><p class="ql-block">春秋后期,邯郸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冶铁中心,其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数量相当可观,具备了都城的物质基础。邯郸背靠太行,南临漳河,靠近中原,邻接齐魏,是“四战之地”,军事地位也非常重要。为加强对太行山以东地区的有效控制,进而储备力量,图取发展,赵国选择了当时已经兴起的邯郸作为都城,赵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因此由黄土高原腹地走向平原。</p> <p class="ql-block">赵敬侯像</p><p class="ql-block">赵敬侯(?一公元前375年),嬴姓,赵氏,名章,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386年至公元前375年在位。公元前386年,他将都城迁到邯郸,开创了邯郸战国时期158年的赵都历史。</p> <p class="ql-block">列国都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赵国定都邯郸后,政局形势内忧外患。为摆脱困局,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突破重重阻力,毅然实行胡服骑射改革,由此赵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从公元前296年起,赵国先后攻灭中山,击败林胡、楼烦,向西北拓地千里至大漠阴山脚下,不仅使赵国转危为安,而且南北领土连成一片,疆域空前辽阔,迎来了雄强之国的全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年-前295年),名雍,赵肃侯之子,赵国著名的国君。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胡服骑射”改革,赵国迅速强大,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他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p> <p class="ql-block">赵王陵二号陵出土 青铜马</p> <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影响</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作为一场军事、文化的大变革,使得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增强,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赵国灭中山,破林胡、娄烦,设云中、雁门和代郡,筑长城,一跃成为与齐、秦相伯仲的军事强国。胡服骑射改革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加强了民族的融合与交往,并对后世服饰制度起到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青铜兵器。</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柱状足铜甗</p><p class="ql-block">战国(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p><p class="ql-block">邯钢北大门战国墓葬出土 </p> <p class="ql-block">凤鸟形青铜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济繁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赵武灵王开疆拓边的战争,为赵国开创了一个领土辽阔、和平安定的崭新局面。从此赵国农业得到发展,并带动了冶铁、铸铜、酿酒、贸易等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兴旺,赵国国力达到强盛,国都邯郸也因此成为漳、河之间经济繁荣的大都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业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生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再加上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有很大提高。赵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举措,扩大亩制、减轻赋税,兴修水利,到战国中期,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号称“粟支数年”,最终雄踞七雄之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工业发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在粮食生产富足的基础上,各项手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冶铁与铸铜是赵国最为重要的两个手工业部门,除此之外,酿酒业、制陶业、玉石制造以及丝麻纺织业也在赵国手工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都城邯郸由于独特的资源条件以及先进的冶炼技术,与楚国的宛、齐国临淄并驾齐驱,成为战国著名的冶铁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商业都会</p><p class="ql-block">邯郸地处交通要道,商贾往来,贸易频繁,各国货币流通,种类繁多,如布币、刀币、圜钱等。赵都邯郸发展成为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商业都会之一,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纷纷前来从事商品贸易,吕不韦、郭纵等商业巨贾都曾长期在邯郸经商。</p><p class="ql-block">吕不韦</p><p class="ql-block">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他善于囤积居奇,积累起千金家产,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后辅佐嬴政(秦始皇)登上王位,被尊为“仲父”。他还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是始于商代、盛于春秋战国的一种青铜敲击乐器。编钟是多枚依大小和音高次第组成悬挂的青铜乐器。编钟在不同的时期还有甬钟、纽钟和镈钟等形制。编钟既是乐器也是礼器,为众乐之首,一般要“天子”“公侯”“大夫”等贵族才能使用。编钟的大小、数量编制也不同,有“大架”“中架”“小架”之分。汉代以后,编钟主要用于皇帝祭祀大典等重大礼仪活动中,平时的享宴、乐舞中较少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纷争的局势,促使诸多文人雅士、青年才俊相聚邯郸。他们纷纷著书立说,评议时事,百家争鸣,智慧的火花在这里交流碰撞,学术思潮空前高涨,邯郸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思想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磬,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我国古代产生最早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被作为贵族身份或权力的象征,是乐悬制度的实际体现者。商代以前的磬都是单个悬挂敲击,到了周代,出现了成组的磬,即编磬。古代文献中说“磬声清越”,它和音质宏亮的钟合称为“金石”,是古代音乐“八音”中两种主要乐器,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礼乐制度”的重要实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