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榫卯承风雨,三晋飞檐阅古今(下)

小雨点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那气势磅礴的巨型壁画,宛如一幅幅凝固的史诗画卷,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绝伦的技艺、细腻入微的笔触,在巨大的墙壁上绽放出璀璨的艺术光芒,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佛教世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佛本无相,却垂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看香火在石隙间生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魏的风穿过衣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将慈悲刻进人间</p> <p class="ql-block"> 穿过普光明殿的荫蔽,山门殿宛如一处秘境入口,通往恢弘的上华严寺大雄宝殿。这座看似低调的院落虽为陪衬,却暗藏乾坤:殿内哼哈二将塑像威风凛凛,霸气十足;香樟木佛像温润沉静,尽显慈悲法相,皆是不容错过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 穿过殿宇,拾级而上,承载大雄宝殿的高台巍峨矗立。这座重建于辽代旧址之上的金代建筑巨作,承袭唐代建筑的雄浑气韵,气度雍容不凡。九间面阔、五间进深的宏大格局,高悬的巨匾上遒劲有力的题字,屋脊两端造型罕见、气势磅礴的琉璃鸱吻,无不彰显着其在国内寺院建筑中的至尊地位。</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作为华严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瑰宝,宛如凝固的历史诗篇。其设计精妙承袭唐代建筑遗韵,又融入辽代匠人的独特巧思,飞檐斗拱间尽显雄浑大气,梁柱榫卯处暗藏精湛技艺。这座千年古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典范,更以独特的辽代风格,无声诉说着往昔岁月的辉煌,静静展现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  步入薄伽教藏殿,佛坛之上三十一尊辽代彩塑静默伫立,每一尊都是穿越千年时光的艺术瑰宝,承载着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造诣。其中,一尊合掌露齿的胁侍菩萨最为惊艳夺目:她上身半裸,体态丰腴柔美,线条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双手虔诚合十置于胸前,唇角轻扬,一抹浅笑间,皓齿微露,尽显温婉灵动;身姿微倾,左脚轻抬,重心自然落于右腿,姿态优雅,仿佛正踏着韵律翩然起舞。著名学者郑振铎盛赞其为“东方维纳斯”,这尊塑像以超凡的艺术感染力,将辽代工匠对人体美学的精妙理解与佛教造像的庄严慈悲完美融合,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不朽之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于鸱吻飞卷的脊线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窥见游牧豪情在云间奔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壁藏咬合的榫卯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触碰千年匠心凝固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  这座千年古刹历经多朝修缮扩建,每一尊雕塑都是时代的印记。不同时期的工艺技法在此交汇,多样的材质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各异的形态诉说着历史的故事。当目光掠过这些精美的雕塑,仿佛能触摸到朝代更迭的脉络,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感受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p> <p class="ql-block">  43.5米高的华严宝塔巍峨矗立,不仅是区域内的制高点,更是中国现存第二大榫卯木构建筑奇观。踏入宝塔前,需套上鞋套守护这份历史厚重感。盘旋而上的陡峭阶梯虽考验勇气,却也增添了探秘的仪式感——当你抵达不同层檐时,窗外的古城风光次第铺展,令人心醉神迷。最令人惊叹的是宝塔下层的纯铜地宫,这座耗资百吨精铜打造的地下佛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千佛地宫。千尊佛像金光熠熠,排列如星河璀璨,将地宫映照得辉煌夺目。地宫中央,舍利宝塔庄严肃穆,其中供奉的元代高僧慧明法师舍利,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禅意与信仰之光,每一道流转的铜光,都在诉说着古老而神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快门轻启的刹那,飞鸟剪破檐角的流云,将千年时光剪成碎片。红墙黄瓦半掩于苍翠古木间,似藏着岁月深处的秘语。飞檐翘角欲与天穹试比高,檐下铜铃在穿堂风里低吟浅唱,叮咚声如散落的珠玉,在空廊中荡开层层涟漪。漫步青石小径,檀香裹挟着草木清芬沁入肺腑,悠悠钟声撞碎风声鸟鸣,谱成一曲空灵的禅意乐章。每一块斑驳的砖瓦、每一道雕刻的纹理,都在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让人沉醉于这方静谧天地,与千年岁月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  五龙壁静立善化寺山门前,以磅礴气势诉说着四百余年的风云变迁。这座琉璃照壁原是城南兴国寺的山门屏障,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 年),历经岁月洗礼与数次迁徙——1980 年,它从原址迁至善化寺西跨院封存;2008 年,才最终落定于如今的显赫位置。壁身长19.9米、高7米、厚1.48米,五条琉璃巨龙盘踞其上,居中正龙昂首怒目,龙须飞扬,四周四龙环绕呼应,龙身腾跃于云海波涛间,琉璃釉彩在阳光下流转生辉,尽显明代琉璃工艺的精湛绝伦与皇家气象。</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八大辽构”之一的善化寺,承载着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璀璨华章。这座千年古刹肇始于唐开元年间,初名开元寺,历经岁月更迭,五代后晋时更名为大普恩寺,直至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御赐“善化寺”之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座寺院依循坐北朝南的传统规制,采用廊院式布局,建筑群落错落有致。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望去,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次第而立,形成庄严肃穆的空间序列。其中,大雄宝殿两侧,观音殿与地藏殿左右呼应;而在大殿前方两侧,曾建有文殊阁与普贤阁,虽文殊阁现已不存,但其对称布局仍彰显着“伽蓝七堂”古制的精妙设计。这座古寺以近乎完整的辽金建筑风貌,成为研究古代佛教寺院建筑的珍贵活化石,静默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九龙壁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这座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的琉璃巨作,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巍峨照壁。其规模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壁身长45.5米,高8米,厚达2.02米,凭借悠久的建造年代与雄伟的体量,当之无愧地荣膺我国九龙壁之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整座九龙壁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精妙拼砌,每一块琉璃砖皆历经匠人精心雕琢、细腻彩绘。九条巨龙腾云驾雾,形态各异,或昂首咆哮,或曲身盘旋,琉璃表面釉彩斑斓,在阳光下流光溢彩。龙身鳞片、爪牙细节纤毫毕现,流云、波涛纹饰栩栩如生,尽显明代琉璃工艺登峰造极的精湛水准,堪称古代建筑艺术的不朽杰作。</p> <p class="ql-block">  离开九龙壁,沿着和阳街西行,行至前方十字路口,便抵达大同古城中心最负盛名的四牌楼。四牌楼由四座巍峨的牌楼组成,矗立在古城交通要冲。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呈十字形交汇于此。四座牌楼分别正对四条主街,围合成规整的正方形布局,每座牌楼皆以其所面对的街道命名,巧妙地将街道名称与建筑融为一体。四牌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由大将军徐达主持修建,意在彰显军威、歌颂功德。据史料记载,初建时的牌楼高达三丈有余,呈“口”字形分布,面朝四方,不仅是古城交通的核心枢纽,更象征着城市的中心地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暮色浸染的天空中,残阳如熔金般缓缓西沉,将余晖毫不吝啬地倾洒在大同古城的四牌楼之上。鎏金的光线勾勒出飞檐翘角的轮廓,斗拱间斑驳的岁月痕迹被镀上一层柔光,朱红立柱与青灰匾额在光影交错中更显古朴厚重。檐角悬挂的铜铃随风轻晃,叮咚声与古城街巷里渐起的烟火气交织,恍若穿越六百年光阴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城墙根下,黛青色的城砖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垛口间流淌着蜿蜒的金边。护城河波光粼粼,将天空的绛紫色揉碎成点点碎金,倒映着远处鼓楼、钟楼的剪影。街巷深处,四合院的屋脊此起彼伏,青瓦白墙被夕阳晕染成蜜糖色,偶尔掠过的归鸟划破宁静,翅膀尖儿也沾染上暮色的瑰丽。暮色四合时,四牌楼宛如镶嵌在古城中央的琥珀,封存着千年平城的繁华旧梦,又在夕阳余晖中续写着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走进晋祠,仿佛翻阅一部立体的中国古建筑史书。这里的古建群落跨越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时代脉络清晰连贯,建筑类型包罗万象,从宋代飞檐翘角的殿堂楼阁,到金代雄浑大气的梁架结构,从元代古朴豪放的斗拱形制,到明清精雕细琢的装饰艺术,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工艺密码与审美意趣。</p> <p class="ql-block">  作为国内唯一完整荟萃五个朝代建筑精华的古建筑群,晋祠堪称一座露天的古建筑博物馆。圣母殿的宋代木构以“减柱营造法”开创建筑史先河,鱼沼飞梁的十字形桥体被誉为“世界最古老立交桥”;献殿的金代构造简洁疏朗,水母楼的明代琉璃流光溢彩,文昌宫的清代雕梁画栋……不同时期的建筑杰作在此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千年来中国古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触摸到凝固在砖瓦间的历史温度。</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宝”鼎立,以凝固的建筑语言诉说千年匠心:</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作为晋祠核心建筑,圣母殿尽显庄重典雅之美。飞檐斗拱间流淌着宋代建筑的雄浑大气,殿内43尊宋代彩塑更是稀世瑰宝。侍女像神态各异、衣袂飘飘,或温婉浅笑,或凝神思索,将宋代泥塑艺术推向巅峰,每一尊都是穿越时空的匠心之作。</p><p class="ql-block">• 鱼沼飞梁:十字形石桥宛如振翅欲飞的大鹏,架于碧水之上。其独特的十字桥形不仅造型奇巧,更开创了桥梁建筑的先河,被梁思成誉为“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孤例”的无价遗存。八角石柱与斗拱交错支撑,倒影映于池面,形成虚实相生的绝美意境。</p><p class="ql-block">• 献殿:这座祭祀时陈列贡品的殿堂,堪称古代建筑智慧的典范。整座建筑结构简洁精巧,四周栏墙采用镂空设计,穿堂风可自由穿梭,天然形成恒温空间,被誉为“古代天然冰箱”。通透的建筑风格既保证了贡品新鲜,又在庄重肃穆中增添灵动之美,是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匾”鼎立,笔锋流转间镌刻着岁月的厚重与文人的风骨:</p><p class="ql-block">“难老”匾额高悬于泉亭之上,取自《诗经》“永锡难老”,笔力苍劲雄浑,与下方汩汩不息的难老泉相映成趣,既咏叹泉水千年长流的生机,亦暗含对永恒生命力的礼赞;</p><p class="ql-block">“对越”巨匾气势磅礴,悬于献殿正中,语出《诗经》“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字体端庄遒劲,一笔一划似在诉说对先贤的崇敬,与祭祀殿堂的肃穆氛围浑然一体;</p><p class="ql-block">“水镜台”匾额古朴典雅,镶于戏台之上,“水镜”二字既点出戏台临水而建、倒影如镜的景致,又暗喻戏曲如明镜般映照人生百态,书法行云流水,与飞檐翘角的戏台共同勾勒出灵动的古典美学。三块匾额跨越时空,以墨韵书香为晋祠注入灵魂,成为凝固的文化诗篇。</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绝”鼎立,跨越时空诉说着岁月的传奇与匠心的永恒:</p><p class="ql-block">周柏如龙蟠翠盖,扎根于周代的土壤,历经三千载风霜雨雪,枝干虬曲苍劲,树皮皴裂如镌刻的岁月密码。它以倔强的姿态穿透历史烟云,见证朝代更迭,被视为“活的文物”,每一道纹理都承载着时光的重量。</p><p class="ql-block">宋代彩塑堪称凝固的宫廷画卷,43尊侍女像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她们或拈花浅笑、或抱物沉思,襦裙褶皱细腻逼真,眉目流转间藏尽宋代宫廷的生活百态,将匠师对人物神韵的精妙捕捉定格千年,是研究宋代服饰、礼仪与艺术的“立体教科书”。</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作为晋水之源,自北齐起便滋养一方。泉畔古亭始建于北齐,现存建筑虽经明嘉靖年间重建,仍保留着北朝建筑的雄浑遗韵。傅山先生手书的“难老”匾额高悬亭间,笔势跌宕如泉水奔涌,与终年澄澈不息的泉流相映成趣,诠释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的永恒意境。</p> <p class="ql-block">  踏出晋祠斑驳的门槛,掌心仍残留着古柏树皮的粗糙触感,千年岁月的厚重感在胸腔翻涌。既为解开周柏唐槐背后的神秘往事雀跃不已,又因即将告别这座文化宝库而泛起淡淡怅惘,复杂心绪如蛛丝般在心头交织缠绕。随着脚步与琉璃瓦渐行渐远,圣母殿彩塑的精美仍令我惊叹,鼻尖萦绕着古碑墨香与袅袅香火的混合气息。此刻,整个人仿佛被厚重历史填满,既震撼又充实,满是不虚此行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处榫卯的咬合都是匠心的传承,每一角飞檐的翘起都是岁月的见证。它们静默地立于时光之中,看尽了三晋大地的沧桑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代人的智慧与情感。这些建筑不仅是凝固的艺术,更是活着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每一个驻足的人都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灵动。风雨千年,匠心依旧;飞檐之下,古今交融。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奇迹,更是文化的根脉,提醒着我们:唯有珍视传统,方能筑梦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