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i>退 休 后</i></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天,当很多人还在晨梦里的时候,我便起身蒸煮早茶,送孙子上学,这些安顿好,我总在这时候摊开方格纸,哪怕老花镜后的目光总在纸页上打滑,指尖捏着的钢笔也因手抖而留下歪斜的字迹——可这每日的伏案,早已成了退休后刻进晨光里的程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菜市场的葱蒜韭菜的腥气、楼下银杏树的落叶、老友打来的唠嗑电话,这些都成了笔尖下的素材。有次为了记清楼下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童趣,我在他们跟前站了许久,看他们灵巧的小手用力打烟卡,头发瓣上的汗水打湿了楼台上的水泥地面。回家落笔时,墨色在纸上洇开,竟写出“稚子争挥手,喧腾汗满腮。风掀烟卡起,笑语落楼台。”这情趣盎然的句子,让我在黄昏里反复读了好几遍,像孩子一样不能自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伴总说:“老头子,你眼睛不好,别老写了。”可我知道,若有一日没在方格纸上划拉些什么,心里就像晾在竹竿上的衣裳被风吹走,空落落的慌。记得有回生病卧床,强撑着坐起来摸笔,写了一句“咳嗽震落了窗台上的灰尘,却震不散想写字的念头”。放下笔,竟觉得呼吸都顺畅了些。文字于我,像是老树根须扎进泥土里的踏实,是把日子嚼碎了再重新捏成摆件的童趣。</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坚持每日笔耕不辍,竟日积月累,出了一个小册子,名曰:《堇色流年》。她由三峡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主要收录有诗词、散文、小说,共三十八万字。</p><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进书房时,我常对着满桌的稿纸发愣。那些歪扭的字迹里,有晨跑时遇见的第一声鸟鸣,有给老伴炖银耳汤时砂锅冒出的热气,还有在市场摆摊卖菜的老爷爷,老奶奶鞋子上的泥土气。原来老眼昏花也有妙处,模糊了远处的喧嚣,却让近处的烟火格外清晰——而我笔下的字,正是从这些烟火里采来的星光,哪怕微弱,也要在退休后的时光里,给自己点一盏亮堂堂的灯。记得有一次,街上碰见一个高中的老同学,四十多年了,不曾见面,俩人聊了很久,多有感慨。后来回到家里,落笔写出:“商海洒汗水,文坛咏诗书。古城新貌艳,吾等鬓毛疏”的感叹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啊,日子慢得像屋檐下的滴水,可我握着笔,就觉得每一滴水都落进了心湖。或许这就是老来的福气:能把晨光泡进茶里,把晚霞揉进墨里,在横竖撇捺间,把看似平淡的日子,写成自己舍不得丢掉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