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的老家——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大康街村。大康街村地处太行山东麓的丘陵地带,滹沱河北岸 和灵寿县相邻,它的南侧紧挨着黄壁庄水库,东、西、北侧有田营、康家、赵家岸、白家岸、 张家庙村。</b></p> <p class="ql-block"><b>大康街村庄不大,只有百十户人家三百多人,村子是由康、赵两个姓氏组成的。村庄有东西大街,石坡往西姓“赵”,石坡往东姓“康”。我们家住在大街南边的罄里。</b></p> <p class="ql-block"><b>这里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村民世代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及家禽饲养为生,生活虽然贫瘠但平静安详,村民两姓亲如一家。</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打碎了这里的宁静。日本鬼子的铁蹄踏进了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日本鬼子的扫荡,烧毁了二百多间房屋,致二十多位村民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b></p> <p class="ql-block"><b>平山县是老革命根据地,是抗战时期河北省的主战场之一。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之战中,无数英烈用生命诠释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铮铮铁骨。</b></p> <p class="ql-block"><b>平山县大康街村在当地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小村庄,因为当时全村只有三百多人,但参加革命投入抗战的就有八十多人,其中有十八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就是当时全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的真实写照。</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10月,八路军来到家乡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我父亲那年12岁参加了儿童团,1939年3月,刚满14岁的他参加了八路军,一直在《晋察冀日报》电务部工作,期间担任过电台台长。</b></p> <p class="ql-block"><b>上面这张照片前排带着耳机抄写电文的就是我的父亲。他曾经说过:“日本鬼子投降的消息他是第一个收听到并转发出去的”。照片目前保存在马兰村《晋察冀日报》旧址陈列馆里。</b></p> <p class="ql-block"><b>上面这张照片是1945年12月在北平西部行军休息时拍的,右数第三个是我的父亲,照片虽然老旧发黄看不清了,但我还是能分辨出父亲那熟悉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b>1943年反“扫荡”开始,报社人员组成了抗日武装,他们一边办报,一边打游击。那时共产党组成的抗日武装就是这个样子,看着都是“土八路”,就是这样一支缺少武器弹药、缺衣少食的队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八年抗战。</b></p><p class="ql-block"><b>前排右一,我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b>大康街村虽然很小,但参加抗战的人员比例很高,在平山县名列前矛,在全国也不多见。</b></p><p class="ql-block"><b>2015年,平山县委、县政府、县民政局特批,在大康街村修建了一座《英烈园》,以纪念本村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十八位烈士和本村八位抗战期间参加革命,解放后去世的地厅级干部,我父亲就是其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这些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十八位烈士。</b></p> <p class="ql-block"><b>抗战期间,日寇扫荡致二十三位无辜村民被杀、被抓、失踪,现将遇难村民立碑铭记,永世后人。</b></p> <p class="ql-block"><b>这些是抗战初期参加革命,解放后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都是省厅级干部。</b></p> <p class="ql-block"><b>墓碑左面第一个是我的一个伯伯,参加过淮海战役,那时他是一个团长。他的后面是我的父亲,小时候他们是玩伴,死后仍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回望这段血火淬炼的岁月,中华民族以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惨重代价,书写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最悲壮、最辉煌的篇章。这场胜利不仅重塑了民族命运,更锻造了跨越时空的精神长城,至今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熠熠生辉。</b></p> <p class="ql-block"><b>八十年后的今天,抗战精神已化作民族基因。今天我们来这里祭奠死难的烈士,这既是对烈士英灵的最好告慰,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世代传承!</b></p><p class="ql-block"><b>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精神丰碑永世长存!</b></p> <p class="ql-block"><b>下面这位是大康街村民赵保胜,是一名老党员,英烈园是他最早提出在他的筹备主持下完成的,他说“我们筹建英烈园就是一个目的,传承!让子孙后代记住80年前一个小小的河边小村庄牺牲了十八位烈士。被杀、失踪了二十余名村民。被烧房屋二百四十余间。九死一生走出了8名厅局级老革命。苦难之重、损失之大、为党为国为民贡献之大,全国、全省、全县、十里八乡少有!因此,我们健在的这些人有责任、有义务传于后人,传于世人。这是八十年前抗战抗争的一个红色经典!也是子孙后代的一笔政治财富”。</b></p> <p class="ql-block"><b>他还说“十年前建成了烈士墓碑区、立上了村名遇难碑。英烈园开园十周年现在将8名老干部魂归故里!并简单的将村苦难与荣光布置展示。众筹建者心尽到!生不憾!义务、善举、责任、足矣!”</b></p><p class="ql-block"><b>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高尚的善举,他们为后人留下的是精神食粮!</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今天的大康街村</b></p> <p class="ql-block"><b>后记:</b></p><p class="ql-block"><b> “我哥哥终于回家了,他再也不会孤单啦!”看着眼前刻有“赵春祥烈士”字样的墓碑,80岁的村民赵旭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儿时曾亲眼看到过八路军与日本鬼子进行战斗场面的他,直到长大以后才知道亲哥哥早已在战场牺牲。但直到昨日上午,他才得以和赵春祥“见面”,以后的日子里,他随时都可以到《英烈园》看看哥哥了。</b></p><p class="ql-block"><b> 记者看到,除了安放18位烈士墓碑的安葬区,《英烈园》内还设置了纪念林、在外老干部归葬区、遇难村民纪念区、抗战物品陈列区等待建区域。筹建小组表示,《英烈园》全部完工后,将形成完整的八年抗日战争历史缩影。还原一个真实的抗战中的大康街村。</b></p> <p class="ql-block">附:大康街村18位牺牲烈士名单</p><p class="ql-block"> 康黑娃,男,1925年出生,1943年牺牲在灵寿。时任晋察冀军区某部5团战士。</p><p class="ql-block"> 康秋秋,男,1911年出生,1940年牺牲在本村。时任某武工队排长。</p><p class="ql-block"> 康三拴,男,1923年出生,1946年牺牲在获鹿,时任平井获支队排长。</p><p class="ql-block"> 康信,男,1923年出生,1944年牺牲在南甸白雁村,时任平山县某大队战士。</p><p class="ql-block"> 康狗保,男,1914年出生,1940年牺牲在娘子关,部队不详,战士。</p><p class="ql-block"> 康贵良,男,1926年出生,1947年牺牲在定县清风店,时任某部6纵队16旅47团战士。</p><p class="ql-block"> 康贵群,男,党员。1920年出生,1948年牺牲在张家口,部队不详,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康过斗,男,出生年月不详,1947年牺牲在南甸,所在部队及职务不详。</p><p class="ql-block"> 康蔓东,男,1920年出生,1938年牺牲在灵寿,时任平井获支队7大队战士。</p><p class="ql-block"> 康荣贵,男,1922年出生,1948年牺牲在张家口,部队不详,排长。</p><p class="ql-block"> 赵春吉,男,1923年出生,1945年牺牲在温塘,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特务团护士长。</p><p class="ql-block"> 赵春祥,男,1917年出生,1941年牺牲在滚龙沟,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5团战士。</p><p class="ql-block"> 赵山林,男,1913年出生,1940年牺牲在下槐镇建都口村,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特务团战士。</p><p class="ql-block"> 赵文斌,男,1918年出生,1942年牺牲在回舍镇回舍村,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特务团副排长。</p><p class="ql-block"> 赵文平,男,1919年出生,1941年牺牲在建都口,所在部队及职务不详。</p><p class="ql-block"> 赵喜林,男,1920年出生,1941年牺牲在山西省五台县,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特务团战士。</p><p class="ql-block"> 赵子林,男,党员。出生年月不详,1947年牺牲,牺牲地不详,所在部队及职务不详。</p><p class="ql-block"> 赵栓波,男,1918年出生,牺牲时间及地点不详,时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特务团战士。</p> ZRX <p class="ql-block">2025.05.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