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25年5月22-5月23日,为期两天的成都市庞义名师工作室 2025 年集体研修活动,如一场浸润心灵的春雨,让我在德育工作的认知与实践层面收获颇丰。从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的校园参观到专家们高屋建瓴的专题讲座,从同行们的经验分享到具体案例的深度剖析,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视野。<br> 一、理念革新:在时代浪潮中锚定德育坐标<br> 庞义校长在《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育人理念的转变》讲座中强调,德育工作已从传统的 “规范灌输” 转向 “价值引领”,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育人体系。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德育必须打破 “说教式” 壁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的细微处 —— 无论是参观校园时所见的文化长廊设计,还是交流研讨中提及的 “生活化德育课程”,都印证了德育应如春风化雨般渗透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特别是王平老师在《引领・笃行・成长》讲座中提到 “德育要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其分享的将生物学科中的生态伦理转化为德育素材的案例,为我提供了跨学科育人的新思路。<br> 二、实践赋能:在经验碰撞中提炼育人智慧<br> 李毅老师在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中呈现的 “问题学生转化三步法”(共情沟通 — 目标拆解 — 正向强化),让我深受触动。他分享的 “通过班级绿植领养计划培养责任意识” 案例,将抽象的德育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活动,这种 “以小见大” 的育人策略极具借鉴价值。而张维老师主持的交流研讨环节中,各学校代表分享的 “家校协同德育共同体” 建设经验,如 “家长德育课堂”“亲子实践日” 等创新做法,让我意识到德育工作必须突破学校围墙,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合力。<br> 三、专业觉醒:在专家引领中明晰成长路径<br> 王平老师以 “十四年毕业班德育实践” 为脉络,讲述如何从 “学科教师” 向 “德育导师” 转型的历程,其 “蹲下来倾听学生心声” 的教育理念,与庞义校长强调的 “德育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形成呼应。两位专家的成长故事让我明白,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情怀,更需专业支撑 —— 无论是王平老师主持的省级科研课题成果,还是庞义校长对基础教育育人理念的深度解读,都彰显了 “科研赋能德育” 的重要性。这促使我反思自身实践,计划将班级管理中的问题转化为小课题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育人实效。<br> 四、团队聚力:阅读赋能教育实践<br> 读书分享环节中,郝君、陈鲁毅、张维老师分别推荐了《这样教育学生才有效》《儿童技能教养法》《青春期关键对话》,聚焦手机管理、技能培养、青春期沟通等热点议题。郝君提出“契约式管理”破解手机困局;陈鲁毅以“技能拼图发”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张维老师则通过“对话五步法”厘清青春期教育雷区与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让阅读成为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的有力抓手。<br> 研修落幕,但育人之路永不止步。当我整理着专家讲座的笔记、同行分享的案例时,心中已勾勒出新学期德育工作的改进蓝图:将 “生活化德育” 理念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尝试开发 “学科德育微课程”,并推动家校共育从 “活动参与” 向 “理念共建” 升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