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乾坤藏至道-程波的多维文化守护之路

《北京美术》编辑部

<p class="ql-block">画/程波 文/司源</p> <p class="ql-block">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迷宫里,我们常常迷失于"形而下"的物质追逐。凝视程波老师的泼墨山水,那些氤氲的墨色与流动的水痕,恰似一把打开"形而上"精神世界的钥匙。作为新安画派的薪火传人,他以水墨为舟楫,将道家千年的深邃哲思化作笔墨语言,在方寸宣纸间勾勒出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桃源。</p> <p class="ql-block">程波老师如一颗多面棱镜,折射出令人惊叹的璀璨光芒。他既是深谙艺术古玩价值的资深藏家,以慧眼收藏岁月沉淀的瑰宝;又是陶瓷艺术领域的革新者,用匠心重塑泥土的生命;还是挥毫泼墨的写意大师,以笔端勾勒万物神韵;更是古建筑保护的赤诚卫士,以行动守护历史的温度。每一个身份背后,都藏着他对艺术与文化的极致热爱与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程波老师的没骨法泼墨山水,看似消解了传统绘画的轮廓束缚,实则暗合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智慧。在他的作品中,他摒弃了传统皴法的刻意雕琢,任由水墨在宣纸上自由渗化,山体的轮廓在浓淡交织中若隐若现,仿佛天地初开时的混沌未分。这种创作方式,恰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师不是在描摹山水,而是以笔墨为媒介,让自然本身的生命力在宣纸上流淌。细看他的作品,焦墨与淡墨的碰撞中暗藏玄机:浓墨处如道家"玄之又玄"的深奥,淡墨处似"虚室生白"的澄明。这种处理方式,既延续了新安画派"师造化"的传统,又注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哲思。创作时,程波恰似那破茧而出的蝶,褪去世俗纷扰的茧缚,让心灵与自然万象直接对话,最终达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逍遥境界。</p> <p class="ql-block">程波对虚实关系的精妙处理,堪称道家哲学的视觉化诠释。他用酣畅淋漓的泼墨,以雄浑壮阔的大块面晕染出山峦的巍峨厚重,却在留白之处暗藏玄机,这种"计白当黑"的手法,正是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生动演绎。那些看似空无一物的留白,实则是天地灵气汇聚的无形脉络,氤氲着流转不息的气韵。</p><p class="ql-block">作为陶瓷艺术大师,程波老师将道家"变易"思想融入新彩瓷画创作。他在瓷胎上探索"水墨瓷韵"的可能性,通过釉料的厚薄、烧制的温度变化,让传统水墨在瓷器上呈现出别样的肌理效果。这种创新,恰似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实践——在传统中寻找突破,在创新中守护根本。他将泼墨山水的酣畅淋漓与陶瓷的温润质感结合,釉色的流动与墨色的沉淀相互映衬,形成"器以载道"的独特美学。这种跨界探索,不仅延续了新安画派"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更以现代艺术语言诠释了道家"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智慧。</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程波老师的画作前,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他以水墨为媒介,将道家的宇宙观、生命观、美学观熔铸于方寸之间,为我们点亮回归精神家园的灯塔。从这个维度来看,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道"的容器,凝结着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生命本真与宇宙奥义的深邃哲思,静默诉说着千年文明的精神密码。这正是程波老师艺术的真正价值:他让我们在水墨的氤氲中,听见了老子"大音希声"的回响;在瓷釉流转的光泽里,看见了庄子"逍遥游"的超然气度。当我们读懂了这些作品,也就读懂了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哲学基因——它不在远方,就在这一笔一划的水墨交融中,在这虚实相生的艺术韵律里。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近距离欣赏程波的作品,一同感受这份艺术与哲学交融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