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首拍 - 红耳鹎(bēi) Red-whiskered Bulbul

jing jing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2日,我们姐弟驱车前往老宅。半路上忽然接到外甥女夫妇的消息,说也要同行。便择了一处街角暂作歇息,等她们会合。</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的街道早已变了模样,记忆中熟稔的场景在时光中悄然褪色,只余一丝淡淡的陌生感,萦绕心头。人常说“故园无此声”,而此刻,唯有从枝头传来的几声婉转鸟鸣,牵引出些微的亲切意趣。</p> <p class="ql-block">我轻轻推门下车,手持相机,寻声而去。那是一棵老榕树,虬枝盘曲,浓荫蔽日。鸟声清亮,似在枝叶深处轻盈穿梭,正如诗中所云:“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我仰首细寻,循声凝望,然只闻其音,不见其影。正觉妙趣横生之际,两只小鸟忽地展翅飞起,斜斜掠过,落在不远处的电线上。抬眼望去,眉眼一亮——竟是红耳鹎!那眼边一抹灵动的朱红,点缀于素雅羽色间,恰似画家信手点染,又如古诗中“点绛唇”般的清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心中顿生喜悦,连忙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久闻于美友的摄影佳作中的红耳鹎,今朝得见于斯,竟成我在祖国土地上的“首拍”。寻常等待,平淡行途,竟也因此增添了一抹自然的情趣。</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Red-whiskered Bulbul</p><p class="ql-block">学名:Pycnonotus jocosus</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又名凤头鹎,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它名字来自位于它眼睛下方的红色鹎斑,但并不总是容易被发现。红耳鹎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地区。它已被引入世界许多热带地区,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洛杉矶、夏威夷、佛罗里达、毛里求斯等地,并在那里建立了种群。其悦耳的歌声由丰富的颤音组成;鸣叫声包括高亢的嘟嘟声、悠长的嗡嗡声和尖锐的“噼啪”声。该种是亚洲笼鸟贸易中的常见物种。以水果为食。</p> <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是中型鸣禽,长17-23厘米,重23-42克, 翼展为28-30厘米.上体棕色,下体白色,侧腹浅黄色,胸部两侧具不连结的黑色环纹,与肩同高。它拥有高耸的黑色羽冠,白色的脸颊,白色的喉咙,细长的黑色髭线。鼻孔呈椭圆形,长有鬃毛。耳上有小块红色斑块,尾巴长而棕色,尾下泄殖腔区域为红色。尾羽尖端为白色。喙、腿和脚黑色,虹膜深棕色。雄鸟和雌鸟的羽毛相似。幼鸟的羽色较暗,冠羽为灰黑色,眼后没有红色斑块,泄殖腔区域为红橙色。</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是一种留鸟,在城市地区很常见,通常成对或小群栖息于花园、果园、林缘和疏林中,聚集在食物源周围,最多可达50只左右,但3到5只的小群体更为常见。红耳鹎的鸣叫声是一种独特的、悦耳的哨声,尤其是在早晨,它们会从树顶鸣叫,通常在被发现之前很久就预示着它的存在。它们在茂密的灌木丛中觅食时,会发出嘈杂的鸣叫声。捕食昆虫的方式包括:飞出空中捕捉、盘旋在树皮上采摘或在树叶间搜寻。红耳鹎以果实、花蜜花为主食,也吃昆虫和幼虫。幼鸟以毛虫和昆虫为食,成熟后则以水果和浆果为食。</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红耳鹎繁殖期为4 - 8月,期间非常活跃,经常在树梢高声鸣叫。巢筑于灌木、竹丛或低矮树杈上,由细枯枝、枯草、树皮和树叶等筑成开放式杯状巢,内垫柔软材料。一个季节可以孵化1-2窝,每窝产卵2-4枚,多为3枚。父母双方共同孵卵,孵化期12-14天。雏鸟孵化无助,全身赤裸,口腔内壁呈红色,但中线腭部除外,呈黄色。孵化后数日内,眼睛保持闭合状态。雏鸟无助,父母双方共同抚养幼鸟。幼鸟在孵化后14-18天后,羽翼丰满开始飞行,但它们可能会返回鸟巢几天,由父母喂养,然后才能完全独立。在野外,红耳鹎的寿命可达 11 年,在圈养条件下寿命可能更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