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 重游厦门(6)一一南菩陀寺

闲趣水边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五老峰下,毗邻厦门大学,是闽南佛教胜地之一,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其名称中的“普陀”源自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因位于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寓意与普陀山一脉相承,同为观音菩萨应化道场。</p> <p class="ql-block">南菩陀<b>东山门</b></p> <p class="ql-block">  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朝末年(约五代十国时期),初名“泗洲院”,至宋代寺庙规模渐扩,改称“普照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收复台湾后驻守厦门,因感念观音菩萨护佑,捐资重建寺庙,并正式定名为“南普陀寺”,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南菩陀寺规模不大,坐北朝南三进三落。和通常供奉观音的“大的佛教寺院相比,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不知为何少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多了供奉观音的“大悲殿”,这恐怕正是施琅重修南菩陀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b></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为寺院入口,供奉弥勒佛(未来佛)与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背面为韦陀菩萨(佛教护法神),象征“护法安僧”。</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b></p> <p class="ql-block">  <b>伽蓝殿</b>位于大雄宝殿的东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伽蓝”意为“僧众居住的园林”,泛指寺院。伽蓝殿供</span>奉的主要是守护伽蓝(即寺院)的护法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地藏殿</b>供奉的是地藏菩萨,通过十殿阎罗、六道轮回的壁画和雕塑,直观展现佛教“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教义,强化信众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南菩陀寺院的核心建筑,供奉释迦牟尼佛(中)、药师佛(左)、阿弥陀佛(右)三世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殿后供奉观音菩萨立像,体现“佛法僧”三宝齐聚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b>  大悲殿</b></p><p class="ql-block"><b> </b>大悲殿以供奉千手观音菩萨著称,殿内主尊为四十八臂观音(象征慈悲遍覆),建筑结构独特,屋顶为重檐歇山顶,斗拱飞檐,是闽南古建筑艺术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大悲”,取自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大悲心陀罗尼经》中记载,观音菩萨发愿“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以千手千眼遍观世间苦难,故称“大悲”。因此大悲殿成为信众祈求消灾解难、慈悲护佑的核心空间,尤其受女性信众与家庭香客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b>  法堂(藏经阁)</b></p> <p class="ql-block">  法堂(藏经阁)在佛教寺院地位甚高。因其是寺中僧人进行佛法讲说、修行交流等活动的核心场所同时亦是收藏佛教经典与文物的重要之地。南菩陀寺数百年来珍藏的明版《大藏经》、宋版《碛砂藏》等珍贵典籍,以及历代高僧墨宝、佛像雕塑,都存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洗心”</b>二字源自佛教经典思想。《佛说四十二章经》有云:“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其中“洗心”即指通过修行去除内心的贪嗔痴等杂念,回归本真的清净状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