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千灯古镇

春风秋雨

<p class="ql-block">  浦东多日的梅雨暂告中场休息,我得以出门,于六月14、15两天离开上海前往昆曲之乡的昆山,计划游览千灯古镇和歇马桥古镇,在上海站坐上K234列车半个小时在昆山站下车,闷热中在北广场还没怎么走动,昆山的梅雨就上场了。北站没有去千灯古镇的车,于是坐市内公交在南客运站倒市郊公交,一路东南而行,细雨中的班车在我对烟雨江南的欣赏中向千灯古镇奔去,得天独厚的降水优势,使得江南原野碧绿葱茏,满眼生机,这是北方所无可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公交车停靠点就在千灯古镇的门口,下了车小雨还在下着,也只好雨中游千灯了,雨中游江南古镇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雅事儿了,我乐于接受。</p> 千灯镇属于江苏省昆山市,位于昆山市东南13.5公里处,东接上海西望苏州,居两市正中间,距虹桥机场和苏州市中心都是三十多公里。千灯古镇有2500年历史,是昆曲的发源地,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的故乡,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2007年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千灯原名千墩,地处吴淞江边,吴淞江是太湖通向上海吴淞口的一条主河道,据说当年的吴淞江边有许多土墩,人们便称此地为千墩,又因这一带曾长一种青青的草,其根可做红色的染料,人们常常到此山上采茜草,于是千墩便改称了茜墩。它是苏州至上海的中心水埠,是昆南小集镇群的中心,土地肥沃,商业繁华,素有"金千墩"之美称。我们查千灯镇的历史知道,从春秋战国时期经秦汉宋元明清到民国,乃至解放后几十年,大部时间都称为茜墩,属昆山县管辖,只是在历史上个别时间称为娄县、娄治和信义。1966年4月省政府批准“茜墩”改名为“千灯”,使这个古老的地方焕发了生机,2003年12月撤千灯镇、石浦镇建制,合并成立千灯镇。<br>  日月升降,朝代更替,虽然土地还是那片土地,烟火也还是那片土地上的烟火,但是,历史的推移总是赋予这片土地以新的元素,正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千灯古镇规模并不算大,但是保存的还算完好,这里有商业气息,但是并不算浓,这是喜欢到古镇旅游的人们普遍希望看到的。因为规模所致古镇的景点也不算多,我印象较深的是古镇入口的“三桥”、梅葆玖先生题写的“昆曲发源地千灯”的石碑,千灯石板街,延福禅寺和秦峰塔,一体双眼的承福井,顾炎武祖上操心建设的凝薰桥等。 首先要说的是三桥,这是千灯水乡桥文化的精华和缩影,呈现出宋、明、清三代的不同特色,东边的小桥叫方泾滨桥,因河名方泾滨而得名,为明代特色,中间横跨尚书浦上的三孔石拱桥为恒升桥,恒升的意思是步步高升,为清代特色,西岸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是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走上三桥,就意味着跨进了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千灯古镇。<div>  千灯石板很值得介绍,此街始建于南宋年间,明清年代进一步延伸修缮。民国初年,由方远清发起、聘请朱家角名师王世昌设计修建,共铺有石板2072块,全长1500米,人称“三里石板街”,是江南古镇保存最长、最好、最完整的石板街。</div><div> 在古镇的建筑中我看到一排临水而建的三层楼房,已经全部锁门,标为“民国建筑”,和其他古建一同原滋原味的展示着历史的沧桑。</div><div> </div><div> </div> 由于古镇规模不大,我用一的小时左右的时间就游览拍摄完了,当然,这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因为我还要去下一个古镇就是歇马桥,就在出口处休息会儿,离开了这座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