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总强调要回归课本(或者回归教材),但“回归课本”究竟是什么意思?具体要怎么“回归课本”呢?</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记住,“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看书那么简单。回归课本是一定要看书的,但是,怎么看?才是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必须要有针对性地看书、做书上的练习题。</p><p class="ql-block"> 回归课本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并不是记忆所有的知识点,而是记忆那些欠缺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欠缺的,我之前介绍过一种目录复习法,就是拿着课本或者高三的一轮复习教材的目录,按照详细目录,如果你能想到这章的内容、重点、常考点、能把内容串联起来的就是你基本掌握的,有模糊或者根本构建不起来框架的,一定要好好复习,这就是你的知识盲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归课本的具体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 建议的顺序应该为:先看课本中自己欠缺的部分,看看这部分对应的一轮复习教材,再做针对这部分的练习题,接着再回头看课本,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样循环往复。</p> <p class="ql-block"> 第一,从题目到课本回归课本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回归。</p><p class="ql-block"> 用一句话总结:带着问题看书最有效。</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要学会把历次重大考试考过的试卷集中起来,按照知识板块分类,把一类的题目拿出来再看看,再做做,再体会体会(如果这个步骤自己没有做模块分类,一般的学校二轮复习会有分类训练,网络上也有很多的高考真题按模块汇编的)。还有不懂的,我们才翻开课本,对照相应章节的基本概念、公式、例题、习题统统看一看。这里必须提醒的是,光看是不够的,一定要做!一定要动手做题。</p><p class="ql-block"> 这叫做从题目到课本。这个过程基本上需要一到两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够完成。但还不够。</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从教材到题目</p><p class="ql-block"> 按照课本章节从第一章第一节一直往后看,由于有上一步骤的准备,我们看书自然就知道重点了,于是在经常考的地方认真看,边看书边体会;在经常出题的地方认真做,边做题边玩味。另外,还结合历次考试的试卷、历年高考真题试卷等,觉得需要翻题目的时候就翻一下,边翻边体会。右下方摆上笔记本、草稿纸,边体会边记录。这个记录就是最后两三天复习的重点了。</p><p class="ql-block"> 记住,掌握常考点,就能上重点。</p> <p class="ql-block"> 第三,归纳整理成体系</p><p class="ql-block"> 依据记录的笔记,翻开课本或者一轮复习资料的目录,或者把眼睛闭起来,或者拿一张白纸,开始回忆每一个学科有哪些章节,每一个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每一个考点有哪些重要的考法,经常怎么样出题,常用到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常常出错的地方是什么。这一遍的目的是为了归纳总结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这个工作一天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在高考来临之前,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查漏补缺,把课本再仔细地学习一遍。</p><p class="ql-block"> 据调查,最后阶段通过“回归课本,知识捡漏”在高考中至少可以多拿20-50分,你要知道,1分之差,在很多省份,1分就是几千人甚至几万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摘自微信公众号《信步数学茶馆》2025年6月12日。仅作为教学指引,不做他用,若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