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一种游戏叫“战斗玩儿”

开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葛枫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小时候读书的学校,叫“哈尔滨铁路局南岔铁路子弟学校”。学校规模很大,仅我们这一个年级,就有十一个班,五六百名学生。学校的主体教学楼呈“工”字型,老师们叫它“工字楼”。前些年回母校,看到施工人员正在拆除它。几年之后,再回去,一座规模更大的教学楼,巍然矗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学生多,教室少,所以学校实行的是“半日制”教学。也就是上半天的课,休半天的学。这就给孩子们带来充足的玩耍时间。只要写完“家庭作业”,其余时间可就是我们的天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可供孩子们游戏的项目很少。女孩子可以“跳猴皮筋”、“跳方格”。男孩子们实在没啥玩儿的,便模仿电影里的情景,玩起“战斗”来。怎么个玩儿法呢?就是跟着电影里面的情节学。孩子们分成两拨儿。一拨儿扮成八路军、游击队,另一拨儿假装是日本鬼子兵。“小八路”手里拿着用木头刻成的手枪。一会儿找个地方隐蔽,一会儿突然露出身来射击。一直把所有的“鬼子”都消灭光了,才结束战斗。扮成八路军的必须表现神勇,“缴枪不杀”的口号喊的震天响。假装是“鬼子”的,则是越狼狈,越溃败,越好。孩子们玩起来十分投入,常常是忘了时间,直到家长们来叫回家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有部电影叫《铁道游击队》,主人公是游击队长“老洪”。因为我们都是铁路子弟,火车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我们所在的南岔站是个一等站,也叫编组站。南来北往的货车,在这里重新编组之后,驶向祖国四面八方。火车站月台很大,有几十对铁轨。这正好成了我们模仿铁道游击队的“好战场”。一会儿穿铁轨,一会儿扒火车。还真有点儿“老洪”的味道。不过总是让列车调配员叔叔赶的东躲西藏的,也有些狼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为防止有人盗窃货物,运货列车车箱的箱壁上,都抹上一些油。我们上上下下的,难免会蹭了一身。不用说,回家又挨“一顿揍”。“铁道游击队”玩儿不成了,我们又盯上了“水战”。车站南面有条永翠河,河面有二三十米宽。我们这帮小淘气儿,又跳到河里继续战斗。直打得天昏地暗,日落西山。去过河水里洗过澡的都知道,从水里出来,让太阳一晒,手臂上一划一道白印儿。在胳膊划一划,这是检测下水没下水最好的办法。家长们担心我们的安全,所以总是叮嘱我们不得下河玩耍。每次回家,母亲都会在我们的小胳膊轻轻挠一挠。一旦发现有白印儿,肯定毫不留情地喝斥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的童年。很无忧,很快乐。如今儿时的玩伴们天各一方。不知他们会否偶尔想起当年那一场又一场的“战斗玩儿”?</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葛枫安,下乡知青。返城后长期从事宣传思想工作。先后担任黑龙江省伊春市某区区委宣传部部长,烟台市商业局副局长,山东省栖霞县副县长,烟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等职。2013年退休后,学习写作并在创作中享受生活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