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传承锡伯族文化 促进农文旅发展

雁渡寒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传承锡伯族文化 促进农文旅发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b><span style="font-size:15px;">——调研锡伯族文化暨乡村农文旅发展前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 | 文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时维6月,杲日丽天,温婉静好。邂逅一场雨、邂逅一场绿,还有石桥、西迁、民族村、松花江。此时的白云向蓝天倾诉广阔与高远,这里的禾苗向轻风述说怡心与欢畅,这是一场怎样的邂逅,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伴着些许甘苦的味道,吹开记忆的大门,倾落那些悠然的旧时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时序更新,天开暖色。6月,一个充满惊喜和希冀的季节。田野里,辛勤的不仅是雨润禾苗的云和摇曳花草的风,还有制造着历史和谱写着未来的人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激情,乡村建设更加繁荣;行动,西迁精神更加永恒。一切都在勾画新时代乡村之最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月18日,调研小组,对东达户村、西达户村锡伯族文化建设进行调研,同时与乡部分领导一同走访,观看了解乡村建设情况,码头建设情况,座谈如何弘扬锡伯族历史西迁精神,如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建设,促进人民生活富裕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次调研活动的主题“传承锡伯族文化 促进农文旅发展”。倾听锡伯族西迁的历史故事,感受松花江静静东流的时光,体验自然界赋予我们太多之美好,还有黄鱼圈的、西达户的、欧李贡的、万善石桥的故事。用感官去感知,用心灵去体验。还有弥漫在这乡村6月里的淡淡花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一、锡伯族文化广场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季节,一个充满着色彩的季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客8点20分出发,至弓棚子镇,转向S 514县道行驶,路况很好。近两个小时的行程,平稳而欢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上,领略了这里北部田野的鲜绿与厚重。更是感受到乡村的变化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车子进入西达户村,眼前豁然开朗,令人耳目一新。围栏内,精心栽植的幼松,绿得可爱,绿得精神。最显眼的是一家一家连在一起的围墙,样式划一,相思灰色的墙体,新颖别致。墙面经过精心布画,俨然成为文化墙。锡伯族人西迁图、生活场景图、节日欢乐图、语言对照图、图腾骏马图、喜利妈神画、婚庆情景、秋收景色等画面内容别具一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家家小院,房舍齐整,很多海棠树,结满成串的果子,孕育着秋后的香甜。亭亭玉立的太阳能路灯,一处处公益宣传画廊,街头雕塑、美化栽植、堆砌艺术等小品,成为亮点。街路整洁,阵阵馨香。那是暴马丁香,叶片开阔,花型塔状,奶白色大团,幽香馥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车子停在广场前,迎面的风,风里带着花香的缱绻,乡村的气息,阳光的暖意。西达户村,村中央锡伯族民族文化广场。清新、开阔、充满民族文化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由文化墙、健身区、表演活动区三部分组成。南部,文化壁。正面是锡伯族西迁浮雕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出西迁人抗拒艰难险阻、团结一致、无畏向前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764年农历4月18,锡伯族人接受朝廷的安排,西迁伊犁,戍边屯垦。后来四月十八成为“西迁节”,“思亲节”,这是文化壁的背面画面情景。广场东部,几名后生正在玩篮球。健身器材前,老人在悠闲地健身锻炼。西部,高塔射灯下,安装有文化宣传长廊,前面是人们集会、跳舞的宽阔场地,每逢锡伯族节日,人们聚在这里,聚餐、表演、欢庆。据介绍,节日活动场面相当热闹,全村锡伯族人,集聚广场,燃放鞭炮,设宴喝酒,吃高粱米饭,老人讲述传统故事,深切怀念那些民族英雄及前辈亲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锡伯族的祖先是鲜卑族(“锡伯”与“鲜卑”同音异译),语言跟满语很接近,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锡伯族人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锡伯族爱马,认为它通灵性、通人情,能知义报恩。洁白如雪、英俊吉祥的白马形象,象征锡伯族奋发向上、和平友好、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喜利妈妈是保佑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女神,‘喜利’在锡伯语中的意思就是‘延续’,尊崇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锡伯族人有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民族遗风。一旦长辈不在,就要严格遵从长兄嫂的安排,家族观念很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迁节(每年的四月十八)是二百多年来锡伯族人民的民族传统节日。每逢重大节日,例如“西迁节”、春节等,人们要到寺庙内供灶祭祖,杀猪设宴,吃高粱米饭,还要进行聚餐。“卡伦”(满语,“台”、“站”之意),多指瞭望哨所、台站、达户。后来在哨所附近就有了住户,他们以渔猎为生,发展成为“达户”,形成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达户村,有一蒙古族女孩柳枝,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离世,其父因当渔差,很少回家,难顾女儿,后娶妻刘氏,她的前任丈夫是“务户里达”。寡妇刘氏带着与柳枝同岁的女孩。一起生活不久,可恶的后娘,将自己的女儿视作宝贝,开始虐待柳枝,可怜的小柳枝过着小白菜一般的可怜生活。渐渐地,两个女孩长大了,上天眷顾,柳枝越长越美,而且唱歌很好听。那个后娘之女越长越丑,整天骂人耍蛮。后娘便起歹心,把柳枝推到松花江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达户村的一位满族小伙子,父亲也是“应差”。平时与柳枝要好,不顾一切,把柳枝打捞上来,埋在了两村之间的一块坡地,并栽上两颗柳树。当渔差的爸爸回来,后娘谎称柳枝得急病死去。悲痛的父亲发现村头的两棵柳树苗,几天间长成大树,上有一只美丽的小鸟会唱歌,曲调哀怨忧伤。父亲将它放进鸟笼,可是,刘氏又趁着父亲不在家,把这只鸟掐死,烧成灰,丢在江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来,邻居奶奶于江边溜达,看到一只可爱的海螺,慢慢爬行,于是手捧着回家,眼前的海螺变成一美丽的姑娘。她让老奶奶把父亲和后娘请来。讲述一段悲惨故事,父亲知道真相后,把后娘刘氏送官府严惩。后来的两颗大柳树根茎相互缠绕,拥抱而生,历经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树冠处常有喜鹊在筑巢。时常听到它们的歌声。时代变迁,流年如水,人世间的沧桑,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件事物上,留下来一个个或悲或喜的故事,那些九曲回肠的往事如季风里的雨,寻一方碧绿,于文字里觅得慰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松花江畔鳇鱼贡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气象辗转,或晴,或阴,或风,或雨。一个有颜色的季节,源于绚烂多彩的夏,源于阳光明媚的气息,源于真诚的点点滴滴。松花江畔的风,伴着些许甘苦的味道,吹开记忆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行人在通往江边的水泥板路上行走,路的东侧,部分村民正在修建码头,钢架结构的一排建筑,货物存储设备及鲜食玉米的经营,令人想象到这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的西侧,赫然一处雕塑,带着翅膀的白色骏马,头向着南方,令人们驻足而望。涛涛松花江,静静地东流,通向哈尔滨,不远处,就是下岱吉,在那里,与拉林河汇聚。其势更加雄浑,然后一路欢歌,再奔腾800多公里,汇入黑龙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江一河的融合,时光与希望的碰撞,造就人民的幸福之未来。据史书记载,这里有“大于舟之鱼,大于屋之木”。“为保鳇鱼贡,在乾隆年间,清廷从京师遣回一部分锡伯人回到松花江流域承担鳇鱼差。在松花江岸边立锡伯屯,专为宫廷捕鳇鱼。”这部分锡伯族人分别居住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境内以及今前郭县锡伯屯和今东达户村、西达户村等村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受清宫内务府直接管辖,由皇室赐给其晾网地维持生活。“每岁以时采捕,俱有定所、定额,核其多寡而赏罚之,或特遣大人监督,慎重其事。”此时的鳇鱼已经是清朝宫廷中与人参、貂皮、海东青齐名的必备祭品,也是帝王后妃品尝及赏赐臣僚的珍品。民间不得私捕,更不许擅自食用,违者是要砍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捕到的鳇鱼,要由“务户里达”(渔差首领)命名造册,记录身长、胸围、花色等数据和特征,上报“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存档,然后将鱼送到利用江岸内凹或河区建成的与江水相通的“鳇鱼圈”里去饲养。待至隆冬季节,破冰下网捞出鳇鱼,冻挺后用黄绫子裹好,装进特制的桃木小车,运送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选定起程日后,护送人员须提前三日沐浴更衣,食宿在衙署。出发时,车上插“贡”字小旗,路上每至驿站,更换镖丁,负责保护贡品不受损坏和押贡人员的安全。沿路府州厅县等地方官员在贡车经过时要有迎送仪式,有的还要捐赠钱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直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月,沙俄军队入侵鳇鱼圈一带,同年,鳇鱼贡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时,路过贾津沟,沟上一座古老的百年万善石桥。桥上,流传着完颜阿骨打西征灭辽的故事;桥东,坎下,三井子镇一带,流传着侠女押送欧李贡品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康熙年间,松花江北岸至今三井子镇一带,到处是次生林、野蒿和水草,于现在的新站乡,设驿站,叫浩色站。于现在的五家站镇,设驿站,名曰逊扎堡站,现称为官地。还有为鳇鱼差生产粮食和蔬菜的官地、围场,再就是人烟罕至的荒原。由于这里盛产野生果品欧李,还设立了欧李贡山,为皇家封禁私产,并派员管理,专司采撷、加工、朝贡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欧李,别名山梅子、酸丁。“欧李有利尿、缓泻之功效”其种子谓中药“郁李仁”。可以做成果脯、蜜饯等食用。欧李具有倔强、顽强的生长能力。欧李是牛李与掳李在东北的转音叫法。也就是这小小的山梅子,欧李园中,当年的康熙与山妹子结下情谊,在押运贡品进京后,侠女与大帝又成就一段传说中的姻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二百年前的西迁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月间,“风光不与四时同。”季节闪亮、火热。绿的清幽,红的艳丽,风姿绰约,引人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6月是成长的,是奋发向上的,也是充满激情的,更是充满希望的。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说,中国近代史上有三大长征奇迹:锡伯族西迁、蒙古族东归、红军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中,锡伯族西迁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悲壮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6世纪之前,锡伯族先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中国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用了70年时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而沙俄不断地觊觎我国西北的土地,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时候,新疆经过多年战乱,已经满目疮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农历四月十八,为了尽快加强新疆的兵力,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千多人,连同家属共3千多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滚滚车轮,朝着大西北,三千多锡伯军民跟着太阳走。西迁大军不仅带着帐蓬、粮食、马匹、狗,还带着粮种、菜种,甚至火种也是从家乡带出来的,一种用芨芨草编的火绳。一根长长的火绳燃尽了,再引燃下一根。战胜了饥饿、寒冷、干渴、疾病,过草地,穿戈壁,爬雪山,渡过冰冷的额尔吉斯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道路险阻、气候多变的情况下,忍受着长途跋涉中的艰难困苦,日夜兼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从祖国的最东北,来到了最西北,终于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西迁军民以顽强的毅力终于到达目的地,用行动彰显了一心效命国家的赤诚精神,也为新疆的和平稳定与祖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树有根,水有源,人存本。这只西迁大军穿过茫茫蒙古草原,经历了战争、生存、繁衍的考验,他们不仅把象征生命的火延续下来,也把自己的文化延续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锡伯西迁,是戍边,更是建设。迄今仍在新疆伊犁屹立在中哈边境上的清代卡伦,是见证锡伯族人民忠贞爱国的历史丰碑。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是建设的代表。提念“西迁节”,考量艰苦征程,赞叹携眷戍边,成为祖国西北戍边与农业发展的柱石。是怀念,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在民间的记忆中,锡伯族的西迁,就像一幅幅色彩斑瓓的壁画,映衬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消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四、三骏腾飞向未来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政府所在地位于四马架村,院内,整洁、宽敞,两排高且直的松树,郁郁葱葱。高高的电信通讯铁塔矗立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楼民族文化馆的楹眉处三幅飞马浮雕,特别醒目。三楼会议室,大家一起座谈乡农文旅融合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人杰地灵,有许多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时代达人。例如萧振瀛、何庆魁、王红梅、姚艺辉。用展板加文字的形式,介绍他们的奋斗精神,鼓励创业。”“利用四月十八‘思亲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孩子们多读一些文史书籍,了解民族历史”。“聚焦乡村,挖掘锡伯族历史文化,形成文学作品。”“锡伯族人西迁的故事,要知道的更多,也可以在网上,与新疆、沈阳联系,活动交流。让喜欢刷手机的人们,也刷乡村文化”。“结合村屯整治活动。医疗卫生方面,增加一部分医疗设备,学习应用先进的使用技术”。“建立锡伯族文化教育基地,饮食知识,宣传板的形式介绍锡伯族民风民俗,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婚姻文化、民族精神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谈到农文旅建设与发展前景:“我们有一万八千垧玉米地。大力开发鲜食玉米项目,让这里的产品、江品,走出去,还可以让消费者走进来。8月15日前后鲜食玉米即可上市。我们的目标,年生产加工一亿穗鲜食玉米,收入可观。”“濒临松花江,自古就有江边情怀。我们正在建设的码头,成为转运、消费中心。同时压实工作,整合资金,既要做好纾困,助贫工作,还要放眼远望,谋求发展与未来”。“收集利用民俗文化元素,放大宣传民俗文化符号,促进我们乡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我们乡是松原地区唯一的民族乡,要大力发展民族产业,创利创收,使居民富裕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将结束本次活动,此时,雷声隆隆,檐雨如注。车窗外,又一次望见三匹骏马浮雕,氤氲在雨雾之中,幻化出一段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锡伯族先民鲜卑从西伯利亚南迁,在大兴安岭(也叫鲜卑山)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因山高谷深,行进困难。这时出现一形似马如牛,肋生双翅,吼声似牛,行走如飞而善解人意的神兽,在前引路,众人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呼伦贝尔草原,定居下来。“瑞兽”后来演变成马神,成为锡伯族的吉祥物,锡伯语叫“芙兰莫林”,成为族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保留有供奉“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着历史的发展,白色的带有翅膀的飞马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锡伯族人西迁精神,成为历史的丰碑。松花江边的小花很美丽,蒙古族姑娘的心灵更美。西达户村头的柳树,其根深入这片土地,树冠留下一片绿荫,满族小伙的壮举后人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沃土千里,江带三方。民族融合,共谋发展,民族乡村,如三匹生翅骏马,必将于新时代腾飞。致敬峥嵘岁月,讴歌光辉历程,礼赞幸福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刊发时,原文已做修改,略去或变动部分单位名称,领导姓名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