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娃娃兵祭——谨以此文致敬抗战中的少年英雄 2025.6.19

朱宝刚

<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到云南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园,瞻仰了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在402座单体雕塑中,最显眼、最令人泪目的就是“娃娃兵方阵”。他们瘦小的身躯裹着宽大的军装,稚气的脸上洋溢着坚定不屈和誓死一搏的勇气。巍巍松山,滔滔怒江,曾经记录了那悲壮的一页。如今,岁月流转,时光荏苒,而那些为了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的娃娃兵们,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p><p class="ql-block">(一)血色童年</p><p class="ql-block">怒江西岸暮云低,松山苍翠忆疮痍。</p><p class="ql-block">当年雏鹰披战甲,犹见征衣裹瘦肢。</p><p class="ql-block">在滇西怒江的悬崖峭壁间,松山战役遗址的苍松依然挺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浸透鲜血的历史。1944年夏,这里见证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幕——上千名娃娃兵,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只有9岁,在激烈的战斗中,他们与成年战士并肩作战,直面日军40多座碉堡的密集火力,不顾一切地向着海拔2000多米的松山主峰奋勇冲击,与敌人展开激烈拼杀。</p> <p class="ql-block">(二)九岁忠魂</p><p class="ql-block">华夏虽危志不摧,九龄稚子傲霜威。</p><p class="ql-block">松涛犹带当时语,怒水长吟壮士归。</p><p class="ql-block">在远征军纪念馆里,张全胜烈士的照片让无数观者泪目。这个穿着明显大几号军装的9岁男孩,在作战中不幸被日军俘获。面对敌人威胁,他昂首挺胸,毫无惧色,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回答道:“我虽将死,但中国必将永存”,”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令在场的日军为之震撼,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中国的少年脊梁"。据史料记载,当时像他这样的孩子,在松山战役开始时,主要承担传令、救护等工作。后因战斗异常激烈,伤亡太大,一线兵力严重不足,只能将这些娃娃兵组织起来,让他们冲锋陷阵。</p><p class="ql-block">(三)铁血方阵</p><p class="ql-block">烽烟蔽日战云稠,雏雁列阵赴国忧。</p><p class="ql-block">手雷紧握同敌烬,血染松山九五昼。</p><p class="ql-block">在松山战役持续的95个昼夜中,娃娃兵们创造了令日军胆寒的壮举:13岁的小战士中弹后,得知自己快不行了,他用最后力气平静的对老兵说"没关系";15岁的少年班长带领战友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堡;更有数十名小战士在弹尽粮绝时,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统计,中国军队在松山战役中伤亡7700多人(其中阵亡4000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1000多名娃娃兵长眠于此。</span>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敌我伤亡比达到1:6。<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娃娃兵和老兵们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最终全歼了日军,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为远征军打开了滇西反攻的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四)精神永续</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战胜利75周年讲话中强调的伟大抗战精神,在这些少年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今天在松山战役雕塑群中,那组背着行军锅、扛着步枪的娃娃兵雕像,让每个瞻仰者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震撼。正是这种刻在民族基因里的气节,让我们在抗美援朝等历次卫国战争中创造了奇迹。</p><p class="ql-block">就要离开松山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和雕塑群了,心绪难平,浮想联翩,特作七律一首《松山少年魂》:</p><p class="ql-block">怒江呜咽绕松岗,犹见当年旧战场。</p><p class="ql-block">稚子戎衣凝血色,雏鹰铁骨傲冰霜。</p><p class="ql-block">手雷掷处山河动,壮语惊敌日月长。</p><p class="ql-block">九死未移华夏志,春风岁岁祭忠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