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浪游

蔚蓝

<p class="ql-block">  《浮生六记》中,沈复谈到了一个词“浪游”。字面意思就是漫无目的到处游逛就是浪游。杜牧有诗《见穆三十宅中庭海榴花謝》:“矜红掩素似多才,不待樱桃不逐梅。春到未曾逢宴赏,雨馀争解免低徊。巧穷南国千般艳,趁得春风二月开。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古人以为带了“水”的旅游或者叫游历,我们可以看成是是古人走走停停的一种闲逛!涉及“浪游”就是古人对旅游的极深层次的涵盖。</p><p class="ql-block"> 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尼尔《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是一部关于走路的历史。走路不再是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那种移动方式,而是一种探索,一种仪式,一种沉思。“走路”游历,就是旅游,就是不一样的开阔眼界,开阔视野,让行走的人成为自己的主角,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浪游”。</p><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年,形如苦役,我为何还要浪迹天涯?也许就是为了一种“追寻”或者“遇见”……风景、人……或者就是一些事;也许就是为了行走,在行走中感受生命的温度,感受不一样的地方,感受不一样的心跳;又或者是为了离开,离开就是甩掉负累和过去吧!浪游不是一种旅游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救赎,就像一位瑜伽老师讲的“左手是曾经,右手是未知,合起手掌就是现在,活在当下,珍惜当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吧。</p><p class="ql-block"> 浪游是实实在在的一种游览形式,享受或顺利或不顺利的旅途生活。如果有预定好的车船票,有旅游公司派专门的导游接待,安排吃住。这就不是我说的体会到的旅游……行走的风景。“浪游”记忆旅行……走到哪里就到哪里……?有游记,有画面,有故事。若干年后的深深“余味”才是浪游的本意。</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份团建培训学习去了河南林州,一路上很顺利。在石板岩村,大家休息时间,看见了一家做崖柏的店,铺子外面很简陋,一位老奶奶在招揽生意,她很热情,说话的声音语气有点像去世的奶奶,让我无法抗拒……大家都买了东西离开了,我在随便看看中,选中一块带眼睛的料子,瞅瞅时间还好,就画了一条鱼,希望按照我的意思给我雕刻出来。结果与集体规定休息时间冲突了,我们三个落伍了。为了追回时间我们向老乡问路,走“捷径”。当时是狼狈极了,霞是工会干事,单位环湖运动会的冠军,她背了我俩的所有负重。我俩互相“搀扶”互相“拖拉”。几乎一路“跑”下了山,虽然延误了几分钟,还是受到了导教老师的批评,心里因为有时间观念而感觉到个人影响了集体而觉觉得愧疚。坐在车上看着我的有眼睛的崖柏“鱼”,淡淡的崖柏香气袭来……我们几个出轨式浪游就是不一样的记忆啊!我用明·谢榛《浪游》“百岁形骸役,吾生何浪游。寒蛩知静夜,老菊见高秋。海上白茅屋,云边青石丘。还从物外侣,灵药好相求。”感悟人生,感悟浪游。</p><p class="ql-block"> 这首《浪游》是明代“后七子之一”谢榛的游诗,他的《浪游》创作于漂泊旅行中,深刻反映了他对人生羁旅的思考。从诗歌内容来看,首联“百岁形骸役,吾生何浪游”开篇便直抒胸臆,发出人生如役、浪游何为的深沉感慨,奠定了全诗对人生意义探寻的基调。</p><p class="ql-block"> 颔联“寒蛩知静夜,老菊见高秋”以寒蛩在静夜中鸣叫、老菊于高秋绽放的景象,营造出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借物抒情,暗示诗人在孤独漂泊中对岁月流逝、人生沧桑的体悟。颈联“海上白茅屋,云边青石丘”描绘出超脱尘世的海上茅屋、云边石丘,展现出一种远离喧嚣的理想之境,体现诗人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还从物外侣,灵药好相求”则进一步表明诗人渴望追随超脱尘世的伴侣,一同寻求灵药,暗含对摆脱世俗羁绊、追求精神自由与长生的愿望。整首诗将个人的漂泊之思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哲学与情感意味,与当代社会旅游感悟的关:</p><p class="ql-block"> 1.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选择旅游,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找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快节奏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们时常感到身心疲惫,如同谢榛诗中“百岁形骸役”所描述的被生活所驱使的状态。人们期望通过旅游,离开熟悉的环境,在陌生的风景与文化中,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方向,寻找内心真正的需求。旅游不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探索,与谢榛在浪游中对人生的叩问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 。</p><p class="ql-block"> 2. 对宁静与超脱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谢榛诗中描绘的“海上白茅屋,云边青石丘”,是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之地,代表着人们对宁静、纯粹生活的向往。在当代社会,城市的繁华背后是拥挤、嘈杂与竞争压力,人们在旅游时往往渴望去到自然环境优美、生活节奏缓慢的地方,如偏远的古镇、宁静的海岛、幽深的山林等。这些地方能让人们暂时逃离现代社会的纷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如同诗人期望在浪游中寻得的超脱之境。旅游成为了人们缓解压力、净化心灵、追求精神超脱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 3. 对自然与人文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诗中通过“寒蛩”“老菊”等自然意象,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在当代旅游中,人们同样热衷于欣赏自然景观,感受山川的壮美、四季的变化。同时,人们也愈发注重旅游中的文化体验,参观历史古迹、了解当地民俗风情,在人文景观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这与谢榛在浪游过程中对自然与人文的关注相呼应。旅游让人们走出自我的小世界,去拥抱更广阔的自然与人文,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p><p class="ql-block"> 4. 社交与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 谢榛渴望“从物外侣”,在漂泊旅途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当代旅游中,人们也希望在旅途中结识新的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与感悟,获得精神上的共鸣。无论是参加旅行团、青年旅社的交流活动,还是在社交平台上与其他旅行者互动,旅游都为人们提供了拓展社交圈子、寻找精神伙伴的机会,让人们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是所有的旅游与谢榛的浪游相仿。现代旅游得益于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通讯和完善的旅游设施,更加便利、舒适和多样化。旅游的目的也更为多元,除了精神追求,还包括休闲娱乐、美食文化、购物消费等等。谢榛的《浪游》中蕴含的对人生、自然、精神境界的思考,依然能引发当代人在旅游过程中对自我、对生活,前途命运更深层次的感悟,浪游诗话,提醒人们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不要忘记关注内心的需求,在旅途中寻找精神的滋养与真正的自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出门,会看天气。会提前“攻略”,提前给孩子“契”入目的地的历史,人文。然后目标之内的大范围“浪游”。满足我的陶渊明式的田园情趣。写山、写水、自我陶醉;寄山;寄水……释放我的浓情蜜意的山水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