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三绝 王松凡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风光秀丽,文物荟萃,是一处以传统文化为内涵,融水光山色为一体的古建园林。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其中的“圣母殿”、“齐年柏”和“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晋祠主殿,背依悬瓮山峰,前临渔沼飞梁。它庄严古朴,雄伟壮观,是晋祠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7间,进深6间,平面为正方形。殿身四周建有回廊,26根廊柱微微内倾,使四隅角柱明显增高,并形成了较大孤度的前檐,增加了大殿的稳固性和曲线美。飞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互相映衬,显示出飞梁的精巧和大殿的开阔。大殿前廊柱上木雕8条盘龙,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极其生动。虽距今已近千年,鳞甲须髯,仍然像要飞动,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与工艺的精巧。</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的是圣母邑姜。她头戴凤冠,身着蟒袍,正中而坐,仪表非凡,显示出贵妇的优雅和端庄。侍女像33尊分列两边,塑像体态或丰满或纤弱,脸庞或圆润或清秀,性格不同,年龄有别,但均比例合度,服饰鲜艳。口含情,目有神,自然逼真,袅娜动人,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精品。侍女中,有的捧印,有的持巾,有的拿乐器,有的持扫帚,通过不同的表情、衣着、动作,表现了各自的年龄、身份、地位。可谓排列有序,匠心独运。1959年,郭沫若游晋祠时,对宋塑侍女评价甚高:“太原晋祠中塑像系宋代所塑造,宫娥中其年幼的仅十五、六岁,长者无过四十。手中各有所奉,姿态生动,如笑如语。祠中塑像,似此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而饶有艺术价值者,殊所罕见”。这些生动逼真的侍女,和庙里的泥像神胎,有天壤之别。如不亲见,很难人相信是北宋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北侧,有一古柏,相传是西周时所植,是晋祠内最古老的树木,已有3000年多年的历史。树身向前倾斜,倚在南边的撑天柏上,树枝披展于圣母殿上,横如卧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周柏含苍烟”的诗句,赞颂古柏。令人欣喜的是,这株千年古柏虽然铁枝铜干,但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传说周柏原为两株,那是在建祠时,从瓮山南涧移入的。因双柏连理,后世人称“齐年柏”。这两株柏树自移入祠内,生长旺盛,其神貌日渐甚过祠内所有树木。清道光6年,有人诡称古柏右株“生有斗大之瘿,树病已深,两木连理,恐延及左株,宜当伐掉”,竟在一夜之间,将右株伐去,使三千年奇珍,毁于一旦。此外,祠内还有不少隋槐,唐槐、银杏,树龄都在千年之间,有的树身已打上铁箍,老枝纵横,亭亭如盖,成为历史见证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东侧有水母楼,楼前有难老泉。难老泉为晋水源头,千百年来,清泉畅涌,水声淙淙。看似白练飞展,听如琴筝和鸣。水底石子五彩斑斓,水面萍藻四季常青。大诗人李白“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的佳句,即是对此美景的描绘。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的断层岩,水温常年保持在17度左右,冬温夏凉,不舍昼夜。难老泉上的“难老”匾,系明未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难老”表达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那就是希望泉水永不枯竭。</p> <p class="ql-block">关于难老泉,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的晋祠还叫古唐村。山地贫脊,村民要到十几里地远的山沟挑水喝。村里有个年轻媳妇叫春英,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心地善良。可叹的是她遇到了个恶婆婆,婆婆为了刁难媳妇,总逼春英到十几里以外去挑水,而且只用前桶水,把后桶水倒掉。一天,春英在挑水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位骑马的老人。老人向春英讨水饮马,春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一连三天,都是如此。老人非常感动,就告诉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现在我送你一条金丝马鞭,回去后放在水缸里,没有水的时候,只要一提,水就满了。但千万不要提出缸外,否则会大祸临头”,说后老人不见了。春英回到家里,照老人的吩咐将马鞭放在缸里,果然水就满了。春英高兴极了,就告诉村里的乡亲,让他们都到自已家里挑水。从此,古唐村再也不用跑十几里路去挑水了。</p> <p class="ql-block">但恶婆婆很不高兴,有一天,趁春英回娘家,就把神鞭提出缸外。霎时大水汹涌而出,眼看就将古唐村淹没。春英在娘家听到消息,马上跑回村里,不顾一切地奋然一跃,向缸上坐去,顿时水流变缓,成为潺潺不息的难老泉。而春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个水缸,她用自已年轻的生命换来了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灌溉着千亩良田。后人为了纪念她,就在她坐的水缸边盖了这座庙,尊奉她为水母娘娘。这个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人们惩恶扬善的思想,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实际上也是在告诉世人,只有为民造福的人,人们才会永久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梁衡先生曾把晋祠的优秀建筑、厚重文化和秀丽风景写在《晋祠》一文中,不仅选进中学语文课本,而且被碑刻在晋祠内,成为传承古典文化的载体,为宣传晋祠、保护晋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