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心参拜孔林祭圣人 参观完孔府已是下午14点钟了,我们决定抓紧去孔林拜谒。从孔府后门出来,门旁等着的马车很多,于是,就乘马车前往孔林,每人20元(60岁半票,70岁全免)。在曲阜,乘坐马拉车从孔府到孔林也就20多分钟,阳光洒在身上,马车上的木纹和绳索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马蹄哒哒,像是在敲打着历史的节拍,马车晃晃悠悠,带着人们穿梭在时光的长廊里。车轮碾过曲阜的路面,扬起一阵细微的尘土,仿佛是岁月在轻轻诉说着过往。马蹄声、车轱辘声,还有车夫的吆喝声以及乘客们的欢唱声,交织成了一曲怀旧的乐章。 孔林位于曲阜市城北1.5千米处,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与孔府、孔庙统称“三孔”。孔林也是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的专用墓地,据史书记载,孔子死后就埋在这里,与他相伴的,是孔家生生不息有家谱记载的直系10万多子孙后代。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那时还是“墓而不坟”(无高土隆起)。到了秦汉时期,虽将坟高筑,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几家守林人,后来随着孔子的地位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门一间,在东南又造斋宿一间,以吴初等若干户供孔墓洒扫,当时的孔林“地不过一顷”。到南北朝时,才植树600株。宋代宣和年间,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仪。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孔思凯主修了林墙,构筑了林门。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将孔林扩为3000亩的规模。雍正八年(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银25300两重修了各种门坊,并派专官守卫。据统计,自汉以来,历代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增植树株5次,扩充林地3次。整个孔林周围垣墙长达7.25公里,墙高3米多,厚约5米,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内有古树2万多棵,有神道与城门相连,比曲阜城还要大得多,在这里既可考春秋之葬、证秦汉之墓,又可研究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丧葬风俗的演变。 1961年3月4日,孔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孔林神道两旁松柏挺立,虬枝峥嵘,让人不由肃然起敬! 到达孔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楹精雕的万古长春牌坊,坊额上刻“万古长春”四字,笔势沉厚,字体端庄。此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为石质结构,庑殿顶,坊长22.71米,高7.96米,坊顶雕瓦垅及脊兽,檐下雕有斗拱。额坊、立柱、花板遍布精美的雕刻,柱、坊深浮雕,花板浅浮雕,是曲阜现存最大、最精致的石牌坊。清雍正年间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是中国著名的牌坊之一。此坊六柱五门,飞檐起脊,三层横梁,房顶呈瓦垅状。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各异的石狮。明间两石柱南面各浮雕两条盘龙戏珠,北面雕双狮戏球,再外两石柱只有上部各雕一条龙,次间两边的柱上部各雕一只站立凤凰,为双凤朝阳。 在“万古长春”坊前东、西侧各有一座双檐歇山式碑亭。东亭内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道》碑,此碑与坊建于同一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冬十一月山东巡抚郑汝璧、巡按连标立。西亭内立《阙里重修孔子林庙》碑,碑文为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东阿人于慎行所书,立石时间比建坊晚了一年,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进入景区入口后,再步行400多米,到达真正的孔林入口“至圣林门”,上书“至圣林”。 孔林,又称“至圣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鼓楼北街18号,始建于东周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从字面上看孔林,笔者以为只是一片古树林,我想没有到过孔林的朋友们,也许和我的理解也八九不离十吧。 “至圣林”坊是孔林的大门,原名“宣圣林”坊,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经明、清两代的多次重修,始终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此坊四柱三间三楼式木制牌坊,绿琉璃瓦庑殿顶,前后檐下皆用雕刻精制的斗拱,彩画精细,十分精美,坊前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的石狮一对,格外引人注目。 走过至圣林坊,便到了孔林的入口,看到一导游对大门石雕的小鹿讲了一大堆好话。 走进孔林,便是1200余米长的神道,神道两侧苍桧翠柏,古木参天。形状各异的柏、桧、柞、榆等树木盘根错节,老干虬枝,生机盎然。孔林有个传说,“上不落鸦,下不招蛇”,就是说在孔林里看不到乌鸦和蛇。科学的解释是,孔林里种植有大量的楷树、桧柏和槲树,乌鸦对这些树是相当排斥的,所以不落;至于不招蛇,是因为孔子的后人在种树时,预先在地下铺设了朱砂、硫磺等物,所以蛇不敢靠近。 神道两侧有许多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石虎、石羊、石马及人物等石仪,分列左右两排,一直通向孔子墓,显得庄严肃穆。 据传,神道右侧植苍柏73棵,象征孔子活至73岁,左侧则植72棵,代表孔子教出了72位贤人,看来,玩数字游戏古今有之,并非今人的专利。 孔林二林门位于至圣林门北,为一座城堡式的建筑,亦称“观楼”。四周筑墙,墙高4米,周长达7000余米。二林门前以甬道与大门相连接。此门为鲁国故城的北门(龙门)遗址,元至顺二年(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六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门楼,“神门隘陋也,架以楼观”,因而又称观楼。现存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无斗拱,下檐四周有回廊,廊柱下置鼓礅柱础。清雍正十年(1732年)、1964年重修。门前石栏内放有石狮一对,均为明崇祯七年(1634年)雕刻。 孔林内有一条小河,即著名的圣水------洙水河。洙水河上有座“洙水桥”,在孔子墓轴线南端,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北望的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br>洙水桥始建年代不详,但金代文献中已有记载,说明建成在金代或金代之前。明弘治七年(1494年),孔子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增设石栏杆,并于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小桥,因桥为平型,习惯称为“东平桥”和“西平桥”。 桥南有一4柱3门的精致牌坊,上书“洙水桥”,敦厚结实,坚定有力,据传为明朝臣相严嵩所书。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年,清雍正十年重修,而桥则古老得多了,金代的文献中就有记载。 跨过了洙水桥,就是苍劲的古柏和三间古朴素雅的挡墓门,又叫“墓门”,黄瓦悬山顶,檐下有斗拱,两侧八字墙,前有8级台阶,后有6级,如同阳宅之门。门基高约1.3米,用以挡住人们的视线,故又称“档墓门”。墓门始建于东汉永寿三年(157年),金代时期位于今享殿处,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重建时移至现位置,清代初期重修。 门里那长长的石甬道及端立两侧的翁仲、文豹、甪端、望柱,更使人无形中陡增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br> “华表”又称望柱,上面雕有莲花盆,盆上放一鼓腹缩口花瓶,下有莲座,是进入墓地的标志,以示天门。 “文豹”是想象动物,形象似豹,其兽温顺善良,能腋下喷火,用其守墓以示安详、尊严。 “甪端”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传说世上出现此兽是大吉,说它能通四方语言,知晓远方及幽避之事,日行万里,夜行八千。 “翁仲”为石人像,传说为秦代著名骁将,威震边塞,后来演变成文、武二人,将其守墓,以示安宁。 相传乾隆帝一次祭祀孔子时,问一位翰林石人的名字,那翰林错答成“仲翁”。乾隆随后即写下“打油诗”一首:“翁仲尔今称仲翁,必是窗前少夫功;你今不得作林翰,罚到江南作判通。”乾隆故意把四句诗中每句最后的两个字都颠倒过来,以讽刺把“翁仲”错为“仲翁”的翰林,将其罚去作了通判。<br> 甬道的尽头迎面而立的是一排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的五开间大殿,这便是人们祭祀孔子时设置香坛的享殿。“享殿”是祭祀孔子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的地方,平时摆放祭祀礼器。享殿始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为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所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修时改为黄琉璃瓦,以示达到最高等级。 大殿内,正中有孔子画像,不知何人所画,也毌需考证是否像真人,只是膜拜需要的偶像。大殿内还有上书御制的石碑,来此祭拜孔子墓之前,要先在这里摆香案宣读祭文,然后才可进入墓区。 我们未带香烛,也不懂祭祀这位先哲的繁琐礼仪,但心里对这位兼思想家、教育家及儒家学派创始者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却充满了仰慕之情。对其“为政以德”的施政主张,讲求忠恕之道的修身哲学以及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学实践,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象。<br> 穿过孔林享殿,首先接触到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弟子子贡,路的右侧有一不大的亭子,亭子里有一段枯树桩,亭前立一石碑,上书“子贡手植楷”。相传此树为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亲自所植的楷树,也叫黄连树。据说子贡思路敏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任鲁国和卫国的丞相,他能言善辩,善经商,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个,深得孔子器重,在孔门四科中被列为“言语”科之首。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孔林内树种很多,孔林一名,即由此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弟子所植之树均已无存,只有子贡所植之树尚在,历代多加呵护,但遗憾的是在清光绪八年(1882年),被雷电击中而烧毁,现仅存一段枯树桩,孔子学生子贡为老师守墓,并植树纪念,这就是那一棵大树死后留下的残栋。 这栋三间简易房子,是子贡守墓的住所。子贡(前520-前456年),孔门十哲之一,尊师至孝的典范。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守墓三年而去,唯子贡哀思未尽,独在此又守了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通,题字“子贡庐墓处”,子贡在这里守了六年,并且种下一棵楷树,从此世间多了一个词叫做楷模。 享殿之后,正中大墓为孔子坟地,据相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东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那时下葬不培坟头,“墓而不坟”,后来随着孔子地位不断提高,孔林的规模便愈来愈大。 孔子墓像一个隆起的马背一样,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马鬣封。孔子墓高约5米,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28米,碑前有石供案、下酒池和石砌拜台以及砖砌花棂围墙等。墓前面立有一前一后两块石碑,前碑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黄养正所书,后为元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孔子五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元措立,后碑仅刻篆书“宣圣墓”三字,无疑,这里便是孔子的长眠之所了。据说,孔子死后即葬身此地,但一直没有立碑,南宋淳祐四年,五十一代衍圣公孔元措为防止金、元异族军士掘墓,特地立了“宣圣墓”三字碑,结果,竟奇迹般地使孔子墓免遭劫难,孔子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的葬礼集中了夏、商、周三王的礼节,但葬礼非常的简单。史载子夏对前去围观的燕国人说:“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人也,子何观焉?”意思是说,圣人为别人举行葬礼,与普通人安葬圣人是一样的,你们为什么跑来观看呢?葬礼结束后,弟子们一人一抔土,为孔子筑起了一个椭圆形的墓。《孔氏祖庭广记》中载:“孔子冢去城一里,茔冢百亩,北广十步,东西三十步,高一丈二尺。”可见,其墓制的规模很小,无法与当时的王公贵族墓相提并论。 孔子墓东边是他儿子孔俚的墓。孔俚(前532-前482年),字伯鱼,孔子独子,伯鱼享年五十岁。孔鲤一生守家奉母,亲聆其父在庭诗礼之训,先孔子而亡,后被追封为“泗水侯”,孔氏族人尊孔俚为“二世祖”。 据说孔俚出生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后世孔氏子孙以此讳鲤鱼而称之为“红鱼”,祭祖时不用鲤鱼而用鲫鱼。 孔子墓前面为其孙孔伋的墓。孔伋(前483年—公前402年),字子思,孔鲤之子,孔子嫡孙,享年六十二岁。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儒家学派重要传承人。“亚圣”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孟学派。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被追封为“沂水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加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族人尊孔伋为“三世祖”,墓前有“沂国述圣公墓”碑,后有“三世祖墓”碑,墓碑刻立时间与孔子墓相同。 孔子祖孙三代安葬在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孔子墓在右,孔鲤墓在左,孔伋墓在孔子、孔鲤墓的正前方,三个墓呈“品”字形结构,这种特殊墓穴墓葬布局寓意为“携子抱孙”。即孔子领着儿子孔鲤,抱着孙子孔伋,目的是希望给后代带来好运。孔氏子孙的这种安葬方式,得到了后人的继承,放眼望去,孔林四处,大大小小的无数坟墓,几乎都是类似的“品”字结构。<br> 孔子墓园大门西侧有一个小院叫“思堂”,这是院门内的影壁。始建于东汉时期,原为“斋厅”,后改为“思堂”,是祭祀孔子前的主祭官、配祭官沐浴更衣之处。 经导游介绍,关于孔林现在的孔家后人还能否再葬入孔林是有严格要求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入进。在孔氏家族中,都有固定的埋葬区域,但有五种人是不能够葬进来的。首先孔家嫁出去的女人死后是不能葬入孔林,因为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那是要进夫家的祖坟,如果小姐没有出阁然后去世了那是可以;第二,孔家男性未婚者、夭折男性和光棍死后不能葬入孔林,因为孔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既然是未婚,可谓不孝也;第三,孔家的出家人死后不能葬入孔林;第四,犯罪、判刑之人死后不能葬入孔林;第五,随母亲改嫁异姓或者入赘赐姓孔的人死后不能入孔林,这就是“五孔不入”!<br> 相反,孔子之所以为孔子,正因为他以博大仁爱的襟怀和千古不移的道德体系,化育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在奠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奠定了自己作为一代先哲的牢固根基。孔子墓侧的“子贡庐墓处”,也许能作为孔子卓越影响力的最好解释。据《史记》载,孔子死后,其弟子们守墓三年而去,子贡在此“结庐守墓”竟达六年之久,如果不是孔子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谁又能做到这一点呢?在孔子墓的旁边有子贡庐墓处,子贡庐墓处的房间内,中间有孔子木雕像。 从孔子墓甬道往北又见三亭,名为“驻跸亭”,亭子虽不起眼,却大有来头。据说是宋真宗、清康熙和清乾隆皇帝祭孔时,在此停留过,里面有碑。 (乾隆驻跸亭) (乾隆驻跸亭简介) (康熙驻跸亭) (康熙驻跸亭简介) (宋真宗驻跸亭) (宋真宗驻跸亭简介) 这里还有一个“远代诸墓望祭之坛”碑,“远代诸亲望祭之坛”是为祭祀孔氏远代各支宗亲及孔氏无嗣诸墓的地方。祭坛何时初立无考,坛前之碑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立。 在孔林的北部,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名为“于氏坊”,于氏为七十二代孙衍圣公孔宪培(1756年-1793年)的元配夫人。这位于氏,名叫于珊兰,大学士于敏中之三女,野史传为原是乾隆皇帝的女儿,因当时满汉不通婚,皇帝便将女儿过继给一品大臣于敏中,又以义女的名分下嫁给衍圣公,故称于氏。 <p class="ql-block"> 于夫人去世后与孔宪培合葬于孔林,因为她比历代衍圣公夫人的身份都高贵,后道光皇帝派人建造石牌坊,坊心正面刻祭文,以旌表于氏,背面书“鸾音褒德”四个烫金大字。</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着皇帝义女的名分,所以于氏的墓地,算是孔林里气派较大、墓饰规格较高的,且被后人呼之为“皇姑坟”。在孔府东院,还建有祭奠于夫人的专祠,祠名曰:“慕恩堂”,梢间前檐额上出现了一段描金绘龙的彩画,“龙”为皇家所独有,这里出现的龙纹彩画,是全府唯一的一段,也是最高规格的一段。</p> (于夫人与孔宪培的合葬墓) 孔林内还有一位名人之墓,就是清代著名戏剧家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是清初诗人、著名戏曲作家,墓前有石供案,他因著其代表作《桃花扇》一书而名声大噪。孔尚任墓距孔林北墙约150米,为中型坟冢,墓前石碑圆首,雕二龙戏珠,碑文为“奉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立石。 孔林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林内现有各类古树名木10万余株,得益于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上千类花草树木,争相斗艳。<br> 在这些树木中,有一种树格外奇特,它与其他树木有所不同,它以特有的姿态站立成一种伟岸,让人怦然心动,这种树,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文柏”。 (孔子墓前两棵文柏,有一颗已经枯死) 文柏是柏树的一种,它长得高大挺拔,直入苍天,树干顶部是一个收得很紧的树冠,远远望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毛笔,挺立在天地之间。<br> 孔林庞大的院落,据导游说,整个孔林有4000多座墓碑,有宋墓群、元墓群、明墓群和清墓群。直到现在,只要是孔家家谱上的人,死后依然可以申请埋葬在这里,整个孔林真的很震撼,除了孔子和他的家人,还埋葬着超过10万的世世代代的孔家后代。普通百姓没有墓碑,为官和地位高的立有墓碑,规制各不相同,遍地绿草花朵,满园的苍松翠柏,参天古树,还有鳞次栉比的墓碑、石像、很幽静。 (导游) 孔林的安葬在2400余年中从无间断,孔林埋葬孔子嫡孙已至第七十六代,旁系子孙已至七十八代,从周至今,延续时间之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氏族墓葬区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处的,这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统治地位的见证。孔林丰富的地上文物,对于研究中国墓葬制度的沿革和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书法、艺术等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站在圣人墓前,想起孔庙的“至圣庙”,想起孔府的“圣人之门”,于是我深深地给孔子施礼,恭恭敬敬鞠了个大躬,真真正正拜谒了孔圣人。<br> 然而,在这数不清的墓穴、看不完的碑石林中,被普天下老百姓深深记住的名字恐怕只有一个人------孔子!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其德育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育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的思想永远流传。<br> 漫步在孔林中,感受着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孔子及其后人的敬意在心中油然而生。这片神圣的土地,不仅是一处墓地,更是一座文化的丰碑,它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仁”、“义”、“礼”、“智”、“信”的理念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曲阜,读书人一生当中应该至少去朝觐一次的地方吧,这里或许是一个能让你一来再来的地方,游孔林感慨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土一抔富与贫,篙草萋萋万冢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眼世间古今事,千年不忘有几人。</div> 在曲阜我们吃了当地有名的煎饼卷大葱,吃了甏肉,开始对甏(beng)字不认识,问了饭店老板,老板怕我们听不懂,讲不清楚,直接从地上蹦了好几次,他说就念“蹦”,山东大哥真风趣,逗得我们及其他吃客哈哈大笑。(整理记录於2025年6月12日) <b>摄影、文字、编辑:</b>张永胜<br><b>网名:</b>佛 缘 <b>美篇号:</b>17317369<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照片非常多,特别是孔林里的墓碑、苍松古柏多到无法整理,有些照片用手机拍摄,像素有限,聊作到此一游以记录为主吧)!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