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所经历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1942—1945

秋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5月24日,在“八.一”建军节98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寻找父辈的足迹我从广西来到陕北,来到了父亲1942—1945年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南泥湾。这里曾让我魂牵梦萦自从父亲离开后重返南泥湾的愿望越发强烈了,当我从车上下来踏上南泥湾土地的那一刻,禁不住在内心大声的呼唤爸爸您的儿子回来了,追寻您的足迹回到了您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南泥湾,看着眼前的一切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对父亲的深厚感情源于从小就对英雄父亲的崇拜。此时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身着泛白打着补丁的八路军军装,烈日下与战友在南泥湾挥汗如雨披荆斩棘用撅头开荒时的情景。小时侯父亲说在南泥湾茂密的原始森林里野兽很多,他曾三次在树林里与狼遭遇,一次在午夜时分与老虎遭遇,这一切都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深的烙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1年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苦的岁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实行了大封锁,粮食和生活必需品都无法运进,造成延安物质非常匮乏,军队和老佰姓的生活都非常艰难。为了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的封锁,党中央和毛主席命令王震将军率359旅、中直机关及父亲所在的总后警卫连,除留下必要的人外其余开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烧炭、种粮,纺纱织布,硬是靠一双手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南泥湾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解决了延安急需的粮食问题,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延安的长期封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组巨型的稻穗雕塑,象征着南泥湾“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革命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面这张照片1943年2月5号拍摄于南泥湾,是父亲在南泥湾大生产时留下珍贵照片,背景就是南泥湾的原始森林,数十年后的今天南泥湾留下的现场照片不会多了,所以父亲留下的这张照片更显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刚到南泥湾时这里一片都是原始森林平时少有人进过树木遮天蔽日枯枝败叶成堆,这里的山都是土山没有一块石头,而且这里的野兽特别多有老虎、豹、野猪、狐狸和各种叫不出名的小动物还有天上飞的各种鸟类。南泥湾的蛇也特别多开荒时一条也不见,等我们中午在树底下休息睡着后,蛇就来了在我们身边和放置的衣服下边一盘盘的很多但不咬人,拿起衣服一抖掉落在地上它们就走了,蛇是专门冲着人的味道来的。南泥湾的蚊子也特别多,一群群黑压压的飞到战士的头顶上伸手一抓就是一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珍藏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亲珍藏的延安时期朱德总司令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部队刚到南泥湾时,生活非常艰苦没有住的地方,大家便割草用树杆搭草蓬住下,再挖窑洞解决住的地方。开始开荒时先把山上的树木砍掉,挖炭窑把砍下的树烧成木炭送到延安,再把山上的杂草杂树放火烧光清理掉。父亲所在连队开荒有两种方法,一是全连一百多号人把小山丘围住,每人一把锄头,连长一声令下,众人一起同时开始刨地,一直刨到山顶。另一种就是以班为单位十二个人为一行,一个连排12行往上刨,山顶上插有红旗,哪个班先到哪个班就是第1名,每天每人平均开垦荒地两亩多劳动量非常大。南泥湾的天气经常变化无常,刚还艳阳高照,不一会便乌云翻滚大雨瓢泼,把刨土的战士们淋得浑身透湿,由于只有一套衣服,大家只好把湿衣服脱下来,在野外晾干再穿。</p> <p class="ql-block">  南泥湾的野曽很多连里养的一只狗,一到晚上就对着森林狂吠,一天晚上突然听不到狗叫了第二天中午它跑回来了,脖子上血淋淋的吊着一大块皮肉,战士们赶紧给它上药包扎好狗活下来了。一天午夜时分星疏云淡,父亲是流动哨正站在一处黄土高坡上嘹望,坡下是一条小路路边有一条小河,父亲忽然听见坡下二、三十米外传来“哼、哼”的声音,此时恰好月亮从云隙中出来,是老虎它正叼着一头猪打算拖过小河猪在拼命的挣扎,父亲一惊急忙推子弹上堂朝老虎“啪、啪”就是两枪,老虎放开猪猛一窜跃过小河逃进玉米地猪也逃走了。清脆的枪声划破夜空惊醒了全连,连长、指导员、排长和战士们纷纷提枪跑出来以为发生情况,弄清原委后连长派了一个排30多人淌过小河,到玉米地里搜索受伤的猪,不一会猪被找到了屁股上被咬了一大块肉还没有掉,搞得个个战士满身都是水湿漉漉的。第二天二旅的两位同志过来找猪,连长把昨晚猪的情况告诉了他们,两个同志非常感谢把猪领了回去。还有一次,父亲一人在山上拾木柴,当中午背着一大捆木柴下山往驻地走的时候,在小路转弯处忽然和一头狼相遇父亲吓了一跳,狼站在父亲前面眼露凶光死死的盯着父亲,父亲则飞舞着柴刀和耙子与狼对峙,十几分钟后狼终于掉头走了。一次黄昏天色渐暗连队收工后正往驻地走经过一片树林时,林子深处好像传来妇人的啼哭,连长命令父亲过去看看是老乡需要帮助吗,父亲快步循声而去却见是一只狼在林子里正对着一个土坑嚎叫,刚才的声音就是它发出的把父亲吓得快速返回。父亲在南泥湾开荒期间曾三次与狼遭遇,一次与老虎遭遇都是惊险万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父亲1942年摄于延安的照片,右一便是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垦荒的第一年,南泥湾的生活有多艰苦,现在的人完全无法想象,部队只给每位战士发了一套军服,一年垦荒下来军服早已破旧不堪,所以,一休息下来有时间大家就缝补衣服,这套军服一直穿了三年。初到南泥湾父亲全连壹佰多号人一年口粮也只配给壹仟多斤玉米,一个星期只能吃一次玉米面掺野菜窝头。粮食不够吃连里就派人到林子里打猎补充口粮,幸好这里野曽很多,野猪、狍子、野兔都比较容易猎到。这里的野芹菜、韭菜、地皮菜到处都是,尤其是雨后林子里木耳特别多,一人一个上午就能采摘回一箩筐。一次连里司务长不知从哪里弄回来几百斤锅巴,大家高兴极了,把它晒干磨成粉和野菜一起掺合起来煮糊吃,这是当时大家能够吃到的最可口的饭菜了。就这样一年艰苦下来,父亲他们全连开垦荒山近千亩,种上了糜子、荞麦、玉米,由于南泥湾的土地非常肥沃,当年就获得了不错的收成,受到了首长的表扬。中央领导有时间也到南泥湾参加大生产运动,这对战士们是很大的鼓舞,父亲清楚的记得当时南泥湾流传着这么一句佳话:</span><b style="font-size:18px;">“毛主席挖坑,总司令丢豆,周恩来盖土”,</b><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泥湾是一所大学校、一座大熔炉,垦荒三年,战士们不但战胜了无数困难学会了种地、纺纱织布、还学会了认字,不但解决了自己的温饱,还给延安边区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封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安时期父亲战友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5年秋天,南泥湾的庄稼熟了万亩麦田一望无际,黄澄澄的麦浪迎风翻滚又是一个丰收年,在即将开镰收割的时候父亲他们接到了党中央的紧急命令,命令警卫连马上轻装赶回延安,于是大家丢弃所有个人物品,依依不舍的告别生活了三年的南泥湾马不停蹄的赶回延安,回延安后警卫连奉命解散待命,由于警卫连原属刘伯承领导的八路军129师19团,42年延安形势陡然紧张19团奉命从太行山急调延安担任内卫。战士们都经过血与火的生死考验,政治、军事素质过硬,回延安解散后他们或被分配给中央首长当警卫员或调电台等关建部门。1946年1月父亲也接到调令赴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担任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警卫员。此时,林彪、罗荣桓、谭政、刘亚楼、杜平已提前赴东北,父亲负责陪谭政夫人王长德跟随肖华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先遣团从延安出发经山东渡过勃海湾,再经朝鲜新义洲进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是1946年6月5日,地点是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附近的喇嘛台,这是父亲和战友朱崇山的合影左边是父亲,此时父亲已是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的贴身警卫员。这张照片穿的还是延安八路军军装,也是父亲最帅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已换着东北野战军军装</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北平和平解放</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照片是父亲与北平、华北大学生组成的两广工作大队赴广西参加剿匪时与战友留下的照片站立者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1946年1月至1949年期间任谭政(大将)警卫员,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49年底在武汉期间第四野战军司令部为加强两广的清匪剿霸和土地改革工作在北平大学,华北大学招收了一批大学生组成了一支两广大队(南下工作团),为加强对两广大队的领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亲自召开动员会,从司令部、政治部抽调了一批政治军事骨干,政治部主任谭政的四位警卫员包括父亲也被选中,让他们带领两广大队随同13兵团来到广西桂林参加当地的清匪剿霸和土地改革,至此,父亲等四位警卫员告别老首长谭政开始了新的征途。在完成广西的清匪剿霸和土地改革后,父亲进入广西党校学习,1956年10月25日父亲告别多年的军旅生涯正式转业到广西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年一起来到广西的4位警卫员三位留在首府南宁,父亲则一人从南宁调任解放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留下的广西最大的炸药工厂贺县光明化工厂任厂长,此后便一直留在当地直至离休。</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休后便开始撰写回忆录,父亲年纪大了写作很吃力,尤其是不懂电脑完全依靠顽强的毅力,一支笔一本字典每天早晨锻炼回来后,便开始潜下心写回忆录,最后定稿1万4千多字74页的回忆录,父亲硬是一字一句的来回抄写了几百页,耗费了父亲近十年的心血。回忆录中记录了抗战时期1942年父亲所在团在山西汾河边一次伤亡惨重的战斗最后仅30几人包括父亲得以成功突围。回忆录还记载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回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一文则真实记录和讲述了1942年至1945年南泥湾大生产时,父亲所经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15日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向抗战老战士颁发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以表彰他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直至取得战争胜利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父亲受颁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庆大阅兵前夕,2015年9月30号贺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到家中看望和慰问父亲,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向父亲颁发抗战胜利70周年记念章并送上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慰问金,广西区人民政府和贺州市人民政府也向父亲颁发了慰问金。对父亲及无数革命先辈在祖国遭受危难时,挺身而出不惜以牺牲生命为代价,驱逐外族侵略做出的贡献,祖国不会忘记!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京大阅兵当天,贺州电视台也来到了家中对父亲进行了采访和跟拍,并在贺州电视台连续滚动播出。贺州市的一些民间组织也来到家中,看望父亲并送上了慰问品和慰问金,衷心的祝福父亲健康长寿,这几天是父亲最开心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南泥湾党徽广场,巨大的雕塑彰显永恒的南泥湾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  不久即将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父亲不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了,父亲以93岁高龄谢幕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父亲生前给我们留下了一万四千多字的《革命战争回忆录》弥足珍贵,里面记录了父亲戎马一生的革命生涯和经历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英雄的父亲走了但音容笑貌却永远的烙在了儿孙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历史不能忘记,南泥湾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文章摘录于父亲赵学山《革命战争回忆录》一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 理 赵广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