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拾散落的遗存:风匣

老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捡拾散落的遗存:风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无数物件在岁月的淘洗中湮灭无痕,唯有那些承载着文明密码的古老器具,如同被岁月遗落的明珠,在尘埃中静默地散发着温润而悠远的光芒。风匣,这件浸润着烟火气息与时光记忆的质朴器具,便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珍贵遗存,在岁月的褶皱里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匣,又名风箱,在古代雅称“橐”(tuó)。据文献记载,其雏形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距今已跨越约2700年的漫长岁月。彼时,它作为冶炼铸造时的鼓风器具,为青铜的浇铸、铁器的锻造提供不可或缺的助力,在华夏文明的物质创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经查证)。随着时代的变迁,风匣逐渐走出工坊,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与生活的交融中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风匣曾是家家户户厨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仅是维持生计的实用工具,更化作了一方水土的文化图腾,成为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符号,恰似一块活态的文化化石,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巨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匣的构造简约而精妙,每一处设计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整个风匣由箱体、拉杆、活塞板、进风口、阻风牌、风道、出风口以及巧舌等部件构成。这些看似普通的部件,通过完美组合,形成了一个精密而高效的助燃系统。为了增加活塞板和箱体内壁的密封性,人们便在活塞板外沿开槽后,再绑扎上柔软的鸡毛。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有效防止了漏气,还降低了活塞板与箱体之间的摩擦,使风匣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省力且耐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制作风匣时,工匠对选材极为考究。拉杆需选用韧性十足、耐磨耐用的木材,以承受日复一日的推拉;箱体及其他部件则多采用不易变形的树木根部木材,经精细加工后,拼接处需均匀涂抹天然胶液,确保榫卯结构紧密贴合。风匣整体尺寸大致为长1.2米、宽0.4米、高0.7米,箱体之间摒弃铁钉,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连接。工匠蘸取熬制的鱼胶,沿缝隙层层施涂,胶液渗透木质后自然风干,形成严丝合缝的密封层。这种古法工艺既保证了箱体的气密性,又展现出传统木工技艺的精湛绝伦。从选材到涂胶,从榫接到打磨,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让风匣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使用风匣时,只需握住手柄,以均匀的节奏推拉拉杆,活塞板便会在箱体内平稳滑动。随着拉杆的运动,外部空气顺着进风口涌入,看似小小的阻风牌,却有着别样的妙用。内侧的阻风牌依靠自身重力自然下垂,巧妙地控制着气流方向,防止空气逆流。木匠在阻风牌正中央位置,用浮雕手法雕刻上灵动的小鸟,或者是威风凛凛的兽头,一张一合间,仿佛被注入了灵魂。那小鸟的翅膀似在轻轻颤动,随时要振翅高飞;兽头的双目圆睁,须髯飞扬,仿佛在低吼咆哮,与风匣的律动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风口的做工堪称精雕细琢,其设计样式丰富多变。其中,规整大气的方形设计尽显端庄稳重,线条流畅的桃形设计则散发着优雅灵动的气息,而充满浪漫情怀的心形设计更是为整体增添了一抹温馨与柔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令人赞叹的是,部分独具匠心的设计巧妙地将艺术元素与实用功能完美融合。木匠别出心裁地把进风口设计为镂空的“囍、福、乐、寿、喜、财”等字样,这些富有美好寓意的字样,不仅为进风口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韵味,使其仿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更让整个设计在精致之中透露出深厚的内涵,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形状和工艺均经过精心雕琢与反复打磨,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与进风口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一件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精美之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风口位于左右箱体中下部,具体方位依灶台布局而定;而巧舌--那块形如舌尖的精巧木板,通过灵活地开合,精准地调节着前后箱仓的气压,使压缩后的空气有序排出。不同地域的工匠在制作风匣时,会根据当地的使用习惯和审美偏好,在细节处融入独特创意。有的在箱体表面雕刻吉祥纹样,有的为巧舌设计别致造型。这些细微差异,让每一个风匣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承载着匠人的个性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陕北那质朴的窑洞之中,风匣奏响的富有节奏的声响,宛如最美妙的生活乐章,在静谧的空间里悠悠传荡,恰似岁月沉稳的脉搏,娓娓诉说着传统手工艺那悠远绵长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灶台旁,风匣始终安静地守候在一侧。它那木质的箱体表面,因着岁岁年年的频繁使用,已微微粗糙,往昔鲜亮的漆色也渐渐斑驳,然而,时光却慷慨地为其沉淀出一层温润的包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炊烟升起之时,随着风匣有韵律地推拉,灶膛内的火苗仿若被唤醒的精灵,欢快地舞动跳跃,袅袅炊烟随之缓缓升腾,不多时便轻柔地弥漫于整个窑洞。火光的映照下,风匣的轮廓在光影中闪烁不定,与灶台上氤氲升腾的热气、四散飘溢的饭香相互交融,共同勾勒出一幅洋溢着温馨与烟火气、令人心生暖意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过去的岁月里,风匣是陕北人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密伙伴。一日三餐,它总是默默坚守岗位,为炉灶提供充足的氧气,让柴火燃烧得更旺。无论是清晨熬煮小米粥时的氤氲热气,还是傍晚炖肉炒菜时的扑鼻香气,都离不开风匣的助力。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不仅保障了一家人的温饱,更维系着家庭的温暖与团圆。每到饭点,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分享着劳动的成果,欢声笑语在窑洞里回荡。风匣见证了无数这样平凡却幸福的瞬间,成为连接亲情、传递温暖的纽带,让艰苦的生活也染上了一层甜蜜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时代的浪潮汹涌向前,随着吹风机、燃气灶等现代化厨具的普及,风匣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被人们遗忘在窑洞的角落。那些曾经熟悉的响声,也渐渐消失在时光的深处。但风匣的价值并未因此减损分毫,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与历史价值愈发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象征,它忠实地记录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智慧和情感世界,是研究地域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斑驳的身躯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后人得以触摸那段渐行渐远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风匣已从实用器具转变为文化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探寻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民俗博物馆里,经过修复的风匣陈列在展柜中,向参观者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乡村旅游景点里,复原的风匣成为游客体验传统生活的热门项目。尽管它已退出日常生活的舞台,但那份独特的魅力却历久弥新,宛如情感的丝带,在历史空间里编织成为美好的记忆牵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匣不仅是一件器具,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它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地域的风情,寄托着浓浓的乡愁。珍视风匣这份文化遗存,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愿风匣的故事永远流传,让这份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陕西・神木:李启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13年5月9日 于五寨(后整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照片来源网络(侵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