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为何积极财政金融政策下经济和物价双下行?

金荣嘉

<p class="ql-block">为何积极财政金融政策下经济和物价双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物价持续下行(CPI同比连续25个月近零、PPI同比连续32个月为负)是内外需双重萎缩、产能过剩加剧及金融传导机制受阻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经济、贸易和金融角度展开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需求侧:外需塌方与内需疲软的双重挤压</p><p class="ql-block"> 1. 外需受关税战直接冲击</p><p class="ql-block"> 中美互征极限关税:2025年4月起,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45%关税,中国反制加征125%关税,导致中美贸易骤降。4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暴跌21.0%(进口降13.8%),机电产品(占对美出口42%)跌幅达29.2%。 </p><p class="ql-block"> 转口贸易受限:越南成主要中转站(4月中国对越出口增22.5%),但墨西哥因已被美加征25%关税,中转功能削弱。 </p><p class="ql-block"> 全球贸易萎缩:WTO预警2025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萎缩0.2%,北美出口预计暴跌12.6%,进一步压制中国外需。</p><p class="ql-block"> 2. 内需受收入与债务约束</p><p class="ql-block"> 居民消费能力下滑:2025年一季度居民消费倾向仅63.1%,低于2019年同期的65.2%;社会零售总额增速4.6%,低于疫情前水平。主因居民杠杆率高达63.2%,偿债压力挤压消费。 </p><p class="ql-block"> 房地产拖累后周期消费:房市低迷拖累家电、家具等耐用品需求,家用器具CPI连续27个月负增(月均跌1.5%)。</p><p class="ql-block"> 二、供给侧:产能过剩与结构失衡加剧通缩</p><p class="ql-block"> 1. 超前投资导致工业产能过剩</p><p class="ql-block"> 2024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12%(2025年1-4月增11.7%),远超需求增速。制造业产能释放后,光伏设备、锂电池价格分别跌12.1%和5.0%,汽车行业“价格战”使新能源车零售价跌6.5%。 </p><p class="ql-block"> 新兴行业内卷:政策扶持行业(如光伏、新能源车)重复建设,多晶硅价格同比跌39.5%,头部企业普遍亏损。</p><p class="ql-block"> 2. PPI-CPI传导机制断裂</p><p class="ql-block"> 上游原材料价格跌幅(采掘工业PPI同比-11.9%)大于下游加工工业(-2.8%),但生活资料PPI(-1.4%)仍低迷,反映终端需求不足阻断价格传导。 </p><p class="ql-block"> 结构性权重变化:电气机械制造业在PPI中权重升至7.4%,其价格下跌(月均-2.6%)加剧PPI下行;猪肉在CPI权重降至1.2%,削弱其对CPI的支撑。</p><p class="ql-block">表:PPI与CPI主要拖累因素(2025年4月)</p> <p class="ql-block">三、金融与价格传导机制:流动性陷阱与预期恶化</p><p class="ql-block"> 1. 资本外流加剧货币宽松失效</p><p class="ql-block"> 关税战升级引发资本避险外逃,抵消央行降准降息效果。尽管2025年预计降准超100bp、逆回购利率降50-60bp,但企业信贷需求疲软,M2增速难以提振。</p><p class="ql-block"> 2. 通缩预期自我强化</p><p class="ql-block"> 物价持续下跌导致企业推迟投资、居民延迟消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连续28个月下降(同比-3.6%),企业利润收缩进一步抑制工资增长与就业。</p><p class="ql-block"> 四、政策困境与结构性挑战</p><p class="ql-block"> 1. 投资驱动模式的副作用</p><p class="ql-block"> 过去依赖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形成“债务-投资-产能”循环。当前第二产业投资高增长(2025年1-4月增11.7%)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加剧产能闲置。</p><p class="ql-block"> 2. 分配制度抑制消费潜力</p><p class="ql-block">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偏低,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受限。2024年私营单位工资仅增1.7%,远低于通胀需求。</p><p class="ql-block"> 3. 外部环境长期承压</p><p class="ql-block"> 新兴市场国家可能跟进对华关税(如越南、印度),中国“以价换量”策略(2023-2024年出口价格跌15%)引发贸易摩擦风险。</p><p class="ql-block"> 结论:通缩本质是供需深层次失衡的映射</p><p class="ql-block"> 当前物价下行并非单纯周期性波动,而是“债务驱动型增长模式”触及天花板后的结构性通缩。 </p><p class="ql-block"> 短期:关税战加剧外需塌方,出口转内销加重供需矛盾; </p><p class="ql-block"> 中期:房地产下行(投资连续三年负增)与产能过剩(制造业超前投资)形成通缩螺旋; </p><p class="ql-block"> 长期:收入分配改革滞后,导致消费无法接棒投资成为新增长引擎。 </p><p class="ql-block"> 政策启示:需跳出“投资稳增长”路径依赖,通过公共消费(如医疗、教育支出增1万亿)和收入分配改革扩大最终需求,同时推动产能市场化出清(如碳排放交易),否则物价低迷与就业不足恐将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