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子口

从骨至筋-陈增亮

<p class="ql-block">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腊子口乡的“腊子口”,因红军腊子口战役而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br></p> 茨日那 <p class="ql-block">从迭部县县城前往腊子口,途中经过“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夺取腊子口的战斗命令就是在这里发出的。</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2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俄界村(今高吉村)召开完俄界会议后,党中央于次日抵达了迭部县旺藏乡茨日那村,于14日黄昏时分向红一军发出“务必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指令。</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茨日那村。村边就是白龙江。村中的“辣子情缘”主题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在长征中抵达迭部县旺藏乡茨日那村,毛泽东在此居住三日,于藏式木楼内制定腊子口战役作战方案。该建筑原为当地藏族村民私宅,现存木楼经鉴定为清代末期建造。</p> <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小木楼依然保持着原貌,其中毛泽东曾居住的房间已改建为展室,陈列着红军时期使用过的医药箱、标语牌等珍贵文物。房主桑洁及其家人坚守初心,义务为来访者讲述其祖辈接待红军的故事。</p> 腊子口 <p class="ql-block">离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驱车沿345国道转210省道继续行驶50公里即到达腊子口。</p><p class="ql-block">腊子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腊子乡政府驻地北7公里处的深山峡谷之中。当年的腊子口峡谷东西有陡峭的石崖相对峙,中为一条长约30多米、宽8 米,高达100 米以上的隘口,崖壁下是水流湍急的腊子河,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与东侧崖壁下的栈道相通,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地形十分险峻,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现在的腊子口在修建210省道时已拓宽)。</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过草地后,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反对北上,另立中央。中央和毛泽东为脱离险境,连夜率中央红军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1935 年9月11日晚,红一三军团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村(今高吉村),12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俄界会议),会议决定坚持北上方针。当时红军四面受敌:前有甘肃军阀,后有从四川追来的刘文辉部,周边还有卓尼杨土司的队伍,以及胡宗南部的主力,形势严峻,危如累卵。若不能尽快拿下天险腊子口,不但无法实现中央北上抗日的主张,红军还将会面临被敌人合围的危险,甚至连调头南下、重回草地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三天拿下腊子口的命令。为阻止红军北上,国民党军沿腊子口,康多线布设了数道防线,尤以腊子口为重点。</p> <p class="ql-block">红军以杨成武的2营实施正面进攻,由团长王开湘带领两个连从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但是,两侧皆为陡峭山峰,从山脚到山顶有几十米高,如何爬上山成为一个难题。这时,一个名为“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白荐,赤着脚,腰上缠着一条用战士们绑腿接成的长绳,带着一个系着铁钩的长竿子,他用竿头的铁钩搭住石缝里长出的歪脖子树根或者岩缝,一节一节地攀上险峻高耸的绝壁,放下绳索让其他突击队员攀上崖顶,迁回到敌人的后方。最终,红军居高临下,向敌人所疏漏的没有顶盖的碉堡投掷手榴弹,攻下了腊子口,赢得长征路上最后一道险关之战。</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是红军长征中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战役胜利使中央红军彻底摆脱雪山草地的生存危机、实现战略转折的关键战役,其核心意义在于粉碎国民党围困计划、打通北上抗日通道,踏上民族救亡的伟大征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