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课程缘起</p> <p class="ql-block"> 新学期,班级区域活动新增了“中药馆”区域。古色古香的药柜、造型别致的药碾子以及散发着独特气味的仿真药材,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与探索。“这个闻起来香香的是什么?”“这些药材可以吃吗?”“这个柜子为什么有这么多小抽屉?”孩子们充满好奇的提问,点燃了探索中草药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基于幼儿自发的浓厚兴趣和提出的真实疑问,我们决定顺应其发展需求,围绕“中药馆”生成班本课程,旨在带领孩子们走进神奇的中草药世界,体验传统中医药文化,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p> <p class="ql-block">二、课程目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认知目标:认识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外形特征和主要功效,了解简单的中医药知识。</p><p class="ql-block">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采摘、制作等活动,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p><p class="ql-block">3. 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萌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三、课程网络图</p> <p class="ql-block">四、课程实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认识中草药</p><p class="ql-block">1. 活动一:调查身边的中草药</p><p class="ql-block"> “中药馆”区域活动后,孩子们对药材充满好奇。教师顺势提问:“除了我们‘中药馆’里的药材,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也是中草药呢?”激发幼儿讨论兴趣。</p><p class="ql-block"> 亲子任务:发放“寻找身边的中草药”任务卡。鼓励幼儿周末在家长陪同下,通过拍照、绘画、实物收集等方式,寻找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并尝试了解其名称和简单用途(家长辅助)。</p><p class="ql-block">鑫雨:“我在小区找到金银花,妈妈说泡茶能清热解毒”;</p><p class="ql-block">满满:“我画了薄荷,闻起来凉凉的,奶奶用它做凉菜”。</p><p class="ql-block">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提炼关键特征(颜色、形状、气味),并将幼儿分享的内容共同整理、分类,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班级中草药发现图鉴”,张贴于主题墙,成为持续探究的资源。</p><p class="ql-block"> 问题生发: 分享中,有幼儿提出:“我们找到的都是干的或者加工过的,要是能看到长在地里的新鲜草药就好了!”这一想法自然引出了下一活动。</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观察到孩子们在“中药馆”区域中对药材来源和真实性的好奇(提问“身边有没有?”),将区域游戏中的兴趣点转化为可探究的亲子任务,有效链接家庭资源。</p> <p class="ql-block"> 2. 户外采摘与晾晒</p><p class="ql-block"> 结合幼儿的想法,我们组织了"寻找大自然中的草药"周末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带着小铲子、小篮子,在公园、郊外寻找中草药。</p><p class="ql-block"> "老师,我找到蒲公英了!它的种子会飞!"</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了车前草,叶子是椭圆形的!"</p><p class="ql-block"> 采摘结束后,孩子们将草药带到幼儿园。师生共同布置班级晾晒角,讨论如何晾晒:"要放在通风的地方""不能被雨淋到"。每天晨间活动时,幼儿都会主动观察草药变化。果果发现:"晒了两天的艾草颜色变深了,叶子也变脆了。"乐乐用图画记录下草药从新鲜到干燥的过程,加深了对中草药特性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思考:组织亲子户外活动,将学习场所从教室延伸到大自然,提供真实的探索环境。</p> <p class="ql-block"> 3. 认识艾草</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户外散步时,东东喊道:"老师,这个草和我们晒的艾草好像!"大家围拢过来观察:叶片羽状分裂、背面有白色绒毛。教师拿出之前晾晒的艾草对比,并查阅植物图鉴,确认这就是野生艾草。</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兴奋地开始采摘,过程中讨论艾草的用途。有的说:"我奶奶用艾草泡脚,说能驱寒。"有的说:"艾草可以熏蚊子!"这时,悠悠提出:"既然能泡脚,那能不能做成吃的呢?"这个新奇的想法,开启了新的探索方向。</p> <p class="ql-block"> (二)体验中草药阶段</p><p class="ql-block"> 1. 艾草啵啵制作</p><p class="ql-block"> 针对"艾草能否食用"的问题,教师和幼儿一起查阅资料、咨询保健医生,确定艾草可以制作美食。孩子们决定尝试制作艾草啵啵,提前讨论制作步骤:清洗艾草→榨汁→和面→搓成小团子。</p><p class="ql-block"> 制作当天,孩子们分工合作:有清洗组、榨汁组、揉面组……过程中,诺诺发现:"面团太干了,要加点水!"辰辰提醒:"不能加太多,不然就太黏了!"最后,孩子们将面团搓成小圆球,放锅里煮,再加牛奶水果。看着自己制作的绿色小点心,孩子们开心地说:"原来草药还能这么好吃!"</p> <p class="ql-block"> 教师思考:针对悠悠提出的食用性问题,不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共同寻求解决途径(查阅绘本、图片资料、咨询保健医生),培养初步的求证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p> <p class="ql-block"> 2. 中草药书签制作</p><p class="ql-block"> 临近阅读月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草药,怎么把它们和阅读结合起来呢?"孩子们提议制作中草药书签。</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幼儿先挑选喜欢的干燥草药:薄荷、菊花、银杏叶等。接着,将草药夹在彩色卡纸中间,用塑封机封好,再系上彩色流苏。制作时,天天发现:"薄荷叶封起来后颜色变得更透亮了!"孩子们互相分享书签上草药的功效,如"菊花可以清肝明目""薰衣草能安神"。这些自制书签不仅成为阅读的好帮手,也加深了对草药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寻找课程融合点:如何将正在进行的中草药主题与即将到来的阅读月活动有机结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结合方式(“怎么把草药和阅读结合起来?”),采纳并支持幼儿提出的“制作书签”的创意,体现了课程的整合性。</p> <p class="ql-block"> (三)应用中草药阶段</p><p class="ql-block"> 1. 驱蚊香囊制作</p><p class="ql-block"> 随着天气变暖,蚊虫增多。孩子们想起之前了解到艾草有驱蚊作用,提议制作驱蚊用品。教师组织讨论:"除了艾草,还有哪些草药能驱蚊?"通过查阅资料,认识了丁香、藿香、佩兰等药材。</p><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家又开始在区角里自制驱蚊香囊。有孩子自己也在家里带来了驱蚊用品,好奇的小脑瓜又开始思考了:</p><p class="ql-block"> “这些驱蚊水是怎么做的呢?”</p><p class="ql-block"> 教室有这么多的中草药,我们能自己做驱蚊水吗?</p><p class="ql-block"> 于是一场驱蚊大作战——自制驱蚊水的活动又生发了。</p><p class="ql-block"> 讨论设计:幼儿回忆晾晒草药和制作美食的经验,提出"煮草药→过滤→装瓶"的方案。教师引导思考:"怎样让驱蚊水保存更久?"孩子们通过实验,发现加入少量酒精效果更好。</p> <p class="ql-block">五、课程反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课程亮点</p><p class="ql-block"> 1. 兴趣为源,自然生发:课程完全源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发的、强烈的兴趣点(中药馆)和提出的真实问题(“是什么?”“能吃吗?”“怎么做?”)。活动环节层层递进,从“认识”(调查、采摘)到“体验”(制作美食、书签)再到“应用”(解决驱蚊问题),逻辑连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参与积极性极高。</p><p class="ql-block"> 2. 多感官参与,深度学习: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幼儿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品尝艾草啵啵)等多种感官,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中草药,学习体验深刻而丰富。</p><p class="ql-block"> 3. 传统文化巧妙浸润:将中医药文化中贴近幼儿生活的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活动,初步萌发文化认同感。</p><p class="ql-block"> 4. 生活链接,学以致用:课程紧密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寻找身边草药、制作驱蚊产品),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防蚊),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增强了学习的意义感和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5. 家园社区协同:成功利用亲子任务、户外亲子活动,有效整合了家庭和社区(公园)资源,拓展了学习空间,形成了教育合力。</p><p class="ql-block">(二)存在不足</p><p class="ql-block"> 1. 抽象概念理解局限:部分涉及草药功效、药理作用的内容(如“清热解毒”“安神”)对幼儿而言较为抽象,尽管力求简化,但部分幼儿理解仍不够深入,更多停留在记忆名称的层面。</p><p class="ql-block"> 2. 安全风险需更严控:在驱蚊水制作环节,涉及酒精使用,虽然由教师主要操作并强调了安全距离,但在幼儿高度兴趣下,仍需制定更严密的安全预案和操作规范,确保万无一失。</p><p class="ql-block"> 3. 过程性评价待加强:课程评价更多聚焦于活动成果(作品、分享)和最终目标达成度,对于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如观察的细致度、提问的质量、合作中的沟通、解决问题的策略尝试)的记录、分析和支持略显不足。</p><p class="ql-block"> 4. 深度探究可延伸:对于幼儿在活动中闪现的更深层次兴趣点(如“为什么艾草能驱蚊?”“草药是怎么变成药的?”),受限于时间和幼儿认知水平,未能做更深入的引导和拓展。</p><p class="ql-block">(三)改进方向</p><p class="ql-block"> 1. 优化认知策略:</p><p class="ql-block"> 具象化讲解: 进一步利用生动形象的绘本故事、儿歌、手指谣、短小动画片来解释抽象的中医药概念和功效,使之更贴近幼儿思维。</p><p class="ql-block"> 强化体验关联: 在讲解功效时,更紧密地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如“喝了菊花茶眼睛感觉舒服吗?”“闻了香囊味道浓时蚊子是不是少?”),通过感受建立理解。</p><p class="ql-block">引入“小药童”角色:创设情境,让幼儿扮演小药童,在游戏中应用所学草药知识,</p><p class="ql-block"> 2. 深化过程性评价:</p><p class="ql-block"> 丰富记录形式:鼓励幼儿用更多样的方式(绘画、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问题和想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拓展探索可能:</p><p class="ql-block"> 设立“问题墙”:将幼儿活动中提出的有深度但暂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展示在“问题墙”,鼓励持续思考,或在后续课程、区域活动中寻找答案(如阅读相关绘本、在科学区做简单小实验对比不同草药气味驱蚊效果)。</p> <p class="ql-block"> 教师寄语:</p><p class="ql-block"> “探秘中药馆”的旅程,是孩子们用好奇的双眼、灵敏的鼻子、灵巧的小手和纯真的心灵,叩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一角的奇妙经历。他们在草药香中感受自然的馈赠,在动手制作中体验古人的智慧,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知识的力量。这粒热爱传统文化、亲近自然的种子已悄然播下,我们期待它在未来岁月中生根发芽。作为引导者,我们将继续追随孩子的兴趣,支持他们的探究,让传统文化的清泉,浸润童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