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读博

晶舰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了大三,该选择方向的时候,是留学还是国内保研一直纠结徘徊。刚开始报了托福考试,可因为疫情,托福一再停考,最后只能作罢。为了出国暑假你参加西湖大学暑研,每天冒着酷暑骑着小电驴跑几十公里,后来才知道这小电驴二年居然骑了5千多公里。疫情这几年对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影响确实是挺大的,有二位同学原打算去美国参加托福考试,可去广州领事馆(上海领事馆闭馆)被拒签了,后转辗去西班牙去考了,回国时在香港和国内隔离了一个月,还好最后都申请到了理想学校,-位去了MIT,一位去了加州圣地亚哥读博。你不愿折腾最终打算留在国内读博了。这期间还参加了各种竞赛并获得全国数学竞赛(非数学专业)一等奖、物理竞赛二等奖、浙江省化学竞赛三等奖,奇怪的是做为一个化竞生化竞却只拿了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三当助教和浙大化学学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时给学生上课</p>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保研季,报名参加了清华和北大的夏令营都顺利通过了, 清华有老师主动联系感觉挺好,后来因疫情参加了清华线上夏令营并最终决定放弃北大而选择了去清华读博。一切尘埃落定,大四为毕业论文经常在玉泉实验室和紫金港来回奔波。大学的生活轻松、愉悦、充实,转眼就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MIT、北大、清华、浙大四位准博士兄弟,毕业自驾游。</p> <p class="ql-block">同学聚餐,入学时20人,一退学一休学一自杀,四位转院,最后毕业只有13人了,拿到竺院荣誉证书的只有8人。除了3人出国(MIT,圣地亚哥、新加坡国立),其余10人全部保研上岸了(一北大一清华其余浙大)。</p> <p class="ql-block">毕业旅行-日本</p> <p class="ql-block">毕业季</p> <p class="ql-block">获得浙大首届沈善洪奖学金(本科生每年十位)</p> <p class="ql-block">竺院当年入学时500多人,毕业时300多人,拿到荣誉证书的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浙大优秀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晃又至9月开学季,来到北方一切都得重新适应,博一时除了完成学业和实验室任务外,还当着助教,解疑、批作业、出试卷、批试卷、偶尔代课,忙得不亦乐乎。博二时正式进入996摸式,读博的压力随之而来,常常晚上11点过才出实验室,连同一幢宿舍楼的五位高中同学也难得见一面,有时还会去精仪系和中国科学院实验室做实验,实验的失败是常态,其带来的负反馈有时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你常会在夜里去紫荆操场跑几圈或约同学打游戏来解压。实验太忙了连最心爱的万智牌也很少玩了。</p> <p class="ql-block">  读博艰辛,但愿心中理想未曾磨灭,待你归来仍是风华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