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来到我心仪已久的马萨诸塞州福尔河。1925年即百年前的这一天,“永丰舰”易名“中山舰”。<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福尔河(FALL RIVER)属于音译与意译的结合,意译当为“秋河”、“落河”,那不妨以“漯河”称之。<br data-filtered="filtered">福尔河(FORE RIVER)的伯利恒分厂为美国海军制造了大量舰船,包括二战时战沉的航母列克星敦号和黄蜂号、世界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长滩”等。对军迷而言,诱惑在于战舰湾(以“世界最大的二战军舰收集地”自居,似乎言过其实),那里展示战列舰“马萨诸塞”、驱逐舰“约瑟夫肯尼迪”、潜艇“狮鱼”、两条半鱼雷艇、一条登陆艇和两架陆军直升机(UH-1,AH-1G),基本都属于“国家历史文物”。<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由于战舰湾的主要舰艇与肯尼迪家族多多少少存在关联,我戏称之为“肯尼迪池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肯尼迪家族第一代最早登陆马萨诸塞州,1848年在波士顿落户,家族数位成员曾就任波士顿市长。<br>波士顿也是约翰肯尼迪总统出生地,1952年他成为马萨诸塞州参议员。<br>他们这一代即第四代有兄弟姐妹九人,其中长子约瑟夫(小乔)、次子约翰(杰克)、三子罗伯特(鲍勃)、四子爱德华。记住这些名字,免得后面混乱。<br><div><br></div><div>四兄弟的老爹是乔,年轻时曾担任福尔河船厂的总经理助理。自其担任美国驻英大使之后,肯尼迪家族才真正跻身于上层社会,然而他在二战初期始终坚持孤立主义,造成英国人和罗斯福的反感,卸任后没有给他安排职务。<br></div> 自第三代起,家族子女多在该城的哈佛就学。此前一日我去了哈佛,校园不大,没有见到肯尼迪家族的纪念物。据说肯尼迪图书馆曾计划建于此地,但被拒绝,改在了海边。<br> <div>我没想去肯尼迪个人的纪念馆,但到了福尔河还是躲不开。</div><div><br></div>从波士顿到福尔河,孩子建议我先乘火车到普罗维登斯(从未听说过,后来发现是罗德岛州首府,在美国也曾显赫一时,多艘军舰以之命名)再换乘彼得潘大巴或公交车。<br>彼得潘大巴车站距离普罗维登斯火车站有四公里之遥,颇耗费体力,好在孩子发现距离火车站不远就有公交站,每天上午有三班车经过福尔河,下午有三班返回。<br>于是我计划下午到达普罗维登斯先住宿,次日在福尔河停留几乎一天,晚上返回普罗维登斯。<br> 计划实施比较顺利,只是由于性急赶了头班车,到达福尔河时距离战舰湾开馆还有一小时,只好等待。<br><br>北风呼啸,春寒凛冽。先远观战列舰,看馆外的一些展品和展板。<div><br></div><div>这里陈列重巡洋舰“福尔河”(巴尔的摩级,CA131)的舰艏,该舰排水量与我们的055大驱相当,装备三座三联装203毫米炮,1945年7月服役,因为战争结束,1947年即退役(很多“巴尔的摩”后来又投入了亚洲的战事),1971年除籍,次年拆解。<br>该舰服役历史简洁,二战后就是闲置。<br></div> 展板上有一张中国将军访问该舰的照片,未注明时间地点,根据军服和该舰服役时间,判断是在1947年左右。<br>将军的话好像在说“柚木甲板真棒,我从哪里能搞到一块”未解其意。 同级舰“波士顿”(CA69,也建于福尔河船厂),1943年6月服役,1946年退役,后曾装备舰对空导弹,1970年除籍,1974年解体。<br>当时爱德华曾希望在波士顿城保留波士顿号,作为纪念舰,但未成功。<br>我也感到遗憾,现在对游客开放的巡洋舰很少,巴尔的摩级已经一艘不存。<br><br>波士顿海军码头的波士顿号舰钟。截止2001年,先后有7艘战舰以该城命名。<br> 我是第一位游客。接待小姐告诉我,目前潜艇维护中不开放,所以票价由25美元降至23美元,又问我是否要捐款1美元,我表示同意,递给她30美元,顺口说了一句“不用找了”,说完顿时后悔,不过她没注意到,还是找给我6美元。<br>屋内也是纪念品商店,先在里面转悠一阵,买了导览书籍和其它纪念品,又掏出30多美元。<br><br>战舰湾还自称是“世界最大的PT船(鱼雷巡逻艇)收藏地”,展示617号“龙夫人”、796号“尾巴梢儿”(tail ender)和59号的残骸,另在马萨诸塞战列舰内设有“国立PT船博物馆”。<br>距离战舰湾十五英里外,就是鱼雷艇曾经的训练基地。<br><br>鱼雷艇在我军早期有“海上爆破手”的美誉,很难想象拥有大炮巨舰的美国海军也会让这些胶合板精灵长期存在。这其实与救出麦克阿瑟有关,那次行动之后,鱼雷艇军官们大吹大擂,号称“敌人还没赢过我们一次”。木头小艇的驾驭者好像一战时的空中骑士那样诱人,体能要求又相当严格,报名者曾达到四十挑一的比例。<br>作为背部长期受伤痛折磨、身体条件差且没上过军校的人,海军中尉约翰肯尼迪却被挑中了。无疑,尽管约翰极力想摆脱老父控制,但他的身份还是起了很大作用,鱼雷艇队也需要宣传。<br><br>1943年4月,约翰到达所罗门群岛前线,4月25日任PT109鱼雷艇(一条老船)指挥官。1943年8月1日黄昏15艘鱼雷艇集群出击,结果成为“鱼雷艇历史上最混乱的行动”。2日午夜2时,PT109艇被突然出现的日本驱逐舰迎面切断,肯尼迪受了重伤,他和船员在荒岛坚持了6天,最终得救。<br> 即使夜色如漆,一艘驱逐舰逼近都没发现,显然有些说不过去。肯尼迪只表示“不知不觉,他们就撞沉了我的艇”。上级以为这次事故属于管理粗疏加操作失误,判断他不是什么出色人物。<br>然而手下把他捧上了天,况且上级这次指挥也是一塌糊涂。<br><br>8月20日,报纸发表了约翰的英雄事迹,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br>本馆介绍则指出,诺曼底登陆十一天后(也就是被撞十个月后,这种说法似乎有误),记者报道吸引了公众注意力。<br><br>约翰将此次事件看成耻辱,积极要求参战,又担任了PT59鱼雷艇指挥官。<br>五位109艇的前成员赶来,责怪他不招老友“不够意思”,约翰“顿时泪流满面,半天说不出话”。<br>读到这里,我也有几分感动。<br><br>鱼雷艇老兵表示,我宁愿待在小艇里,也不愿意待在2500人的航母上,那里你只认识睡在你上铺的人,这里则是所有人亲如兄弟。<br><br>这年年底,身体依然虚弱的约翰结束了八个月的战斗生涯,被调回国,次年3月合法退役。<br> 1946年,约翰参加国会议员选举,老爹与《读者文摘》作交易,将写有PT109的那篇文章非法加印十万份,在公交和地铁里广为散发。<br>1952年他参加参议员竞争时,搭台班子印制了90万份小册子,介绍约翰和小乔的事迹。同时他还收到了撞沉鱼雷艇的日本驱逐舰舰长来信,称赞“胆大无畏”,多少也为他拉了一些选票。<br><br>1963年电影《PT109鱼雷艇》上映,未收回成本,5个月后约翰肯尼迪却命丧达拉斯。近期我看了这片子,色彩鲜艳,制作精良,故事无疑拔高了一些,而他的形象苍老如同父辈。<br> 片中结尾,他指挥新艇出发。 在阿灵顿公墓拍的约翰肯尼迪墓地,这里安葬着肯尼迪夫妇和两位早夭子女,当时的永恒之火由杰奎琳点燃。作为热门景点观者云集,抛洒了不少玫瑰和钱币。 回到馆内。尽管对各个鱼雷艇编队有较多介绍,还是兴趣索然。<br>按美军规则,PT船用于攻击驱逐舰及其以下船只,有“蚊子舰队”、“海上骑士”等称谓,各船只有编号没有正式名称,不过常冠以绰号。<div><br>在狭窄的库房里,617号正面几乎无法拍照,可以侧面观看,小艇前方还加装一门迫击炮,该艇与PT109属同一型号,1946年1月服役,21个月后出售。1979年被军友买下修复,1986年进入战舰湾。</div> 796号遮盖严实,导览书籍也没有上层船体的照片。该艇1945年10月完工,1961年被涂抹成PT109的样子,由拖车牵引参加了肯尼迪的总统就职仪式。1975年日本投降纪念日时进入战舰湾。<br> 虽然PT109已经葬身南太平洋,约翰肯尼迪指挥的第二条PT船近年又被发现,这是浸泡在水中的PT59号残骸。<br>该艇也曾有值得骄傲的战绩——据说1942年12月9日击沉了日本潜艇“伊—3”号。<br>1943年9月肯尼迪担任艇长时,该艇已经去掉鱼雷改装为炮艇,他曾参与救出一批马润的行动,本船搭载了其中十人。<br>该艇与陆上车辆相比仍是庞然大物,长23米,重量40吨,航速高达41节。二战后运回美国东海岸,1947年出售。几度转手后大约在1976年半沉水中,无人过问,直到2017年发现残骸,2020年开始采取保护措施。<br>该艇木质板材已经在盐水中泡了半个世纪,脱盐之后还要塑化加固。 按老兵说法,太平洋战争的400多艘美军鱼雷艇击沉了1200艘舰船,打下40多架敌机。也有文章说,二战期间坐拥60艘鱼雷艇的作战群在西南太平洋没干出什么成绩(所罗门群岛四个月所有中队只击沉了一艘潜艇、一艘驱逐舰,这还不如五十年代我军的战果),而且洋相百出专打自己人,被视为“最大骗子”(虽然这对艰辛度日、作战形同自杀的官兵并不公平),上级最终也对其失去了耐心。<br>现在,残存的小艇只有在博物馆里,还能沾些前总统的光,被游客眷顾。可见当初鱼雷艇队招来约翰非常明智,绝对双赢。<br> 战舰湾还曾停放过一艘德国搞来的苏联导弹艇,现在这异类已不知去向。<br><br>战舰湾的潜艇与肯尼迪家族没什么关联,又不开放,以后另行介绍。 肯尼迪总统的兄长小乔在二战时为海军飞行员,1944年参与了“阿芙洛狄忒”行动(研制美国海军第一代导弹,将B24改装成装载一吨炸药的无人轰炸机,以攻击德国潜艇洞库)。<br>当时需要有人驾驶B24起飞,在空中完成遥控交接后跳伞,再由“僚机”操纵飞行。<div>1944年8月12日黄昏,攻击途中引发意外爆炸(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担任遥控的B17飞行员提前十分钟启动了操纵),小乔在英国上空粉身碎骨。</div><div><br>其实那时小乔已经可以回国,他显然要和始终占下风、却突然成为家族第一英雄的弟弟再争高低。<br><br>以小乔命名的这条驱逐舰属基林级(该级舰曾是台岛对抗我旅大级的主力舰只),马萨诸塞州昆西制造。1945年7月26日,小乔的妹妹琼主持了盛大的下水仪式,由她打碎香槟酒瓶,肯尼迪家族全体出席并邀请了诸多名人和媒体记者,进一步提高了家族知名度<br></div> 该舰于12月15日服役,被誉为“地中海和加勒比的和平维护者”,曾投入亚洲半岛战事,参加过不光彩的台海封锁。1962年古巴危机时它对苏联货船进行登船检查,也参与了双子星和阿波罗太空回收计划。<br>1961年该舰开入首都华盛顿,为肯尼迪的总统就职仪式添彩,次年在美国杯游艇赛时成为总统夫妇的观赛平台,是一条“御幸”之舰。<br>1946年,老三罗伯特曾在该舰短期服役。<br>1973年退役,随即被转入战舰湾。<br><br>二战期间由于装甲薄弱,驱逐舰这些小身板被称为“锡罐头”。作为航母、战列舰的带刀侍卫,虽不像鱼雷艇那么不要命,也要在面临多方位攻击时舍身护驾。<br>小乔有生之年几乎一直是第四代最杰出的人物,给小他两岁的弟弟造成很大压力——驱逐舰最初本是大号鱼雷艇,后来却成为鱼雷艇的天生克星。<div>小乔之后,约翰步入政界已被家族视为必然。<br><br>该舰为1969年时状态,拆除了二号炮塔和鱼雷发射管,加装轻型鱼雷、阿斯洛克反潜导弹。<br></div> 军官餐厅内悬挂的应该是小乔照片吧。<br> 既然总统来过,内饰可能比同级舰豪华一些。<br> 驱逐舰也为水手提供了小卖部 当天很冷,纪念失踪战士的这间舱室有暖气,我在里面坐了很久。 除了水池中的PT59小艇残骸,这里还有停泊河中的大59——昵称“大玛米”的BB59战列舰“马萨诸塞”——庞然大物一如曾经显赫的肯尼迪家族。<br><br>战列舰毕竟是大块头、小社会,我要另开一篇,以免喧宾夺主、淡化了本篇的家族内容。 肯尼迪家族不仅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也因为“玫瑰”玛丽的缘故,带上几分仁爱色彩。<br><br>罗斯玛丽是乔的第三个孩子、小乔和约翰的妹妹,1918年出生,智力发育缓慢。1941年乔武断地为她做了大脑额叶白质切断术,术后几小时她就几乎完全失能,无法走路、说话,此后终生用于缓慢恢复的她就在家族中消失。乔告诉孩子们,她去了遥远的地方(实际是精神病院),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逐渐对外公开。<br>2005年,罗斯玛丽在医院去世,终年86岁。报道这一消息的《波士顿环球报》也是1942年首先报道鱼雷艇沉没后约翰获救的那家报纸。<br>约翰担任总统以来,签发了多项关怀智障人士的法规,与弟妹们为保护、救治这类病人做出了不懈努力,美国人评论说,这才是肯尼迪家族对世界的最大贡献,“改变了数百万人的生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