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 (三十)National Museum ofNatural History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吧乃

<p class="ql-block">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10 年开放,免费参观,旨在激发对自然世界的发现和教育。这幢新古典主义式绿色圆顶的标志性建筑的面积有18个足球场那么大。博物馆的藏品包含超过1.45亿个标本,包括植物、动物、化石、矿物、岩石、陨石、人类遗骸和人类文化文物,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历史藏品。</p> <p class="ql-block">一座博物馆,数以百万的故事。博物馆分为42个展厅,展出了包括3000万种昆虫、450万种植物、700万种鱼类、40万张照片,其中有长12米高5米的恐龙骨架、高94英尺的蓝鲸模型、45.52克拉蓝宝石"希望之星"、重31吨的世界最大陨石等珍贵藏品。藏品全面反映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面貌和演化,是展示自然发展史的专门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博物馆门口,立刻被中央的圆形大厅所吸引,大厅中央一头巨大的非洲象标本威严地站立着,仿佛在守护着这座知识的殿堂。这头约两层楼高的巨型非洲象正扬起长长的鼻子一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大的非洲野象。这尊巨大的标本十分形象地还原了非洲野象在非洲草原上的原貌,被视为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人来人往,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期待。他们或是三五成群,热烈地讨论着看到的展品;或是独自漫步,静静地感受着博物馆的氛围。许多人被众多的展品所震撼,被眼花缭乱的参与弄得不知所措。也会让您顿时莫名的感觉一种来到圣地朝拜般的感受,也许是向往已久,大家来这里一睹精彩自然世界的愿望吧。</p> <p class="ql-block">一进二楼国家宝石收藏展馆,五彩斑斓的光芒便扑面而来。各种各样的宝石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让人目不暇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世界闻名的希望之星(Hope Diamond)。它被放置在展厅的中央,周围环绕着一圈璀璨的钻石。蓝钻“希望之星”旁边有许多人在围观和拍照片,它至今仍保持着世界最大钻石的纪录。人们常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可以不去,这颗蓝钻一定要去看哦。</span></p><p class="ql-block">解说词写道:“希望钻石 45.52克拉 印度 你正在看世界上最著名的宝石之ー -以其完美的清晰度、罕见的深蓝色和多事的历史而闻名。它周围环绕着16颗白钻石,并悬挂在铂金链上,上面还有46颗钻石。哈里•温斯顿的礼物,1955年”。</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吗,那颗“海洋之心”的原型是“希望”钻石。不过,电影中的“海洋之心”是由坦桑石扮演的,因为当时导演组没有借到“希望蓝钻”。在电影剧情中,“海洋之心”是女主角露丝的未婚夫卡尔送给她的昂贵礼物,它象征着贵族的身份和财富。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露丝一直保存着这颗钻石,直到晚年将其抛入大海,让它与杰克的爱一起长眠海底。</p> <p class="ql-block">而在现实中,“希望”钻石并没有与泰坦尼克号有过实际的关联,它有着自己独立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这颗被誉为“被诅咒的钻石”的宝石,历经300年在世界各地流转,传闻得到它的十四个人都遭遇不幸和死亡,其中有名的是发现钻石的法国的探险家兼珠宝商塔维密尔,1642年在印度得到希望之钻并献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80岁时到印度寻求财富,却被野狗咬死。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继承钻石后,在法国大革命中双双被送上断头台。1911年,美国华盛顿的邮政负责人麦克兰用11.4万美元购得,送给妻子麦克兰夫人。麦克兰夫人得到“希望”后,家庭遭遇诸多不幸。1947年麦克兰夫人去世后,美国著名珠宝商温斯顿买下了她的全部珠宝,成为“希望”的新主人。1958年,温斯顿把“希望”钻石捐献给了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蓝钻散发着深邃而神秘的蓝色光芒,仿佛是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如今终于在博物馆中向众生展露出其昔日的风采。其16颗璀璨白钻环绕的项链设计,是卡地亚珠宝公司创始人皮埃尔•卡地亚在1910年左右精心构思并打造的。被诅咒传说并没有减弱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好奇,反而让它更加声名远扬。每天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亚洲之星”是一颗闪耀着六射星光的天然蓝宝石,重330克拉,在世界蓝宝石中重量排名第四,属于弧面切割星彩蓝宝石。产自斯里兰卡。亚洲之星”的蓝色色调鲜艳,饱和度较高,具有独特的六射星光效应,这是由于内部含有三组定向排列的金红石针状包体,从而形成了美丽的星光。</p><p class="ql-block">蓝宝石被柔和的灯光环绕着,深不可测的蓝色仿佛凝固了宇宙深处最幽邃的一角,又似凝聚了海洋最神秘的灵魂。其光芒幽深而纯粹,仿佛拥有某种魔力,能将人的视线与心神一并吸入那无垠的蓝色漩涡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 印度之星(Star of India),重563.35克拉的星光蓝宝石,产自斯里兰卡,呈灰蓝色,拥有清晰完美的六射星光。</p><p class="ql-block">约300年前(17-18世纪),在斯里兰卡的砂矿中被发现。19世纪末,美国金融家 J.P.摩根 斥资20万美元从私人藏家处购入包括“印度之星”在内的一批宝石。1901年,正值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初创、大力征集珍品阶段,摩根将这批宝石 全部捐赠 给博物馆,“印度之星”自此成为馆内矿物宝石陈列室 的核心展品。</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的经切割海蓝宝石—唐•佩德罗(Dom Pedro)海蓝宝石珍藏于此,重达10363克拉。看着这块海蓝宝石,您仿佛闯入了一个纯粹由光与色彩构筑的奇异世界,晶体在精心设计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星辰坠落在凡间。</p> <p class="ql-block">右侧为玛丽 • 路易丝王冠 ,为拿破仑一世 送给第二任妻子 玛丽•路易丝(奥地利公主)的新婚礼物,1810年由巴黎珠宝商 Etienne Nitot一拿破仑御用珠宝师,卡地亚前身风格的先驱打造。最初镶嵌 祖母绿,后因历史传承中宝石替换(或审美变迁),现展品改为绿松石,钻石仍为原配。对称的棕榈叶、水滴形装饰 呼应拿破仑对古罗马帝国的推崇,几何布局彰显威严。</p><p class="ql-block">左侧为经典王室钻石套饰,水滴形钻石串联成“瀑布式”项链,搭配圆形钻石,折射光线极强,体现19世纪钻石切割巅峰工艺。</p> <p class="ql-block">卡地亚为俾斯麦夫人设计的俾斯麦蓝宝石铂金项链是20世纪装饰艺术风格珠宝的巅峰之作,也是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主石为一颗约 98.57克拉的缅甸蓝宝石,呈现浓郁深蓝色。配石镶嵌 312颗钻石、以铂金打造骨架。128颗长阶梯形钻石沿铂金骨架垂直排列,184颗圆形钻石簇拥主石,形成“光之瀑布”。8颗方形蓝宝石对称分布,暗合古巴比伦“八星镇位”占星阵,赋予珠宝神秘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棕钻中的稀世之珍,维多利亚-德兰士瓦钻石项链,主钻重 67.89克拉,呈独特 棕黄色,原石240克拉1951年产自南非德兰士瓦矿,初次切为75克拉梨形但火彩不足;二次切割后减重至67.89克拉。采用116个刻面 设计,大幅提升亮度,成为棕钻中“火彩教科书”。</p><p class="ql-block">主体由 66颗圆形明亮式切割钻石 串联,两侧各点缀5个钻石流苏(镶嵌圆形、梨形、马眼形钻石),主钻悬于中央,简约中透着奢华。</p><p class="ql-block">1976年,美国木材大亨伦纳德•威尔金森以43万美元购得钻石,委托知名珠宝商 Baumgold Brothers 设计。1977年,威尔金森夫妇将项链捐赠给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并要求以妻子“维多利亚”命名。</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 西班牙宗教裁判所项链属于馆内著名的 国家宝石收藏系列。祖母绿共15颗,来自哥伦比亚穆佐等著名矿区,切磨于17世纪,代表当时祖母绿的顶级品质。钻石约347~374颗,来自印度戈尔康达矿区。17世纪切磨,抛光和切割工艺带有莫卧儿帝国风格一印度古代王朝的宝石加工特色。</p> <p class="ql-block">麦凯祖母绿项链,1931年,美国商人 克拉伦斯•麦凯 将其作为新婚礼物,赠予妻子 安娜•凯斯 •麦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席女歌手)。1984年,安娜夫人将项链遗赠给博物馆,成为馆内 标志性珠宝藏品。</p><p class="ql-block">主石为一颗重达 167.97克拉的凸圆形切割祖母绿,产自哥伦比亚 穆佐矿,世界顶级祖母绿产区,以浓郁绿色和优质晶体闻名。由卡地亚以 装饰艺术风格打造,环绕主石的是 2191颗圆形/阶梯形钻石,以及 35颗小祖母绿配石,整体线条简洁、几何感强烈,彰显1930年代的设计美感。</p><p class="ql-block">这是祖母绿钻石项链,属于卡地亚经典珠宝作品,主石为大克拉祖母绿,搭配钻石,展现精湛工艺,是祖母绿珠宝中经典之作,凸显祖母绿“绿色宝石之王”魅力。</p> <p class="ql-block">巴罗达王妃的祖母绿项链,西塔•德维1917年生于印度,1943年成为巴罗达大公第二任妻子。她热衷珠宝,1949年委托梵克雅宝打造华丽流苏项链与祖母绿耳坠,1950年完成,常称“巴罗达项链”,成为梵克雅宝经典设计。</p><p class="ql-block">设计成莲花莲叶造型,前端流苏由13颗水滴形哥伦比亚祖母绿组成,总重154.7克拉;链身用数十颗祖母绿和钻石构“莲叶”,烘托中央由刻花祖母绿与钻石组成的“莲花”图案,流光溢彩,尽显印度风格与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印度独立后王室被废黜,西塔•德维流亡海外,珠宝成维持生活资本,巴罗达项链也经历流转。比如她曾将其变卖,后到温莎公爵夫人等藏家手中,德维与温莎公爵夫人相遇时,用“现在装饰你脖子的祖母绿,曾经在我脚上”这般话语,上演旧贵族与新贵的“珠宝硝烟”。所以这条项链跻身珠宝拍卖史“9大传奇珠宝”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Winston Red 黄钻,2.33克拉,属彩红级别,是美国宝石学院分级过的最大黄钻之一,采用古老矿山明亮式切割。 “Winston Red”的色泽纯度与切割工艺堪称彩钻收藏的“圣杯”。温斯顿彩钻系列,由罗纳德 •温斯顿历时60年收藏的40余颗天然彩钻组成,涵盖红、粉、黄、蓝、绿等罕见色调,2020年捐赠后长期展于宝石和矿物馆。该系列既是珠宝艺术的极致呈现,也是研究“钻石色彩成因”的活标本,让观众直观感受天然钻石的“色彩宇宙”。</p> <p class="ql-block">跨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矿石展厅,瞬间被一种静谧而璀璨的氛围包裹。昏黄的灯光如轻柔的纱,缓缓披在形态各异的矿石上,勾勒出它们或硬朗、或绮丽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根海姆矿物厅 ,能近距离观察各式各样矿石的细节,它们不仅是一块“漂亮石头”,更是 地球化学、地质历史 的微观记录者,诉说着千万年前地球的神秘变迁和不为人知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 菱锰矿。晶体多为 菱面体,光泽呈玻璃至珍珠光泽,图中标本颜色浓郁鲜亮接近“樱花粉”,晶体形态完整,嵌于灰白色方解石上,视觉冲击力极强。</p> <p class="ql-block">这块金黄夺目的矿石静静陈列着,黄得纯粹,黄得耀眼,它的纹理清晰而独特,明艳的黄色瞬间点亮视线,片状晶体如精巧的花瓣,层层叠叠舒展,那热烈的色彩,像是地球在岩层深处燃起的小火焰。</p><p class="ql-block">黄色矿石是钼铅矿,其晶体常呈片状、板状,颜色多为鲜艳的黄色、橘黄色。凑近展柜,屏住呼吸,试图看清那黄花瓣上细微的脉络纹理,看那水晶基座里是否还封存着亿万年前的微光。这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彻底颠覆了“美”需要被雕琢的定义。</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 翠榴石,浓郁的祖母绿 -蓝绿色,越接近“翠绿色”品质越高。来自俄罗斯乌拉尔山脉。19世纪乌拉尔翠榴石是俄罗斯王室的专属宝石,如沙皇王冠、珠宝套件等。19世纪欧洲曾掀起“翠榴石狂热”,其火彩一度盖过钻石,后因乌拉尔矿枯竭而身价飙升,如今优质翠榴石仍属收藏界“梦幻逸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碧玺(Elbaite),属于电气石族矿物。它色彩丰富,图中呈现出绿、红等色彩分层,因含不同微量元素致色。碧玺并非单一矿物,而是一个矿物族。这块精美晶体,来自知名产地巴西。它呈现出一种近乎神迹的形态,宛如一朵凝固在岩石中的、永不凋零的花。</p> <p class="ql-block">碧玺常与石英等共生,优质者是珍贵宝石。碧玺色彩丰富,涵盖红、蓝、绿、黄、紫等色系。清朝慈禧太后对碧玺十分痴迷,其殉葬品中有碧玺莲花、枕头等,清朝也用于官员顶戴花翎、朝珠,彰显身份。这块共生矿物的奇妙组合,不同色泽、形态的矿石相互依偎,像是地球精心编排的矿物交响。</p> <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是惠特尼变石,属于金绿宝石的变种,是宝石界“变色奇迹”与地质奥秘的缩影。“日光变绿,灯光变红”,变石曾是沙俄皇室象征(“白天的祖母绿,夜晚的红宝石”)。变石首现1830年代俄罗斯乌拉尔山,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得名。此枚变石重17.08克拉,变石超过5克拉已属“极罕见”,此枚尺寸、净度、变色强度均达顶级,来自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矿。</p> <p class="ql-block">这件核心展品是 紫锂辉石,紫锂辉石的紫色温润柔和,晶体通透如冰。紫锂辉石是锂的重要矿石(锂是新能源核心原料)。</p> <p class="ql-block">烟水晶(Smoky Quartz),也叫烟晶、茶晶。它属石英家族,因含微量放射性元素等,晶体呈烟褐、茶褐等色调。</p><p class="ql-block">巨大的烟水晶傲然伫立。深褐的晶体如古老的琥珀,柱状身形笔直而坚定,光线穿透时,朦胧光晕流转,染上独特的色泽。</p> <p class="ql-block">这是鱼眼石与沸石的共生矿石标本。这簇耀眼的绿色矿石,散发着幽幽绿光。与白色针状矿物共生,周围形态各异的矿物,或如蓬松棉朵,或似冰晶绽放。它超越一切人类艺术,是大地在无目的中孕育出的至深目的,是时间在无意中完成的最高艺术。在它面前,人类精雕细刻的宝石,反而像是某种笨拙的模仿。</p> <p class="ql-block">这是阳起石(Actinolite) 与石英(Quartz) 的共生組合,阳起石属角闪石族,常呈针状、柱状晶体,颜色多为浅绿色-暗绿色,也有浅褐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蓝晶石,这抹浓郁的蓝,是地质运动淬炼的绮梦,白色纹理如时光刻下的脉络,它从高温高压的蜕变中走来,以坚硬质地、独特光泽闻名。</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蓝金石同一櫉窗展出的闪蝶标本,翅膀主色调为耀眼蓝色,还带有白色斑纹,翅膀上的微观鳞片结构特珠,通过光学作用让蓝色呈现出变幻的虹彩效果,飞行时如灵动的蓝色光影。颜色和蓝晶石如出一辙。</p> <p class="ql-block">踏入恐龙馆的瞬间,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入了一条时光逆流的隧道。一条蜿蜒而悠长的走廊,陈列着自三叠纪到白垩纪的漫长生命史卷,如同一条通向远古的阶梯。首先撞入眼帘的是一副梁龙的骨架,它庞大的身躯在眼前展开,骨架的曲线如连绵起伏的山峦,又似凝固的波浪。那细长的脖颈仿佛一道静止的虹,高高探向穹顶的微光里,几乎要触及馆顶。</p> <p class="ql-block">霸王龙骨架,这具霸王龙化石是 AMNH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也是电影《侏罗纪公园》和《博物馆奇妙夜》中恐龙形象的灵感来源。它于1908年在蒙大拿州出土,完整度达45%,其头骨保存完好,牙齿锋利如刃,体长约12米,以经典的“捕食姿态”呈现—头部前倾、尾巴上扬,生动还原了白垩纪末期顶级掠食者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泰坦巨龙,新发现的庞然大物,37.2米长。因体型巨大,近6米高的展厅都无法完全容纳,头部伸出大厅。科学家推断其站起来肩高约6.1米,脖子以45度角抬起时约14米高,重约70吨。化石2014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沙漠被发现,当时找到223块化石,含约2.44米的巨大腿骨,属新物种,生活在距今1亿年前白垩纪,展厅呈现的骨架由3D打印玻璃纤维组成。</p><p class="ql-block">高中生物老师所讲的“头小无法知觉”的理论。当其他动物攻击并吃掉了它的身体时,由于身体太长,它的脑神经由于无法及时感知,因此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击。</p> <p class="ql-block">剑龙“顶点”(Apex):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剑龙骨架化石之一,2024年“入住”博物馆。骨架高近3.4米,长约8.2米,剑龙全身约320块骨头中80%保存完好,展出骨架保留254块,缺失部分用3D打印补齐。2022年5月出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私人土地,2024年7月以4460万美元拍卖成交,创下恐龙化石拍卖最高价纪录,它是生活在1.46- 1.61亿年前保罗纪晚期的老年剑龙,还得过关节炎。</p> <p class="ql-block">这是雷龙化石,雷龙生活在1.5-1.45亿年前保罗纪晚期北美西部,长约22米、高约4.5米、重近15吨,脖子短宽,尾巴长,头部狭长、牙齿钉状,曾有“改名风波”,后经研究认定为独立物种。</p> <p class="ql-block">这是恐爪龙化石,生存约1亿1500万- 1亿8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学名“Deinonychus”源于古希腊文,意为“恐怖的爪”。</p><p class="ql-block">体长约3-3.4米,臀部高度约0.87米,体重最高可达73公斤,身材小巧,站起来约1米高。肉食性,凶猛敏捷,是高效猎手。前肢有三个长利爪,腕部灵活,牙齿带锯齿,配合后肢镰刀爪,能快速制服甚至开膛破肚比自身大的猎物,推测成群狩猎,靠团队协作围捕、消耗大型猎物。在白垩纪早期生态中成为强悍掠食者。</p><p class="ql-block">当您在《《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中看到在城市街道上追逐人群的场景里跟着霸王龙一起制造混乱、跑得快、凶猛敏捷的小型恐龙时,就是恐爪龙。</p> <p class="ql-block">这是乳齿象化石,乳齿象是长鼻目乳齿象科的一类已灭绝动物。乳齿象,这种在地球上已经消失了数万年的巨兽,曾经漫步在广袤的北美大陆。它们身躯庞大,宛如移动的小山丘,长长的象牙如同锋利的宝剑,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从粗壮的四肢到长长的躯干,再到高高扬起的头颅,每一个细节都展现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p> <p class="ql-block">这是剑齿虎化石,是已灭绝的食肉目猫科下一属哺乳动物,别名刃齿虎,生存在上新世(530万 - 258.8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北美洲与南美洲。体型似现代狮子,体约2米,体重约347-442千克,尾巴短。头骨短,能产生较大咬合力,前肢灵巧强壮。这只剑齿虎标本保持着扑跃的姿态,口中那对标志性的长牙闪烁着冷光,凝固着捕猎瞬间的致命张力。</p><p class="ql-block">《冰川时代》中迪亚哥是剑齿虎;漫威漫画有超级反派“剑齿虎”,为金刚狼宿敌。它曾是美洲大地的顶级猎手,粗壮前肢扑击、剑状利齿穿刺,让无数猎物胆寒。</p> <p class="ql-block">这是猛犸象的化石,猛犸象是已灭绝的史前哺乳动物,它们适应寒冷气候,身披厚毛,有长而弯曲的象牙。站在它面前,仿佛还能嗅到那个冰封纪元里凛冽寒风的气息。它那对弯曲的长牙,如两柄巨大而古老的号角,无声地吹奏着早已消逝的洪荒旋律。猛犸象是象科动物中的一个属,它们与现代大象有着亲缘关系,长长的弯曲象牙,不仅是它们防御的武器,更是在冰雪中挖掘食物的有力工具。</p> <p class="ql-block">这是雕齿兽化石,雕齿兽是已灭绝的大型带甲哺乳动物,生活在更新世的美洲。它们身披坚硬骨甲,身形庞大,有些种类体长可达4米以上,外形类似巨型犰狳。</p> <p class="ql-block">所有化石铭牌说明词上都有共同的两个字,“灭绝”像冰锥般刺入眼帘。这些曾经傲视地球的巨兽,终究未能跨过那道神秘而冷酷的门槛。人类祖先曾与它们共享一片天空,彼此角力,又共同面对过冰河时代那严酷无情的自然法则。在无常的自然之手下,谁又能真正断言自己是地球生存的永久选民,生存的自然法则无人能准确预测,更何况人为的战争在当今世界此起彼落,永无休止。今日的我们,不过是侥幸通过了上一轮筛选的幸存者而已。</p> <p class="ql-block">动物区千姿百态又极其珍贵的动物标本,布置用心到连动物的生活环境都真实再现,力图还原最逼真的自然生物链。</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的静谧空间里,古老的骨骼标本静静陈列。它们曾是鲜活的生命,在岁月长河里奔走、游弋,见证过千万年前的日升月落。</p> <p class="ql-block">如今,以化石的姿态,诉说着演化的神奇,每一根骨骼,都是时光的密码,等待我们解码那些消逝的故事,连接起过去与当下,让生命的脉络,在凝视中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蓝鲸模型悬挂于米尔斯坦海洋生物厅的蓝鲸模型是 AMNH的“活体地标”。这具长29米、重21吨的玻璃钢模型以真实蓝鲸为原型,采用钢管悬挂系统模拟其在深海中游弋的姿态,配合展厅的蓝色光影与海洋生态场景,营造出沉浸式的海底体验。自1969年首次展出以来,它每年都会进行清洁维护,工作人员需借助起重机和真空设备清理表面灰尘,确保其始终以最佳状态迎接观众。</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块化石和骨骼都是时间遗落的珍贵密承载着远古生命的神秘故事。瞧这些静静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化石,它是自然的奇迹,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桥梁,引领我们去追寻生命的起源,感受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无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在二楼俯视博物馆恢弘的展厅,无数游客在展品中穿梭。短暂时间的漫游,仿佛一场在时间长河中的逆溯漂流:从恐龙统治的莽荒纪元,到哺乳动物艰难崛起的冰原时代,最终抵达大地深处那些超越时间的矿物结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灯光将巨大的骨架和橱窗里的珍宝映照得如同远古的幻影。人类文明的历史在46亿年地质年表上,连一毫米都难以占据。</p> <p class="ql-block">生命如尘埃般渺小,然而生命亦如五彩的晶体冰花一般层层叠叠,簇拥绽放,坚韧美丽,在宇宙的冷漠中执意绽放。我们这短暂的存在,这渺小的存在,竟在无意义的宇宙中谱写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参观博物馆能让您深切感受到人类对科学和艺术的不懈追求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