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关中地区,一棵粗大的树,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甚至一根粗一点的棍子,一概不叫“粗”,都叫“壮”,壮树、壮汉、壮棍,如此等等。壮与粗,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但表达的意味和给人的感受就差远了。细细品味一下粗和壮的差别,你就会发现“壮”的妙处、“壮”的气势、“壮”的震撼以及动人心魄的情感表达。<br> 粗,仅仅是眼睛看到的粗细大小,只是对事物的形态描述,虽然客观但缺乏意境,平淡无奇;而壮则不同,不仅表明了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表达出了观察者的心理感受,心灵的震撼以及内心的喜爱。壮,不仅表现了事物的客观形态,也赋予了事物粗壮、壮实、强壮、茁壮、健壮、壮硕、壮观、壮美、壮丽的主观属性,彰显出了观察者的情感表达。<br> 站在一颗粗壮的大树前,陕西人会说“多壮!”,一个壮字,就把观察者对大树的形态、感受、惊叹、震撼与喜爱统统地表达了出来,既有气势,更有情感。如果说成“真粗呀!”即使加了感叹词,也显得平凡,气势和情感明显不足。<br> 看到一位身体显胖的小伙子,陕西姑娘会夸赞“你真壮实”,小伙子一听,自豪感、自信心会直冲脑门,对姑娘的好感顿然而生。显然,壮比胖、比粗要入耳得多,好听得多,受用得多。粗,而不说粗,而说壮,如同,夸姑娘胖,不说胖,而说富态一样,具有相同的效果。<br> 陕西人教训调皮捣蛋的男孩时,经常用强势的语气和夸张的手势威吓小孩,假如此时眼前正好有一根粗点的木棍,他就会高喊“把那壮棍撼来,捶死这怂娃”,一个壮,一个撼,一个捶,这架势,这口气,这气势,不怒而自威,仿佛要的不是一根小棍,而是一棵大树,撼来而不是拿来,捶而不是打。当然,撼没撼,捶没捶另当别论,但怂娃被镇住了一点不假。 这就是陕西方言,夸,而不失真,赞,而不虚妄,一切都是真情实感,脱口而出。你如果是陕西人,或者是长期生活在陕西的外省人,在陕西方言的氛围里也会慢慢被感染、被熏陶,说起话来也就有了陕西味,如同这壮,你的语言越来越有气势,越来越富有想象,越来越震撼人心,越来越富有情感。 陕西人这么说,绝不是刻意遣词,而是自古有之,有文化的传承。壮(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士,从爿。士,其实是男人生殖器勃起的象形,象征男人的雄壮姿态,爿【pán】,劈成片的竹木等,板床。壮的会意是男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参加建筑劳动了。试想一下,一个男人躺在木板床上,生殖器高高竖起,你说壮不壮。所以,壮有高大、结实、强健之义,比如,壮汉、壮士、雄壮。陶渊明《拟古》之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可以翻译成“少时健壮性刚烈,持剑只身去远游。”古代把三十到四十岁的男子称为壮年,现在人的寿命长了,五十岁的男人亦壮年。《乐府诗集•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中的少壮指的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由强健之义还可以引申出盛大、恢弘等意,如雄壮、壮美、壮丽、壮观、壮烈、气壮山河、豪情壮志、壮气凌云。《史记•高祖本纪》:“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表达的就是这种雄壮、豪迈之气。<br> 可见,陕西人把粗说成壮既不是独出心裁,也不是地方俚语,而是有史可查,有据可依,关键是通过陕西人铿锵有力、直冲面门的发音说出来,那味道就不一样了,即使不壮,听起来也雄壮,看起来也壮观。<br> 但是,壮虽美,但也不能乱用。壮特指男人,故而有壮汉、壮士、雄壮,女人再强壮都不能称壮。男人经常自夸自己粗壮,好像只有粗了才算壮,而女人最怕别人说她粗,也不能说她胖,遇到稍胖的女人不能说胖,可以说她富态。<br>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胖妞,腰圆腿粗大脸庞,名叫胡美丽,有个坏同学叫她胡壮美,慢慢地大家都开始这么叫。胡美丽心思单纯,且豪爽大气,大家这么叫她也这么应,反而把真名字都忘记了。<br> 毕业二十年聚会,一位身着旗袍、身材曼妙、面容姣好的女士走了进来,全场一下子被镇住了,我正在纳闷这是谁的时候,一位男同学就迎了上去:“这不是咱们的胡壮美胡老板吗?”我才恍然大悟,但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眼前这个富丽高雅的女士与当年那个胖妞联系在一起。<br> 后来才知道,胡美丽大学落榜后并没有复读,而是接手了她父亲的一个小公司,她风里去雨里来,没黑没明地打理着公司,硬是把一个只有百万资产的小公司经营到了上十亿资产的大公司,长期的过度操劳却把自己却从一个胖妞变成了如今具有迷人身材的娇美妇。<br> 反观那些当年取笑过她的同学们,有几个男同学腰肥体胖,粗是粗了不少,却一点都不健壮;有几个当年身材还不错的女同学却变得有些臃肿,虽然脸上多了许多脂粉,却难掩岁月的沧桑。<br> 这正是:世事变化本无常,当年胖妞成娇娘,勿笑他人肉多多,窈窕淑女变肥婆。五大三粗不是壮,弱不禁风非倜傥。养尊处优难成事,风雨练达人财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