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声一呼雷:四位长辈的革命人生

菩提树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声一呼雷》即将付梓的档口,一张机票把我带到了远离故土的他乡。四年的含辛茹苦,四年的栉风沐雨,四年的孕育期盼,我多么想第一时间触摸她的温度,欣闻她的墨香,陪伴着她呱呱坠地,看看她是不是长成了我心中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一)</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声一呼雷》是我和家族兄弟及长辈为父辈编纂的书籍,讲述了洛宁县陈吴乡月山原村四位长辈的风雨人生。他们在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时期鞠躬尽瘁、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这本书既是家书,承载着家族记忆;又是村史,记录了村庄的红色历程;同时,也是与父辈同代革命先辈们的共同人生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声一呼雷”是洛宁解放初期人们对四位长辈的赞誉,他们分别是我的堂伯张同声、父亲张恒声、堂叔张振声和堂祖父张虎林,“呼雷”是虎林的谐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写此书源于202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正值党的百年华诞,全社会都在“挖掘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洛宁政协文资委邀请了包括我在内的数十人参与挖掘洛宁红色文化的工作,我突然间萌生了创作《三声一呼雷》的想法。我查阅了父辈们的档案资料,并将想法告知“三声一呼雷”的后代,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支持。于是,我们就分头工作,准备当年结集成册,既给党的一百华诞献礼,同时也得以纪念长辈,传承家风、勉励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理想和现实往往有很大差距。在我们实际撰写时却困难重重,资料匮乏成为最大的瓶颈。由于四位长辈均已离世,我们对他们革命时期的细节了解甚少,仅有一些民间流传的零碎记忆,以及档案中的个人简历、少量手稿和父亲的几本日记,这些难以拼凑出他们完整的人生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幸运的是,原洛宁文资委主任泽民兄为我们提供了陈吴地区革命老前辈们的回忆录,我们从中寻找到了父辈们的革命踪迹。同时,我们还反复研读《中共洛宁党史》《洛宁县志》等多部历史文献,以了解历史背景,探寻他们的革命历程,并且走访了他们的学生和知情者,获取了更多他们追求革命的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持续走访调研与资料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撰写此书初衷与立意也在不断地升华和深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文体从纪实类向史实类的转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辈留存的手稿虽篇幅有限,却蕴含着大量的时代信息,对地方史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在摘录手稿时严格遵循“忠实原著、原文照录”的原则,力求为后人留存可参考的史料。在记录人物生平经历时,始终坚守“不虚构、不拔高、不回避”的准则——这既是对历史本真的敬畏,亦是对先辈的深切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个人叙事与时代印记的交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声一呼雷”生于上世纪初叶,亲历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动荡岁月。他们与当时全国爱国青年、知识分子一样,曾在忧国忧民的迷茫中求索,最终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仰,并历经战争烽火、建国初期的建设热潮及党的历次运动考验。他们的人生轨迹,既是个体生命的印记,更是时代洪流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撰写过程立意与文体的调整,显著增加了编纂工作的复杂度与文字严谨性。四年来,我们持续调研考证、不断补充修改,工作量及时效性远超预期。然因岁月久远、史料散佚,难免挂一漏万并在书中存在疏漏之处,虽留有遗憾,但已竭力还原历史本貌,期望能为父辈留下人生踪迹并为后辈及读者呈现一段真实的时代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伯张同声是书中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1915年,自幼丧父,在祖父的呵护下读书求学,成为众人羡慕的青年才俊。他传承了月山原村的“耕读文化”,是引领月山原村及陈吴地区众多青年参加革命的“领头雁”。他在陈吴完小担任教务主任和校长期间,聘请中共地下党员和先进知识分子任教,传播红色文化,掩护地下党员,使学校成为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堡垒,为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8月洛北解放,他带领数名学生寻找组织参加革命,任洛南政府一区副区长,他们迅速彻底收缴了地方武装及乡绅的枪支,使之掌握在人民手里。在胡宗南部队滞留扫荡洛宁期间,洛南县的四个区沦陷了三个半,唯有张同声任职的洛南一区上半峪成为中共洛南政府坚守的阵地,其原因就是地方“还乡团”手中没有了枪支因而丧失了反扑能力。“拉锯剿匪”其间,面临洛南政府大部分人员撤离的严峻形势,张同声主动请缨,担当起了保护洛南政府人员撤离和保卫洛南政府军备粮仓的任务。他带领民兵坚守在南山大木场,冰天雪地,少吃没喝,信息不通,克服艰难险阻,数次与敌人周旋对打,成功保卫洛南县物资粮仓,为中共洛南政府反攻追击顽匪提供了物资保障,获得了县政府的通令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建国后,他担任洛宁县第一任文教科科长,后因历史问题和“右派”言论被处理回家,1977年去世,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仅差一年的时间,无缘看见平反的曙光,令人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张恒声出生于1922年,受大伯影响,爷爷省吃俭用送他读书。父亲在读书时接触革命,于抗日战争时期秘密入党,从事地下活动,洛宁解放时参加革命工作。父亲自1942年洛宁简师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47年11月受党组织委派领导陈吴完小的恢复重建,长期的教育生涯为父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3月至1956年11月,父亲任洛宁县第二任文教科科长。任职期间,洛宁县教育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在洛阳地区位列前三甲,这是洛宁教育史上的辉煌,也是父亲人生的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任职期间,洛宁县立中学面向全省招生;1953年起,创办建设了长水二中,使之成为洛宁西半县学子的摇篮;1956年又引入了洛宁师范在洛宁布点。《洛宁县教育志》对父亲如是评价:</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张恒声同志一生大部分时间,献身于洛宁教育事业。 1952年至1956年任文教科长期间,为恢复和发展洛宁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洛阳地区高中布点和师范学校布点上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文革”期间遭不公正对待,“文革”后平反,在洛宁教育局工作至离休。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83岁。</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叔张振声出生于1923年,他性格开朗、才思敏捷。十六岁即向往革命,虽参加新四军、奔赴延安、武装成立抗日政权均未成功,但毫不气馁,更加积极投身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他加入党组织,1947年参加革命,率领民兵守住洛宁东大门,与宜西土匪开展游击战,保卫洛南军备仓库。1949年3月,洛南洛北合并,在组建洛宁县公安局班子时只有局长、副局长、秘书三人,三叔出任秘书。在新政权尚未巩固,匪患迭起,社会动荡不安的形势下,他协调地方武装配合四野部队圆满完成了剿匪任务。在建国初期的“镇反”运动中,他口才出众,在公审会场言辞有力,给人留下了“好口才”的深刻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天嫉英才,1952年春末三叔英年早逝,时年二十九岁,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哀思和惋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堂祖父张虎林出生于1925年,1947年参加革命,投身“拉锯剿匪”战斗,后到各村宣讲革命政策,被敌对势力盯梢暗害,他多次机智脱险。建国后,他担任洛宁县社经理部负责人,历年出色完成全县的物资统购统销工作。1957年11月被错划“右派”回村接受改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林爷是一个勇于进取不甘平庸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在戴着“四类分子”帽子接受改造期间,他自学针灸为百姓义诊,还带领村里老人成立“林业小组”,硬是把一面荒坡改造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济涵养林,为集体经济做出了贡献。他人如其名,虎虎生威,乐观向上,大公无私,热爱集体,热心公益。在他身上,很难看到那种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小农意识和说是道非、见风使舵的世俗陋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3月,他被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并恢复工作,1980年10月病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三声一呼雷”的影响下,当时月山原这个仅有二十余户人家一百多口人的小山村,建国前后就有二十多名青年参军参干。昔日的“秀才村”变成了“拥军支前模范村”,“家家有八路,户户出干部”是当地百姓对月山原村的赞誉。他们是我们村的荣光,也是后世不能忘却的记忆。因此在书中另列篇章对这些长辈及兄长的生平经历做了介绍。同时,对书中所涉二百余人中的八十余人做了严谨的人物注解,这一工作因资料匮乏,需大量走访调查,颇为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年代久远,长辈们的许多故事已被岁月掩埋,整理过程中留下诸多遗憾,但史实本就如此,有缺憾的才是真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衷心感谢编纂过程中所有给予指导和帮助的人。不一一具名,十分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谨以此书,缅怀并致敬和父辈一样为新中国成立出生入死、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